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出行手冊         



八百里井岡 黃洋界最為雄偉險峻



  暮色中的黃洋界

  選自《江西旅遊》

  本報記者 韓祝平

  八百里井岡,黃洋界最為雄偉險峻,群峰聳立,深谷縱橫,危崖陡峭,景象萬千。廣為傳誦的“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不知叫多少海內外遊客著迷,絡繹于途。

  今年盛夏,我隨中國旅遊報刊協會的代表到達黃洋界的那天,悠悠地下起了雨,沒有電閃雷鳴,山巒靜悄悄的,兩輛大轎車載七八十遊人的到來,也沒有打破山林中寧靜的氣氛。這經歷過硝煙瀰漫浴血奮戰的高峰,曾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門戶,看似平常的每一塊山石每一根草木都有不同尋常的經歷。走近黃洋界,人們顯然心有感應,不願帶進山外喧鬧浮躁的人籟,攪擾山中已歸於平淡的自然生態。

  不疾不徐的落雨,洗得鬱鬱蔥蔥的茂林修竹明綠耀眼,灰色的石徑一塵不染。清新濕潤的空氣裹著山野花草的淡淡芬芳充溢在山林之間。我深呼吸著從哨口營房向上走了一小段山路,就輕鬆地登上了山頂哨口。

  山頂是不大的平臺,有一立一臥南北相向兩座紀念碑。立碑居南,高12米,正面鐫刻朱德的題字:“黃洋界保衛戰紀念碑”,背面是毛澤東的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臥碑在北,用灰白色大理石雕砌而成,高7米,寬約11米,正面刻毛澤東飄逸灑脫的手跡《西江月井岡山》。遊人往往駐足碑前,有的默默誦讀,有的鏗鏘有聲,憑詩情引領著遐思,感受腳下這塊土地上昔日為主義、為信仰鏖戰的歲月。另一面是朱德題寫的“黃洋界”三字,筆跡凝重,它讓我看到的不是地名,而是兩種思想水火不容的分界,是一段蕩人心腑的革命鬥爭歷史。峰巔的兩座紀念碑,比肩相依,風雨共擔,屹立於天地之間,自然地使我聯想到“朱毛不分”的深厚革命情誼、和而不同的偉人風格,頗耐人尋味。

  黃洋界是紅軍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構築的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桐木嶺、硃砂衝等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為了抵禦國民黨軍隊發動的多次大規模“圍剿”,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利用天險和哨口工事,奮勇抗擊來犯之敵,屢次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績。1928年8月,湘贛敵軍趁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在湘南作戰之機,以四個團的兵力進攻井岡山,扼守黃洋界的紅軍只有兩個連,情況十分危急。守山軍民晝夜不停地在工事前沿堆積檑木滾石,埋布竹釘,深挖壕溝,構築了五道防線。激烈的戰鬥打響後,紅軍發射了僅有的三發迫擊炮彈,兩發未響,一發正中敵指揮部,守山軍民乘勢槍炮齊鳴,喊殺震天,敵軍誤以為紅軍主力已回來,連夜倉皇逃跑了。毛澤東在回師井岡山途中欣聞捷報,詩興大發,隨口吟成《西江月井岡山》一詞,抒發了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的暢快心情。

  威鎮敵酋的著名哨所黃洋界,扼湖南酃縣、江西寧岡通往井岡山的要隘,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曾是“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黃洋界哨所,井岡山群峰若收眼底,腳下白雲如海翻浪卷,蒼峰翠谷悄寂無聲。山頭露天陳列著一門炮口朝天的迫擊炮,無語地顯示著那難忘的用血與生命寫成的昨天。這是黃洋界哨口如今所存的唯一軍事標識。

  在黃洋界哨口下,導遊指著山邊林間一段崎嶇小路説,毛澤東、朱德和井岡山軍民挑糧走的就是這條路。山路看上去又窄又陡,不要説挑百十斤的糧食,就是空手也行來不易。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解決紅軍給養問題,年已四十開外的朱德軍長,與軍民一道往返百餘裏,從寧岡挑糧上井岡山,經常在黃洋界半楓荷樹下歇腳、聊天,中途還發生了“朱德扁擔被藏起來的故事”。一首紅軍運糧的歌謠唱出當年軍民克服困難團結抗敵的信心和鬥志:“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會剿’。”在這一段山路上,半楓荷樹常遮濃蔭為挑糧途中的井岡山軍民納涼解乏,默默地只做奉獻不言名利。然而,歷史沒有忘記,1961年國務院公佈“黃洋界荷樹”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黃洋界是井岡山六大旅遊景區之一,千峰競秀,萬壑爭流,有氣勢磅薄的雲海,有奇特的飛瀑,有亞熱帶次原始森林、稀有珍貴樹種和多種野生動物。每年四月清明之後,漫山遍野開滿了玫瑰色的鹿角杜鵑花,如雲蒸霞蔚,映染山崗,成為著名的旅遊景觀。這裡遠離污染、噪音,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人稱“天然氧吧”,是旅遊避暑療養的勝地。綠色生態環境和紅色革命景點,組成了今日黃洋界“紅綠交輝”獨具魅力的旅遊特色。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9月04日第六版)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