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講述《講述》的故事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訪問人檔案         



鄭和路上中國情(2002年11月8日)


  

  15世紀初,明朝官員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書寫了世界航海史上壯麗的一筆。600年之後,一位中國女記者循着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歷時三年,完成了行程達數萬里的“重走鄭和路”的採訪,於2002年7月14日回到了武漢。在此期間,她共發回約20萬字的新聞稿件和大量圖片,引起了海內外的多方關注。

  一、女記者重走鄭和路 數萬里征程一路歌

  武漢晚報高級記者范春歌,曾三次深入西藏採訪、還騎自行車縱貫中國南北遠行採訪,之後又孤身行程4萬里,歷時半年,完成了“中國陸彊大掃描”採訪,是范長江獎獲得者。

  “重走鄭和路”是范春歌又一次大型採訪活動。她手裏有一張鄭和航海圖,圖上標明了當年鄭和下西洋到達的 4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分分合合的歷史變遷,如今只有20來個國家和地區了。當代學者已破譯出當年鄭和七下西洋所到之處的古今名稱,知道了他當年登陸的準確地點。當年鄭和是從江蘇太倉出發,下長江,經南海,然後過馬六甲海峽,最遠達非洲東海岸。

  在做了大量知識儲備的同時,范春歌相繼解決了簽證、交通工具、語言等一系列問題。在中國記協和武漢晚報報社等各方的支持下,2000年7月11日,也就是鄭和下西洋595周年紀念日那天,范春歌選擇了歷史的同一天、同一地點——江蘇太倉劉家港,循着當年鄭和航海的路線出發了。她不僅在追訪着歷史,還要記錄着這條航線上600年以來的滄桑巨變。

  第一站范春歌到越南。從友誼關入境,經河內,再到鄭和登陸的越南南部的歸仁。范春歌印象最深的就是到歸仁那天。歸仁好多天沒有下雨了,十分乾燥,她一到,當天晚上突然大雨滂沱,范春歌想:這是不是古人和今人的心靈感應?九泉之下的鄭和知道了600年後的一個中國人來追訪他,用這個景象來表示他地下有知?她當時非常激動:我們偉大的先輩,我一定不辜負您當年的壯行!

  在歸仁,范春歌找到了鄭和船隊當年在海外登陸的第一個海灘。那時,這地方叫佔國。6個世紀過去了,這裡已成為當地人嬉戲的海濱浴場。海還是那片海,范春歌在這裡尋找着鄭和當年傳播下的文化歷史遺跡。

  在東南亞一帶的採訪是比較順利的,因為它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地方。華人之所以比較集中在東南亞,這與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華人向南洋的遷徙是分不開的。鄭和在南洋一帶的影響比國內大得多,遠遠超過范春歌的預料。她在泰國尋找鄭和遺跡時,人家把她帶到泰國的三寶廟裏。范春歌一看:鄭和在哪兒呢!鄭和高高地盤坐在一個蓮花座上,華人把他塑成了高30多米的一尊菩薩。范春歌看到鄭和塑像的一瞬間,非常震驚,她不明白,一個航海家怎麼會成為菩薩給請進廟裏?

  後來她想到鄭和下西洋,所代表的是對外開拓的一種氣派,而且鄭和七下西洋體現了中國當年的強大經濟實力。最難能可貴的是:鄭和下西洋以如此壯觀的規模一路浩浩蕩蕩,造訪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當時是了不起的航海奇蹟。

  15世紀,在鄭和之後,又有一大批西方的航海家、探險家相繼登陸鄭和曾登陸的地方,但所帶來的結果是迥然不同的:他們帶去的多是戰爭野蠻的掠奪;而鄭和帶去的是和平友好的通商。所以他是一個和平友好的象徵,所以當地華人把他奉為一尊神,范春歌覺得他們供奉的也是一種中華精神。

  二、鄭和後裔今猶在 中華古技存異鄉

  美麗的泰國湄公河,是鄭和船隊當年到達過的地方。如今,那只船隊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范春歌在這裡卻有新的發現。

