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春時候,東北那旮旯還比較冷。3月的一個夜晚,無月,遼寧的一條偏僻山路上,一幫人正試圖推動一輛麵包車上坡,事實證明他們是徒勞的,路面的積雪早被壓成了一層薄冰,滑得寸步難行。這行人來此的目的,是要做一個叫《講述》的新欄目的試驗版節目。其中有我。
一年多以後,當我回憶起那晚住在那個東北老鄉家裏的情景,印象最深的不僅有第一次睡到北方土炕的新奇,熄燈後山村冬夜難以名狀的漆黑與寂靜,更有那晚夜空中的幾顆星——無意中一抬頭,那麼大,那麼近,當時就有一句東北話涌上來:賊亮賊亮的。
令我心驚
3個月後,夏,北京至西安的火車上。
腦袋裏反復縈繞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拋棄的女孩重病復發,一個小夥子走進了她的生活,承諾病情康復就娶她。其實他只是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幫她,病治好後,他走了……這個故事觀眾會感興趣嗎,領導能認可嗎,女孩會配合節目製作嗎?這些問題叫我寢食難安。
周末版最早的形態是演播室節目,在試驗版節目中,甚至還有觀眾的參與,二、三十個人積極發言,討論的氣息比較濃。為了增強講述感,也考慮到成本問題,等到節目開始全面製作時候,決定只請當事人及相關人等——當事人講故事,幾個嘉賓輔助講述或發表評論。當時的想法,是要把《周末講述》做成一個集故事與議論於一身的電視談話節目,當然,主體還是故事——動人的、真實的人生故事,而非經歷的籠統概述,更非觀念的抽象評述。當時感覺,打開電視各類談話節目紛繁,而靜下心來講述自己人生故事,又具有一定品位的欄目並不多。我的第一期節目《非常愛情》就是照這個路子走的。節目錄製結束時,女孩和出現在大屏幕上的小夥子終於盡釋前嫌,並通過長途電話相互諒解了。這期間其他編導的幾期節目,儘管內容、風格不盡相同,但節目樣式大抵如此。
秋
那天在街邊買了張報紙,看到幾幅攝影作品,是山東一個姓宋的農民自己造直升飛機的事兒,當然沒成功,但他還在不計財力和精力地努力着。內心被震動了。半個月後,老宋第一次來到了北京,來到了《周末講述》的演播室……
幾期節目下來,大夥不約而同地減少了嘉賓人數,其時幾位編導都找到了講故事的感覺:不要評論,議論也不要,就是講述,靜靜地,發自肺腑地,在周末的晚上……演播室裏,老實得有些木訥的老宋講出了他的夢想與挫折,當一位來自北京航天大學的副校長上場之後,老宋的想法漸漸改變了,他開始明白自己行為的不實際、不實用以及危險性。從北京回家之後,他放棄了把飛機造下去的想法,並給我郵寄來了幾十斤大蔥、大蒜和煎餅。樸實又可愛的老宋!這期間的幾期節目,內心獨白化的風格更濃、講述感更強了。這是大夥想要的東西。
2002年春
然而節目的形態終於有了更大變化。其實最初在大夥忙着錄演播室的時候,就有一期節目把訪談場地搬到了外景地。這是講述北京一個家族幾百年來,為被明政府冤殺的袁崇煥守墓的故事。 訪談的場地就是袁大將軍墓旁。節目播出後效果極好,形式生動、現場感強,編輯時也更利於小片與資料穿插。此頭一開,編導們逐漸向外拍方向發展,基本沒人再用演播室,《周末講述》成了一個40分鐘的純外拍節目。其實,這樣一來,拍片過程複雜了,採訪人數多了,畫面需求量增加了,編輯難度也大得多。但大夥累得無怨無悔,需要理由麼……更好看了。事實上,眾編導的努力與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幾期節目,如反映山西兩家人互相抱錯孩子,引發一系列情感糾葛的《愛的變奏》;講浙江一個女孩因醫藥費而與父母鬧得不可開交,並引起社會關注的《邊緣》,純美的愛情故事《此情我待》,都引起了觀眾與同行們的關注和好評。這期間我做的一個節目是這樣的:北京一個普通的中年女律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幾乎是稀裏糊塗地參加了中國原日軍"慰安婦"對日本政府的訴訟案,這個看不到報酬的案子最初讓她懊悔,隨着對案情了解的深入,她卻越來越堅定了把官司打到底的念頭,至今,仍為之奔走。用的是現實 與回憶交織的手法。
2002年的3月份,最後兩期演播室節目播出。是兩個河南人的故事,一個是反腐鬥士呂凈一,一個是為拍電視劇之夢吃盡苦頭的農民史根來,至此,《周末講述》的演播室形態壽終正寢。此時的《周末講述》,佳境漸入,題材、內容更廣更有深度,電視手法愈加純熟。眼下,問題和困難還有,但大夥心氣頗高。如果要給這心氣一個界限的話,我希望是……至少是……成為品牌。 這就是《周末講述》目前所走過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