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期內容     小梅之約     主創人員         



張泉靈見證三峽135


   孫小梅:在電視直播過程當中,你的現場報道有別於其他記者,你的描述、你的語言都非常感性。隨著每天看到水位在升高,你心裏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張泉靈:我不知道你面對一個即將要消失的東西,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們經常會在那兒站一站説,照張相吧,明天這地方就不存在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哎呀,變成這樣了。我想不僅僅是我們這種可能偶爾去一次三峽,偶爾去見一下長江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即使是天天跟長江打交道的船員,祖祖輩輩生活在長江邊上的居民也會這樣。那幾天,天天有人坐在碼頭上看這種變化,我想這種變化裏頭肯定會包含著一種留戀。因為整個長江,那些老縣城,保留了他們對以往生活的記憶,但是也會包含著一種對新的長江、新的未來的嚮往。我記得過瞿塘峽的時候,原來有一段航段是一段非常著名的險灘,有很多漩渦,過那段的時候必須是船長親自駕駛,因為非常險,這次船長哼著小曲就過去了,他説一輩子沒在這段路上開得那麼平坦。

   孫小梅:應該説很多中國人對三峽都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你個人對三峽的情感是源於什麼?

   張泉靈:我進電視臺自己獨立做的第一個節目就在三峽大壩。

   孫小梅:在這之前你第一次去三峽是什麼時候?

   張泉靈:那就更早了,在1992年,去旅遊。

   孫小梅:第一次去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張泉靈:好奇。因為三峽是全國十大風景名勝嘛,那當然就想去看一下,想看看這樣的一個峽谷到底漂亮在什麼地方。去了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除了漂亮之外,它還有很多人文的意義在裏頭。

   孫小梅:後來幾次去都是因為工作的關係?

   張泉靈:我們後幾次去因為工作的關係,都是直接跟三峽工程有關係,感受最深的也就是兩個字——改變。我想,這兩個字在這一次我們去三峽的過程當中,可以説是每一分鐘都在體驗著不一樣。

   孫小梅:剛才你説你從直播的開始到後面,你們是一直在一條直播船上生活的,給我們講講你們在船上的生活吧?

   張泉靈:可能對於直播來説,直播船最大的好處是每天讓你看到新的東西,它不是紮在一個點,你既然是要沿線去見證“135”,肯定要走很多的地方,這是我們這條船最大的優勢,同時也是這條船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困難。你知道,直播不光是一個人説就可以了,它要有一個非常複雜的技術系統,這就意味著每天我們的技術系統在搬家。

   孫小梅:你們一共有多少人?

   張泉靈:恰巧也是給我們增加第二個難度的問題。在“非典”期間,所有的工作你必須非常謹慎,我們走的時候是16個人在這條船上,有技術系統和我們節目部門的人,船上還有一個當地派給我們的駐船的船醫。這16個人要幹這麼多直播的活兒,我們從來沒有幹過。你想,我們去年在三峽導流明渠截流的時候,人數大概比現在多三倍,幹的活兒比現在少三倍。這一進一齣你就知道,我們每天挪地方有多困難。我們每天到一個碼頭,首先得把衛星地面站擱到岸上去,這是什麼概念呢?最小型化的衛星地面站的設備900公斤,差不多一噸,地面站工作組有3個工作人員,我們乾脆就給他們改名了,不叫他們衛星地面站組,叫大型設備搬運組,我們管他們的頭兒叫“張大搬”,到回來的時候,我突然懵了,我説,“張大搬”,你原名叫什麼來著?我忘了,所有人都叫你“張大搬”,我忘了原名叫什麼。但是,我覺得也是給新聞頻道開了個好頭,新聞頻道一直在尋求一種方式,流動的、應急的、小型化的直播,我想我們是在特殊時期被逼迫的狀態下完成了這樣一次嘗試,證明這次嘗試無論從節目方案上,還是從技術方案上都是可行的。

   孫小梅:這一路下來,你也做了十幾天的三峽人,你覺得最令你難忘、最有意思的是什麼?

