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品和佩物是服裝的附加物,主要起美化作用。有服必有飾,故服、飾並稱。少數民族的飾品佩物,相對而言更為繁富,幾乎處處有飾,物物能飾,無所不用其極。從人體的裝飾位置看,雲南少數民族飾品有頭飾、軀幹飾、肢體飾等類型。
在很早以前,雲南民族的頭飾即很複雜,無論裝飾材料,裝飾方法及其形式,都相當豐富。僅從雲南滄源崖畫上便可看出這種跡象。畫中清晰可辨的七百餘個人物圖像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這與古籍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十分一致。
現今雲南少數民族的頭飾相當豐富複雜。較有特色的有佤族的銀箍,傣族的發梳,布朗族的三尾螺簪,德昂族的纓絡包頭,哈尼族的銀泡頭飾,景頗族的犀鳥嘴孔雀羽祭冠,基諾族的綠殼蟲頭飾,藏、怒、普米等民族的絨線混纏髮辮飾等。與冠帽巾帕結合的頭飾,如彝族布扎的“英雄結”,景頗、基諾、阿昌、哈尼等族的絨球,傈僳族的珠貝帽“奧勒”,納西、普米等族的毛線或耗牛尾裝飾的髮辮,哈尼族用銀泡、綠蟲、珠、羽等混飾的頭飾,怒族以珊瑚、瑪瑙等串飾的“鈚頗”,等等,都各具獨特的魅力。
耳飾,在雲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樣式很多,且男女不拘,皆喜佩帶。花腰傣、彝、佤、獨龍、阿昌、怒等民族,有的帶杯口或碗口大的耳環,粗可如指。拉祜、景頗、白等族的耳珠、耳針和墜別有風味。與南亞民族耳飾佩戴方式相比較,雲南屬孟高棉語支的佤、德昂、布朗等民族,喜歡佩戴較粗大較沉重的耳塞,為此而把耳孔擴得很大,把耳垂墜得很長;屬壯傣語支的傣、壯等民族,則多佩戴小巧的耳針耳珠,與簡潔秀麗的服飾相應,耳針耳玲瓏可人,點到即止;藏緬語系統和苗瑤語系統諸族的耳飾多為耳環和耳墜,形制變化豐富,耳環大小粗細不同,耳墜長短輕重各異,顯示了各族民間藝匠高超的技藝。
牙飾自古以來,就有一些特殊的飾法,如鑿齒(拔牙或打牙)、染齒(古籍中之“漆齒”)、鑲齒(古籍中之“金齒”、“銀齒”等),至今仍流行于一些民族中。至於介乎頭飾與軀幹飾之間的頸飾,更是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項圈、項鏈、串珠、挂貝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形制和佩式,它們往往成為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中最為靈動的部分。怒、傈僳、獨龍、藏等民族喜戴用瑪瑙、珊瑚、料珠等串就的挂圈或串珠;苗、水、佤、景頗、德昂、瑤、阿昌等民族則多佩銀制的項鏈、項圈等,皆各展異彩。雲南少數民族的軀幹飾也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軀幹飾計有肩飾、胸飾、腹飾、背飾、腰飾、尾飾等,雲南民族中以胸飾、腰飾、尾飾等較為突出。用銀泡、銀幣、銀鏈及其他銀、銅、珠貝、絨球等類製品飾胸,是彝、苗、德昂、哈尼、布朗、傈僳、瑤、景頗等民族所常見的;佤、德昂、景頗等民族最有特色的是腰箍,廣西、雲南交界地區的彝族婦女喜戴用榆樹皮做成的腰環,並以錦條包紮在腰環外,十分美麗。這類飾品中,最有特色的,有景頗族女衣上連肩帶背的大銀泡銀墜“龍女鱗”,哈尼族僾尼人婦女胸衣上的銀餅銀泡飾,佤、德昂等族的藤篾腰箍,瑤族銀牌胸飾,彝族繡花鑲銀泡圍腰。納西族“七星”羊皮披等等。其中,胸部飾品最為豐富,幾乎集全身裝飾之精華,光彩照人。
臀飾古稱尾飾,是對臀部的遮掩和裝飾。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中有“尾濮”,即以尾飾突出而得名。現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仍以飾尾見長。如元陽彝族婦女皆在臀部係兩塊菱形繡花挂片,她們稱為“尾巴”:哈尼族有的支系臀飾形如燕尾,因為在傳説中,他們是青燕的後裔……肢體飾在少數民族中,遠不止在腕、指部位。佤族的藤竹臂箍和腿箍、哈尼、獨龍等族的布、麻綁腿和怒族的竹片綁腿,都是很有個性的飾品。從裝飾材料看,少數民族的飾品大多數取之於自然,如動物的牙、角、骨、皮、毛、尾、羽,植物的根、皮(藤)、葉、果,水中的貝,林間的蟲,山裏的建玉、琥珀、瑪瑙乃至礫石等等;另一類屬人工製品,分軟質材料和硬質材料兩種。軟質材料有挑花、刺繡、布料拼綴和絨線纏結等,硬質材料有金、銀、銅、鐵、錫、鋁合金等,包括一些工業産品如塑料、玻璃、膠木等,也陸續進入了少數民族飾品佩物的行列。
除了直接飾于身上的飾品,少數民族服飾中還有一類值得注意的附屬用具,如巾、帕、扇、樂器、挎包、香袋或煙袋、佩刀、食具、面具等,常年攜佩于身,並久經修飾,逐漸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工藝品。著名的阿昌刀、景頗刀、獨龍弩、傣族腰篾和香袋、彝族三弦和口弦、苗族拉祜族葫蘆笙等,都是與服飾溶為一體的個性化佩物。
雲南有些少數民族上層婦女的服飾多喜“穿金戴銀”,以顯示其高貴的地位和家財的富有,這些衣飾佩物有些重達幾十斤,雖然沉重,但雍容華貴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