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實現了大豆蛋白質"合金"纖維(簡稱大豆纖維)的工業化生産,已引起各方面密切關注。
這項科技成果,不僅改寫了在化學合成纖維領域內中國原創技術是空白的歷史,還影響到新世紀新型纖維發展的研究方向。
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季國標指出,化學纖維經過百年的發展,在20世紀已趨成熟,具有各種不同性能的化纖。已成為當今國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但是,20世紀的化學纖維存在三個致命弱點:一是依賴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二是不少品種在生産中污染環境,三是化纖製品的舒適性不如天然纖維。季院士在考察了發達國家對新興纖維材料研究後總結説,新世紀的新型纖維,是由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各新型學科和傳統學科綜合研究的成果,為了克服目前化學纖維的弱點,它將主要表現為,一是取材于價廉量大的農、牧、林業自然資源而不過度依賴石油。二是生産過程必須是清潔而環保的,三是對人體皮膚有很好的舒適性。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紛紛斥鉅資加入這場21世紀新型纖維的爭奪之戰。大豆纖維的出現,反映了新世紀新纖維的發展方向。大豆纖維取材于大豆榨油後的渣滓-豆粕,經過和高聚物接枝、共聚、共混,抽絲製成大豆纖維。大豆纖維具有許多優異的性能,它的吸放濕性能,通氣透氣性能、保暖性能和可紡性能都與毛、麻、絲、棉等天然纖維相倣,因此被業內人士定義為“21世紀的健康舒適纖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