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是個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這裡由水鄉澤國變成了沙漠荒原,不光是大自然本身的原因,而主要是人為的因素……雅丹日記記述了中央美院的教師陳雅丹循著當年父親的足跡,發現了羅布泊和雅丹地貌原始的自然美,抒發了加強環保意識的感概……
一、追尋父親的足跡,女畫家考察羅布泊
今天是1997年的10月28日,在新疆朋友的幫助下,我終於要實現多年的夙願——去羅布泊……
陳雅丹,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曾獲亞洲女畫家優異獎、多倫多藝術之家一級優勝獎、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獎,1997年冬季進入新疆羅布泊,1999年夏季為宣傳環保,再次進入羅布泊。
有人曾問陳雅丹:好好的中央美院的教授,畫你的畫教你的學生,幹嘛年過半百,還要冒此危險?陳雅丹告訴他們:70多年前,她的父親陳宗器作為中國地質學家,就是在那個如今沙海連天、荒蕪人煙的艱苦地區,成為中國第一個繪製羅布泊地圖的學者,並開闢了中國西北荒原地球科學事業;那裏留下了父親的足跡、汗水和執著而頑強的精神。所以陳雅丹決定去羅布泊,尋找父親遺留下的精神力量和她新的藝術生命。
陳雅丹的父親是在上世紀30年代去羅布泊的,那時候他30多歲。早在1926年,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組織了一個由歐洲人參加的考察團,籌了些資金,準備去開通歐洲和中國的西北航線。他和當時的北洋政府簽定了一個不平等條約,規定該團成員皆為外國人,不許中國人參加,考察所得的物品都要運到國外……消息披露後,中國學術界譁然,北京的一些學術團體聯合組織了一個“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斯文赫定進行磋商。斯文赫定通過與“中國學術代表團”友好磋商,充分理解中國人民感情,雙方簽定了一個互為滿意的協議:考察團叫“中國西北考察團”;團長由中外雙方各一人擔任;團員中外籍人士各佔一半……此協議的簽定,在當時盛行不平等條約的中國,開了一個先河。當時的中國科學家深感振奮,雅丹的父親即是其中一員。
考察團成立了,可外國人覺得中國人不行,斷言:中國人也想去考察,他們知道大沙漠是什麼樣子嗎?他們還出不了包頭,就都得退回北京!
而考察團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振奮、士氣高昂,憋足了勁要為祖國爭光爭氣,不但走出了包頭,而且剛出包頭不遠,就在白雲鄂博發現了大鐵礦,後來又在新疆發現了恐龍化石,還有大量的居延漢簡出土,比(一同考察的)外國人出土的漢簡學術價值要高,數量也多。當時,陳雅丹父親的任務是:測量精確的經緯度;繪製地圖;研究羅布泊;還有居延海一帶的地磁地心吸力……
陳雅丹的父親後為國際知名的羅布泊學者。
二、艱苦度寒夜,面對蒼涼雅丹難以自抑
今天是11月1日,我們的車隊開始了進入羅布泊的第一天行程……
陳雅丹帶著父親當年在羅布泊拍的照片,和斯文赫定的著作《亞洲腹地探險八年》,行進在前往羅布泊的途中。斯文赫定在書中評價陳雅丹的父親説:在羅布泊荒原上,無論是寒冷的冬季,還是酷熱的夏季,陳宗器都始終埋頭工作,他完成了最有意義的事情,成為第一個測量塔裏木河、孔雀河流量和繪製羅布泊地圖的中國學者……車隊駛進了鹽鹼地,在這裡搭起營帳。這塊土地在陳雅丹父親的筆下是這樣的:……呈現出一種凹凸不平、堅硬如石的特殊地質……陳雅丹愁上心頭:不知這第一個夜晚,我能否安然度過?活了幾十年,陳雅丹從沒在外面睡過覺,況且是在11月羅布泊的冬夜裏。嚮導趙工把一個小帳篷讓給陳雅丹住,半夜時分,陳雅丹還是被凍醒了,從帳篷縫隙裏吹進來的風冷颼颼的,她的鼻竇炎也犯了,鼻子不通非常憋氣。地面硌人,睡袋也沒鋪好,卡在脖子上使人覺得是頭朝下懸著,難受得很。陳雅丹難以入睡,她坐起身來,荒原上無邊的黑暗,使人感到特別安靜。大家都在熟睡中,四週一片黑壓壓的,陳雅丹只覺得喘不上氣來……這才是第一個夜晚,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呀?坐了半晌,陳雅丹又躺下了,閉上眼睛……朦朧中,父親好像來到身邊,跟她説著他過去寫給家裏信上的一些話,父親説:最近四個晚上,他都是在星光下度過的。天文測量是在夜間進行,這裡的夜間冷得可以斷指裂膚,父親只有烤一會兒火,擺弄一會兒儀器,如此度過這漫漫寒夜……陳雅丹曾問過也是搞科學的哥哥:看一下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測一個晚上呢?哥哥説:經緯度很不容易測,地球的軸心指著北斗星,但它並非靜止,它總在晃動,從經緯儀中看到的北斗星也是飄忽不定的,稍微一偏,或眨了眨眼,一下沒看準,你就得重來。為了準確,就得反復地測。現在,陳雅丹隨行的科學考察團所用的經緯儀,可以在白天看太陽,來確定經度;晚上看星星,看北斗星。當年父親晚上用來觀察星星的經緯儀,白天能不能看太陽呢?