   張泉靈:我們在整個直播的段落當中,四次過了瞿塘峽,下游峽口的地方有一個信號臺,80年代有一個電影叫《等到滿山紅葉時》,我不知道你看過沒有,上海電影製片廠拍的,寫的就是那個信號臺。第一次去的時候就看到信號臺,覺得人去樓空了,第二次經過的時候,沒有提前約,我們恰巧遇見爆破拆除。船經過的那一剎那,那兒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岸上使勁衝我們招手説再見,其實他們不僅僅是向我們這條船説的這句話,而且也是向他們守望了幾十年的長江那種急流險灘説的。

   孫小梅:當水位升到135米的時候,你第一個感覺是什麼?你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色?給我們描述一下吧。

   張泉靈:那天我們到的時候是傍晚,船一齣了巫峽的峽口,就看到面前一大片水。我們大概十天之前去過同一個地方,當時大寧河和長江幹流的交界處還非常明顯,長江幹流是黃色的,大寧河是綠色的,在那就會有一個交匯處,非常清楚,但這次進去的時候,你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大片湖面,4.8平方公里的一個大湖面。因為當天晚上直播的時候是22點,你已經看不到那個大湖面了,只能看到巫山新城的夜景,全是燈光,像天上的街市,所以我説明天早上8點檔的節目,我們一定要做一檔直播。

   孫小梅:從你個人來説,你更喜歡新三峽,還是老三峽?

   張泉靈:我覺得現在的三峽看起來更加溫柔,還會有一些新的景觀,這些你原來在江底看不見,因為兩岸都是絕壁,也沒有人爬上去過,等水漲起來之後,你會發現,哦,這個地方有一個新的溶洞,這個地方礁石像什麼。我覺得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我們船上有一個在三峽工作了20年的老導遊,對三峽景觀太熟悉了,所以他一般給我們講解的時候,都不用回頭,但他現在一路在犯錯誤,他説這裡有什麼,我們説哪有啊,他説那種感覺就像你們家原來住在13樓,突然搬到5樓,你給別人指的時候會指錯。

   孫小梅:就像你説的,隨著水位的升高,包括那個老導遊都已經辨不清方向,老城也都被淹沒了,對此有很多人感覺到非常的惋惜。

   張泉靈:我一路上接到過我很多朋友的電話,所有人都會説是不是特可惜,然後我一定會反問一句話,你來過這些老城嗎?大多數人沒有來過,即便來過,也是作為一個旅遊者。但是你如果去過那些老縣城的話,除了歷史悠久之外,它的另外一面也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這些老城的人居住環境條件較差,我可以給你舉幾個例子,比如老歸州,原來屈原的故鄉,房子的密度非常非常大,幾乎沿江的縣城都會有這個問題,因為人口經過了解放以後的急劇增長,但是土地沒有增長,因為峽江兩邊土地是非常有限的,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他們就在原來的地盤上蓋高樓,不斷的去擴張,佔用原來的道路,所以最後就造成了道路的狹窄,通常就是只能行人過,很多汽車進不了,特別是救火車進不去,一旦有點什麼情況,發生火災了該怎麼辦?我問過他們,有沒有發生過火災,他們説有,所幸沒有大的火災,每個人都是拿著臉盆去救火。那麼這些老縣城面對現在這种經濟的發展,面對人口的增長,怎麼辦?如果沒有三峽工程的話,它永遠沒有機會在白紙上重新來過。現在的新縣城跟老縣城這種人居環境的改善,城市的改善,的確天壤之別。

   孫小梅:作為一名記者,你親身感受到三峽從老三峽變成了新三峽,你想對大家説點什麼?

   張泉靈:如果你沒有去過三峽的話,你非常值得去看一下,那兒可以説是中華民族一個文明的搖籃,而且她的景觀現在會有新的特色,她仍然會打動你,非常漂亮。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