  在泰國的清邁,她找到鄭和的一支後裔。這支後裔就是原來所傳説的鄭和晚年時,皇帝恩準他可以把他哥哥的孩子過繼給他做兒子,這個孩子跟隨鄭和後,就繁衍出鄭和的後裔。後來,一支留在了南京;還有一支到了雲南。到雲南的一支,有一部分人從雲南走馬幫到了泰國的清邁。清朝末年,就有人説他們在清邁。有人告訴范春歌一個老地址,説到那裏可能會找到他們。

  范春歌趕到泰國清邁北部的一個城市,按照那個地址,真的找到一個百年的老木屋,幾個老婦人住在木屋裏。范春歌一打聽,她們果然就是鄭和的後裔。她們在泰國曼谷有相當的房産,當屬富豪之家,可是這一家人過得很平靜淡泊。這兩個寡居的老太太,她們不去曼谷,一直守在這百年的老木屋裏,她們為自己是鄭和的後裔感到很自豪。見到范春歌,她們既驚訝又高興。驚訝的是:范春歌怎麼會到泰國清邁來找到她們?高興的是:見到了從故鄉中國來的老鄉,得知了很多國內關於鄭和的事情。范春歌告訴她們:國內的第一艘遠洋艦就是鄭和艦;2005年還要舉辦“紀念鄭和600周年大慶”。范春歌還答應回國後告訴人們:鄭和有後裔在泰國,他們無論遠離祖國幾代、幾輩子,都和中國保持着那種割捨不斷的骨肉情愫。幾位老太太聽了激動萬分。

  在印度南部的一個海港,這裡是鄭和曾經率領27000人登陸過的地方。島上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樹下,立有一塊英文石碑,上面標有“中國漁網”。范春歌到印度時,就去了卡裏卡特和科欽這兩個地方。這兩個地方在印度南部,古時候叫古裏,是鄭和下西洋到過數次的地方,也恰恰是達伽馬也登陸過的地方。達伽馬被稱為西方第一個發現印度大陸的人,他是1496年到達印度的,就登陸在卡裏卡特這些地方。當地人告訴他們:在你們之前中國的鄭和已經來過了。曆盡艱辛的達伽馬聽見此説,對鄭和頓時産生了仰慕之情。

  鄭和在1405年就來到這個地方了,比達伽馬要早80多年,這是很了不得的。從當地海灘上成排成排的中國漁網來看,就足以證明是中國人傳授過來的,這都是當年先進的捕魚方式和生産方式。范春歌為國中人的這種人類大義而感慨萬千,她在海邊的沙灘上寫了一行字:鄭和——1405。就是鄭和登陸的時間。儘管范春歌知道:海浪一打,它瞬間就沒有蹤影了。但這是她表達一個中國人對自己的一個航海家、探險家先驅——一個開拓者的一種祭奠。後來,這成為范春歌一種特有的表達方式。她只要到了鄭和登陸過的海灘,都要寫下一排字。她要告訴世人:有中國人來追問這段歷史!

  三、足跡踏遍鄭和路 辛勞尋找法茂人

  循着鄭和航海的路線,范春歌在2000年3個月的時間裏,走訪了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斯裏蘭卡、馬爾代夫8個國家,獨自一個女子,在異國他鄉採訪,而且尋找的是一段相隔近6個世紀的歷史,其難度可想而知。

  由於簽證期有限,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採訪後,范春歌將要回到祖國。第一次回國是2000年10月1日,她記得非常清楚,因為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范春歌乘坐的是從斯裏蘭卡到中國的航班,飛機進入中國領海時,聽到廣播裏“現在我們已進入中國的領空……”的話語,范春歌非常激動,她第一次離開祖國這麼長的時間。

  在范春歌第一階段的尋訪中,她深切地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行走在國際的旅途上,會感到中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後盾,任何人都不會小視你;行走在這樣一段歷史中,你會感念我們祖先饋贈給我們的這段歷史,使我們感到那麼自豪。如在斯裏蘭卡的博物館裏,到處矗立着當年殖民者留下的炮彈、大海盜的紀念碑,只有一塊碑是中國的,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斯裏蘭卡留下的一塊佈施碑,也叫行香碑。這個碑文是當年送給斯裏蘭卡的禮物。這是最友善、最和平的一塊碑,它在所有的強盜碑石中矗立着,范春歌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已的靈魂是平靜的,而這份平靜是祖國給她的,是祖先給她的。所以她不會站在這塊土地上懺悔!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後,2001年6月,范春歌開始了第二階段的行程,採訪了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也門、埃及等5國。

