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老年朋友您姦,《瀟灑走四方》節目又和您見面了!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的依然是我們的老朋友胡小瑋老師。胡老師您好!
胡老師:你好!老年朋友們好!
主持人:胡老師,我想提起“絲綢之路”很多人並不陌生,但是要説起“海上絲綢之路”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
胡老師:是的。到了唐代中葉以後,由於戰亂等的影響,“絲綢之路”逐漸走向衰落,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往來嚴重受阻。人們重新開闢新的通道,將目光投向了海洋,於是“海上絲綢之路”便應運而生。它從中國東南沿海開始,向南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直至地中海沿岸的二比非及歐洲,成為連接亞、非、歐的一條重要貿易通道。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在對促進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主持人:那麼我們今人要為老年朋友介紹的這個地方就與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它就是這條藍色通道的東方起點——我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福建泉州。
胡老師:泉州在我國古代海上交通中確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泉州在古代被稱為“刺桐港”,宋元時期,處於鼎盛時期的刺桐港的海外交通,暢達東西洋,東至日本,南通南洋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以及東非、北非,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當時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被稱做“東方第一大港”。
主持人:現在的泉州港雖然沒有了昔日的輝煌,但大量的文物以及遺址、遺跡很好地記錄了這段歷史。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來自泉州的悠悠古韻。
蔚藍色的海上絲綢古道,總會勾起人們無窮無盡的思緒。波濤滾滾的大海,是怎樣山現挂滿風帆的船隊?那船隊從哪起航,欲往何方?船裏裝載些什麼貨物?是晶瑩璀璨的珠寶,還是異香飄溢的香料?船上的水手長的是什麼模樣?唱的是什麼謠曲?船隊經過哪些風光旖旎、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航程上可有:驚心動魄的傳奇色彩和風流浪漫的愛情故事?
1974年,一條來自中國的考古消息震驚世界——一艘具有700多年曆史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後渚港挖掘出土!
如今,這艘古船就靜臥在泉州古般陳列館中。在殘破、腐朽的木條間,我們依然能夠依稀地解讀那輕輕流淌著的800載悠悠歲月。這是一艘建造于13世紀的遠洋木帆船,殘長24.3米,殘寬9.15米,雖只是殘體,但它展現了宋元時期泉州造船業的發達利航海技藝的高超。
站在這艘已沉睡白年的古船旁,我們仿佛在憑吊一位功勳卓著、戰死沙場的英雄:我們又好象在傾聽——一位老人的訴説,訴説那海洋文明的傳奇和中國舟船的歷史……
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的舟船陳列館,更是一個五彩斑斕的船的世界。漫步舟船之間,我們仿佛穿越了歷史長河,踏上了那條充滿艱辛、充滿夢想、充滿迷幻的海上絲綢之路。沿著這條蔚藍色的絲綢古道,在閃耀著壯麗波光的洶湧波濤中,我們仿佛隱約看到了馬可 波羅那隨海浪一起晃動著的身影,在執著、堅毅而又充滿嚮往的目光中,他正在努力描摹著那早已心馳神往的東方文明的壯麗圖景;一支浩蕩的艦隊又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中,在海風中飄揚的旌旗下,站立船頭極目遠眺的,不正是奉命出使西洋的鄭和嗎?他也許正在感嘆,自己所踏上的這條海上之路,是一個何等令人迷戀的斑斕世界呀!
泉州西門外五公里處的九日山是宋代泉州海船出海前祈風的地方。這裡的祈風石刻記載了宋代幾次祈風儀式的盛況,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在這裡,林立的碑刻、摩崖的題銘在金色的剛光下閃耀者,講述著一個個祈風的盛典、航海的故事。滿載絲綢、瓷器等貨物的船隊在裊裊的香煙與喧天的鼓樂聲中出發了,官民們用這種隆重的儀式,祈盼船上的人們能夠川頁利抵達,平安歸來……
泉州古城的歷史,簡直是一部川石頭寫成的巨書。無數身懷絕技的石雕工匠,傾注心血賦予石頭以長生不老的生命。在被稱做“閩海蓬萊第一山”的清源山中,各種石刻藝術的傑作隨處可見。
您看,青峰碧樹、藍天白雲的掩映下,一座巨型石雕坐像,猶如一位溫厚慈祥的老爺爺,正樂呵呵地朝著您微笑呢。這位滿目笑容,神態可親的老者便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它刻于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神態瀟灑。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最人的道教石刻造像,因此被譽為“老子天下第一”,沒有道貌岸然的神仙氣,倒是富有幾分和藹可親的人情味兒。
海外交通貿易的繁朵,使泉州成為當時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外國到泉州經商、傳教和旅遊者數以萬計,界現出“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宗教石刻陳列館中這一方方石刻就從一個側面記述著這段歷史。
泉州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尤其是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更是在這裡廣為傳播。靈山聖慕就是著名的伊斯蘭聖跡。據史料記載,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于唐武德年間派四人賢徒來中國朝貢皇帝,並留在中國傳教,其中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並於死後葬于靈山,稱做“聖墓”,古代,靈山聖墓就已遠近聞名。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于1417年第五次遠航聖地麥加之前,專程來這裡拜謁聖墓。現在,靈山聖慕已是世界上伊斯蘭信徒們極為敬仰的朝聖之地,阿拉伯人盛讚它是伊斯蘭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第三聖跡”。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日益發達,相繼建造各種石橋多達200多座,譽稱“閩中橋梁甲天下”。
泉州城南30公里處的安平橋,修建於宋全門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昔日雄偉壯美的長橋,雖然創傷纍纍,但800余載漫長歲月的風雨未能將它摧毀,至今雄風猶存。
安平橋又稱“五時橋”,因橋長五里而得名,當時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碑刻記載,此橋“長達八百十一丈。其直如繩,其平如砥,隱然若長虹臥波,行旅往來,民間負載熙熙攘攘,習而安之。”漫步在五里長的安平橋上,我們的腳下又豈止五里的路程?正是這種語言特點,也折射出了泉州人的文化性格——既是最土的,又是最現代的。傳統文化性格與現代價值觀念在泉州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説到這兒,我們就應該把目光投向—個獨特的女性群體——她,就是惠安女。
惠安女分佈在泉州東北部的惠安沿海一帶。惠安女吸引世人的關注,源於她們奇異的民俗風情,以及她們身上那自成一格的服飾中所散發出的風韻獨具的魅力。主持人: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呀!
胡老師:其實做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還有很多東西值得稱道。比如烏龍茶中的精品安溪的鐵觀音,與景德鎮瓷器齊名的德化瓷器,出自惠安女故鄉的惠安石雕等等。其中茶葉和瓷器都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上由中國輸出的主要商品。
主持人:看來泉州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期待。老年朋友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劍泉州去親自感受一卜那裏的悠悠古韻。好了,這期節目到這兒就要結束了,感謝胡老師來到我們的演播室。老年朋友們,輕鬆遊四季,瀟灑走四方,老年朋友們,我們下周再見!
胡老師: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