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阿昌族共有27708人,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其中80%以上居住在隴川縣的戶撒、臘撒和梁河縣的遮島、大廠。也有少數散居於大理、玉溪、楚雄和西雙版納等地區。據史載,阿昌族是雲南境內較早的土著居民之一,早期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以後向西南遷徒,定居於今在較為集中的戶撒、臘撒聚居區,因而在服飾和社會風俗等方面都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族特點。
臘撒地區阿昌族的衣著民族特色最濃。姑娘愛穿藍色、黑色對襟上衣和長褲,打黑色或藍色包頭,有的像高聳的塔形,高達一、二尺。有的則用二寸多寬的藍布一圈圈地纏起來,包頭後面還有流蘇,長可達肩;前面用鮮花和極色絨珠、纓絡點綴;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銀首飾,像一朵盛開的菊花,上面鑲玉石、瑪瑙、珊瑚之類;姑娘們還以銀元、銀鏈為胸飾,頸上戴銀項圈數個,光彩奪目。阿昌姑娘還扎腰帶,她們叫氈裙,多用自製的線和土布繡制。這與阿昌人的勞動生活有關。據説,古時有位獵人的女兒,為了跟父親學打獵的本領,就縫了一條腰帶把腰身紮緊,勤學苦練,練得一身好武藝,姑娘們羨慕她,也學她紮起腰帶。扎時在身前留出一長一短兩條扎頭,既緊束腰肢,方便勞作,又飄如彩蝶,十分美觀。已婚婦女多穿窄袖對襟黑色上衣,改著筒裙。裙與褲成了區分婚否的標誌。男子則可以包頭顏色來區別婚否。一般未婚者打白包頭,已婚者打藏青色包頭。(保山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