陳雅丹想:當時父親是12月至4月在這裡工作,那時的天氣比我們現在還冷,而那時的條件比我們差多了,他是怎麼堅持下來的?陳雅丹忽然想起父親信中的一句話: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偷懶……是呀,當一個人肩負責任的時候,他能偷懶嗎?他能畏懼困難嗎?陳雅丹勉勵自己説:我一定要戰勝困難挺過去,決不能退縮!這樣想著,慢慢進入了夢鄉……
考察團繼續往前走,向沙漠腹地挺進。陳雅丹想:我們是開著車進入沙漠,當年父親是騎著駱駝進入沙漠,從敦煌走好幾千里地,一直往西插進來。父親當時經過4個月才到達這個地方,四個月裏不見人煙,沙漠裏沒有水,人們都是背著冰塊進去的。
騎著駱駝進羅布泊,要過一個鹽鹼灘,現在當地人叫它鹽殼地,顧名思義,那地上的鹽鹼非常厚重,土都是硬梆梆的,像石頭一樣支棱八翹的。父親當年在進去考察的書信裏寫道:駝隊走過去的地方,連插腳的地方都沒有;走不多久,駱駝的腿就被土棱擦得血跡斑斑……為了保護駱駝,父親他們用布把駱駝的腳包上,人儘量自己步行,讓駱駝馱著貨物。這樣一天下來,人們腳都特別疼,駱駝就更別提了。照説人和動物疲乏了,都想早點躺下休息。若平時,走了一天的駱駝早就臥倒休息了,可到了這個鹽鹼灘它們都不願臥倒體息。人們使勁地抽打它,讓它臥倒休息,誰知它剛一臥倒就站起來了——為什麼?難受!地上全是支棱八翹的,沒一點平整之處。人當然就更難受了。父親在書信中寫道:找不到一個鋪鋪蓋的平地方……這從父親當時留下的駝隊照片上也可以看出。父親在照片反面寫道:幾千里的路程,一步一步地總有到達的一天!其中的涵義就是:科學家要有一種韌力。
終於,陳雅丹隨考察團順利進入了雅丹地貌,在她父親所著寫的《羅布卓爾與羅布荒原》一書中,陳雅丹曾讀到過:……雅丹指的是風蝕過的土堆群,大大小小,綿延無邊……當陳雅丹親臨其境、腳踏實地的看著這一望無際的雅丹地貌時,激動得淚流滿面,幾十年的夙願就在這一刻凝聚而成,雅丹和雅丹終於相會了!
三、雅丹的涵義,原來如此深刻
陳雅丹名字中的雅丹和這個雅丹地貌中的雅丹是一樣的,這裡面有一個故事,也是我很嚮往去羅布泊的原因……雅丹這個名字是父親給起的,小時候,陳雅丹常問媽媽:我幹嘛要叫雅丹呢?媽媽説:這是爸爸工作過的地方,是一種小丘陵,是風吹成那樣的……再問具體點,母親就説不上來了。問父親,父親很忙他沒時間説。所以,雅丹這兩個字在陳雅丹心中一直很神秘,雅丹也一直是她嚮往的地方。那天,當陳雅丹來到這個地方,第一次看到雅丹地貌時,太陽已快落山了。陳雅丹奮力爬到最高的一個土堆頂上,極目望去,那情景非常壯觀——層層疊疊的小丘陵,在落日夕暉的映照下,如同一片紅色的波浪,向天邊鋪展……其實,雅丹地貌給人的感受是一種滄桑。它是被強勁的東北風成年累月地吹著,吹出很多的溝溝壑壑…… 很少有人來這裡,它們就呈現出一種孤獨的蒼涼,頑強地生存在那兒,那一種美呵簡直無法形容。陳雅丹覺得一下子就更加理解雅丹這兩個字的含義了。
此時,陳雅丹站在土營上面,閉上眼睛,就感覺是站在父親曾站過的地方……陳雅丹在和父親神魂相會。她就這樣閉著眼睛站著,仿佛聽到從孔雀河那邊傳來父親到來的駝鈴聲……雅丹輕輕地説:父親,我來了!考察團要在雅丹地貌群裏停留幾天。在嚮導的幫助下,陳雅丹找到了父親繪製的地圖上的樓蘭遺址。歷經滄桑歲月,當年絲綢之路途中的一顆明珠,而今只剩下一座烽火臺。在斯文赫定的書中,曾寫到父親為繪製地圖而考察樓蘭的經歷。樓蘭這個地方是斯文赫定在19世紀末發現的,但是去的人極少極少,因為這個地方周圍都是荒漠,所以在雅丹地貌裏很容易迷失;不論是誰,若迷失在裏面,就根本找不到他。那兒全是大小小的土包包。知道進樓蘭路的人很少,父親曾三次去樓蘭,是當時科學家裏進樓蘭次數最多的。最後一次是1934年跟斯文赫定去的。那次斯文赫定也想去,可他已60多歲了,覺得自己力不從心,只好在雅丹地貌那地方紮營等他。