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誠
人腦是人身體中最脆弱的一部分,神經極為豐富,王忠誠談起了他1997年完成了國內首例小腦血管吻合技術的情景。
“吻合血管,那血管不到1毫米,點5毫米,12個鐘頭縫11針,到(大腦)後頗凹那裏,懸空懸腕縫的,縫完了他見好,我躺下了。”
“我是1951年抗美援朝時,那時候我是外科大夫,對神經外科是一竅不通,但戰場上下來的很多都是腦外傷,腦外傷是很危險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那時候對腦外傷束手無策。志願軍是最可愛的人,我們對最可愛的人是沒辦法,所以那時就想,一但有機會我要學神經外科,把中國自己的神經外科搞起來。”
1952年王忠誠如願以償地參加了全國腦係外科進修班,從此他把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同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王忠誠認為知難而進,也是一種哲學思維,八十年代初王忠誠選擇了當時世界最前沿的課題--腦幹腫瘤進行研究。腦幹是腦中之“腦”,雖然只有拇指大小卻主宰着呼吸、心跳和意識,一直被為手術禁區。
王忠誠經歷十年開創的這一整套診斷及手術方案,使他成為世界上腦幹手術例數最多、手術死亡率最低的人。由於長年手術端坐,75歲的王忠誠患有嚴重腰腿疾病,使得下肢血液循環不好,手術不久雙腿就成了紫顏色,好象穿了一雙紫襪子。
王忠誠從醫半個世紀,使一萬多個生命起死回生,便他從不避諱自己在臨床探索中的教訓,他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我就有一個病人,那是在剛研究血管造影的時候,有一根血管是彎曲了,好象有腫瘤壓迫一樣,所以我就給他開了,結果開開以後沒有瘤子,而是一個正常變異,這給我一個很大的教訓,雖然病人沒有發生嚴重問題,但是他無論如何受了痛苦。
王忠誠善於用各種理性的方法分析失敗的原因,使失敗成為走向成功的動力。范勇五年前脊髓內長了一個巨大腫瘤,從腦幹下方一直延續到胸髓,這種手術是世界性難題。王忠誠與同事們在反復研究病歷後,手術打開9節脊髓骨,為了不損傷脊髓神經,他們不用刀剪,一點點剝離,十多個小時終於取出了長達22厘米的腫瘤。這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報道過的最大的髓內腫瘤。有人稱它為“世紀之術”。
王忠誠院士究竟有幾幅眼鏡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無論在手術室、病房還是門診都能看到他隨手接過醫護人員遞過來的眼鏡。醫護人員太熟悉這位老醫生了,就象他熟悉自己的眼鏡一樣,他説看病研究學問,不能有絲毫馬虎。
王忠誠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的神經外科學者,他的名字和事業一直受到國際同行的矚目和稱讚。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主席薩米(SAMI)説:王忠誠不僅推動了中國神經外科學的發展,而且在世界範圍內提高了神經外科在所有醫學學科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