  進入沙特阿拉伯的採訪,使范春歌成為數十年來,隻身進入沙特阿拉伯採訪的惟一女記者。

  在輾轉各國的緊張採訪中,生活環境的差異、突發事件的迭起、疾病的困擾、寫稿的重重壓力,都是對她全新的挑戰。這些都沒有阻擋住范春歌採訪的步伐。2002年4月19日,范春歌踏上了最後階段的尋訪之路。

  這是她重走鄭和路的第三個行程,既是最後的一段,也是最遠的一段,這一段是去非洲東海岸及東非一些國家。她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在肯尼亞要找到一批法茂人,因為這些法茂人自稱是中國的傳承。這個消息是1998年,一個美國記者也追訪鄭和路,來到肯尼亞一個叫帕泰的小島後得來的。在這裡,他遇到一批自稱為來自中國的法茂人,説當年他們的祖先乘船到非洲來,後來船遇難了,他們從水裏跑上岸來,和大船隊失去聯絡回不去了,就和當地土著通婚,然後一代代繁衍下來。法茂人,葡萄牙語的意思就是從海中死裏逃生的人。

  到了肯尼亞,范春歌想首先把這些法茂人找到,她在當地租借了一條漁船,前往帕泰島。帕泰島的位置比較偏僻,她曾一度迷失了方向。經過一天一夜的漂流,她終於找到了帕泰島上的法茂人。看到法茂人村莊的那一瞬間,她感到真的非常親切:村外一條小河繞着村子流淌,小河上有座小石橋,小石橋上牧童牽着老黃牛……那景象,真真切切的就是中國江南的小村莊!

  四、離別故土六百年 子孫仍懷中國結

  進入村中,范春歌找到村長。村長説:真的,我們這個地方叫新語村,有一批法茂人是從中國來的,什麼年代不清楚了。范春歌一進村,那些法茂人聽説中國來人了,嘩地跑出來,高興地歡呼着:中國來人了,中國來人看我們了!……他們的語言已經變了,説的是斯瓦西俚語;他們的膚色不像黑人那麼全黑,帶點棕色;但面部輪廓和中國人特別像。史料記載:當年鄭和下西洋,也的確經過拉姆群島這一帶。他們是不是鄭和船員的後裔?或者是比鄭和更早的中國水手落難到這個地方,在這裡繁衍和當地民族融為一體的?這還是個懸念。

  如果説找到這批人後,使范春歌最難忘的是什麼?范春歌覺得是他們胸膛中那顆輩輩相傳永遠不變的中國心,是他們腦海裏那個歲月更替也銷蝕不了的中國情結!隔這麼多年、這麼多代了,語言變了,膚色變了,生活方式也變了,可能宗教信仰都變了,可還保留着對中國一種特別的情感。范春歌看到他們對中國同胞的熱情,感到鼻子一陣陣發酸:一條炎黃血緣的紐帶,一個華夏同宗的根係,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只要得以延續繁衍,就可以穿越時空、跨過大海,找到他們共同的情感,尋回他們永恒的依戀。就在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一批中國人像風吹落的蒲公英一樣紮下根來,還想著自己當年被風吹過來的地方……

  范春歌離開帕泰島時,法茂人把她送出老遠,經過一片椰林,他們特地爬上高高的椰樹,摘下椰果讓她喝椰子水。范春歌問他們:你們想不想中國?想不想回到中國?他們説:我們都不敢想這事,太遠了,太遠了;不過,我們見到了你,就像見到了中國一樣。不知是説他們和中國相隔太遠,還是他們離開祖國的年代太遠?范春歌把從國內帶的禮物——中國結挂在了村辦公室的墻上。一個普通的中國結,象徵着炎黃子孫永懷一片中國情結。

  在3年的時間裏,范春歌循着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單身採訪了橫跨印度洋的18個國家,其中有關鄭和遺址及文物的發現,填補了史學界的資料空白,使人們對那段歷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與了解。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