父親自告奮勇要去樓蘭,兩個民工願陪他一起去。那時是夏季,白天太熱,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毫無陰涼處可尋,而陽光下的沙漠到處瀰漫著赤熾灼人的氣息。只有晚上比較涼快,三人就在傍晚時出發了,疾行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就只去一天的時間,預計應該在第二天傍晚回來。但第二天晚上不見人回,斯文赫定非常著急,派人去尋找。雅丹地貌是黏土的,下了雨衝過以後是光滑的硬梆梆的,就算是穿著釘鞋都烙不下腳印,毫無蹤跡,如何尋找?斯文赫定也覺得很渺茫,第三天早上,尋找了一夜的人們空空而歸、皆無訊息。斯文赫定急得要命,親自爬到最高的雅丹頂上,拿著望遠鏡往樓蘭的方向環顧搜索,找著找著,終於看到一個跌跌撞撞的人影從對面向他跑來,他的後面又是一個、又一個,三個人都出來了!斯文赫定終於松了一口氣,激動得差點從雅丹頂上掉下來……
四、羅布泊考察起感概,女畫家揮毫為環保
今天晚上氣溫已降到零下20多度,帳篷裏都是寒氣逼人,但我仍然要堅持寫下今天的日記……在羅布泊已經度過了半個月的時間,父親在地圖上所標示的重點,陳雅丹已一一走過,並拍下了許多照片。七十年的滄桑變化,父親當年看到的水澤之鄉,如今已是沙海一片。這一切給陳雅丹的震撼是痛徹肺腑的——當年,父親到羅布泊的時候,還有水,還有魚,雖然環境比較艱苦,但還有羅布泊人在這兒生活。由於東、西各二條、共四條河流的斷流,使得羅布泊乾枯了。而這四條河斷流的原因,科學研究的結論是:主要是因為上遊人為的無計劃截流分水造成的。水沒了,羅布泊人、野駱駝、野鴨子、黃羊等隨著水的消失,一步步退出並遠離了他(它)們最後的家園。#考察團的汽車縱穿羅布泊,從這邊到那邊,翻過最後兩道陡坡,開向羅布泊南岸的時候,陳雅丹又一次回首羅布泊,向它告別!淚水涌滿了陳雅丹的雙眼,她覺得一種悲壯深沉的責任感,從父親那裏回流到她的血液中。為此,她深深地感謝父親!車隊駛出了羅布泊的版圖。當初測繪這幅地圖時,父親曾説過:糾正了以前地圖上好多經度不準的地方。1972年美國陸地衛星1號曾發現羅布泊乾枯了。有一篇文章提到美國衛星觀察羅布泊的情況説:他們發現第五階段的羅布泊湖的形狀和陳宗器等人測量的完全一致……陳雅丹覺得父親他們老一輩人,在這裡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一生都那麼清苦,可當年他們辛苦的結果卻付諸東流——這一片土地並沒有因為人們的關注而變得更加美好,相反卻變成了這樣——一一片沙漠與荒涼,此時,陳雅丹為他們當年努力的付出,現在卻付諸東流而感到痛心。陳雅丹父親繪製的地圖,人們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是11月19日,我從羅布泊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陳雅丹,不斷整理著關於羅布泊和父親的思緒,父親雖僅活了62歲,但陳雅丹在他用生命步履著寫的書中,看到了無形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對生命、事業、國家所應堅持的一種責任!此後,陳雅丹以繪畫的形式,積極投入到環保志願者的行列中。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發揮它最大的社會價值。 1999年夏季,為宣傳環保,陳雅丹再次進入羅布泊。陳雅丹這次去羅布泊,仍是以父親的地圖作為嚮導。陳雅丹在那裏種下象徵性“綠色小樹”,她希望綠色能再回到羅布泊,她相信這也是為羅布泊付出心血先輩們的由衷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