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接近北極     圖片新聞     科考歷程     記者簡介     神奇北極         



需要保護的麝牛


  麝牛又稱麝香牛,有一種麝香的氣味,特別是在發情期更是如此。

  麝牛在分類上是一種介於牛和羊之間的動物,從其外表來看,更像我國西藏的牦牛。麝牛高約1米半,長約兩米到兩米半左右,體重可達400多公斤,雌牛略輕(約為雄牛的3/4)。其重量主要集中于長有肉峰的前半身,前重後輕,顯得格外矯健有力,是北極最大的食草動物,分佈于加拿大、格陵蘭和阿拉斯加北部的冰原上,以苔蘚、地衣和植物的根、莖及樹皮等為食,儼然是苔原上的主宰。麝牛頭上長著一對堅硬無比的角,是防衛及決鬥的有力武器;身披下垂長毛,可一直拖到地上,長毛的下面又生有一層厚厚的優質絨毛,愛斯基摩人稱之為“奎衛特”;耳朵很小,覆蓋有濃密的毛;鼻子是唯一裸露的地方;四肢短小粗壯,一旦受驚,則會狂奔不已。麝牛的身體結構能有效地降低熱量散失,可承受時速96公里的風速和-40℃的低溫。但在隆冬季節,溫暖的氣流光顧北極,帶來一場大雨,淋濕的麝牛經寒風一吹就變成了一個大冰砣子,動彈不得甚至活活凍死。

  在平常情況下,麝牛顯得格外溫順,停下來吃一點食物,接著平躺在地上細嚼慢咽,不一會兒便打起瞌睡來。等稍微清醒時,接著再向前走一段,然後故伎重演,吃食物、反芻、打瞌睡。其實,麝牛這樣做有其目的:即可減少能量的消耗,又可降低食物的需求。夏季,麝牛主要以新鮮野草為食,從融化了的小溪、池塘、河流中飲水。冬季,麝牛僅吃少量雪,因消耗熱量才能將雪融化成水,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身體需要,而且可以降低能量的流失。據報道,由於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極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僅佔同樣大小的牛的1/6。

  麝牛喜群居,夏時集群較小,覓食矮小柳樹的葉子,冬時結成大群多至百餘只。通常幼麝牛和雌麝牛位於隊伍中間,身強力壯的雄牛則在四週擔任警戒和保護的重任,且雄麝牛又組成各自獨特的小組,每組又有自己的“組長”,但均由一頭老麝牛領導(往往是懷了孕的雌麝牛)。每當隊伍前進時,總由一頭精明強幹的雄麝牛在前面開路,後面則跟著一群浩浩蕩蕩的麝牛大軍。

  經過夏天的休養生息,麝牛積累了大量的能量。雌性主要為了繁殖,麝牛每兩年才繁殖一次,每胎僅産1仔;雄性也要在入秋的發情期爭奪生殖權利。每當此時,雄麝牛臉上的麝腺分泌出氣味強烈的分泌物,經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來劃出自己的領地,雌麝牛則被圈在其中,被嚴格看管和保護,任何別的雄麝牛不得侵佔,否則雙方就會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戰。經過激戰,被迫認輸的一方只好灰溜溜地逃跑,得勝者追擊幾步,然後停步朝著逃跑者吼叫數聲,也無心戀戰,便趕回到雌麝牛群中,因為潛在的危險依然存在。而它們的爭鬥,雌麝牛並不在意,仍繼續不斷地照常採食。

  麝牛性情溫順,即使強敵來臨(主要是北極狼群),也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總是嚴陣以待而不主動攻擊。它們採取集體防禦戰略,自動圍成一圓陣,把弱小者放在中間,用其龐大的軀體,組成一道有效的防護“墻”,對來犯者怒目而視,豎起那堅硬如鋼叉的犄角,好像以自己的威勢使對方屈服。一旦敵人襲來,它們也會拼死抵抗,決不退縮。

  據出土的化石結合地球的歷史分析,麝牛曾是一種在北半球分佈極廣的動物。遠在200多萬年以前,曾發生過巨大的更新世冰川運動,使氣候劇變,曾一直蔓延到中緯地區,而喜歡在冰雪中生活的麝牛亦隨之來到此地。比如,在美國中部的肯塔基州曾發現其遺骨;在法國,石器時代的洞穴中不僅發現其化石,而且岩洞的壁畫和雕刻中也有其形象。不過,石器時代結束時,麝牛便因大量捕殺而從歐亞大陸消失了。由於當時北美大陸尚無人類居住,麝牛才得以倖存。目前,北極地區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麝牛群,總數約7000多頭,已瀕於滅絕的邊緣。儘管格陵蘭島、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禁止捕獵麝牛,但仍有不少麝牛遭到瘋狂的捕殺。為了使這種動物能夠繁衍下去,許多國家不僅加強了必要的保護拯救措施,而且已在阿拉斯加、哈德遜灣東北部、格陵蘭島西部,甚至挪威北部等地,開始人工飼養麝牛了。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