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text="#000000" link="#0066CC">

走近科學logo
走近科學logo
走近科學logo
欄目介紹
科技知識
節目查詢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BANNERBANNERBANNERBANNER

科技新聞科技博覽走近科學


燒傷醫療新概念


  一種治療燒傷的新技術日前被衞生部列為向農村和基層推廣普及的首批十項重要醫藥技術之一,此前這種技術及其相關産品已獨步市場達10年之久。這種由中國燒傷創瘍科技中心徐榮祥教授發明的燒傷濕性醫療技術標誌着我國在燒傷癒合領域的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徐榮祥的燒傷濕性醫療技術被描述為禁止切削痂皮,暴露創面並保持濕潤,全部醫療僅依賴濕潤燒傷膏,無需手術和植皮。這是對傳統燒傷外科的全新改寫。

  徐榮祥教授介紹説,“這種方法(濕潤療法),專門對壞死組織起作用液化,對殘存的好組織沒有任何損失,還能修復,我們的藥物劑型設計的是要維持一個生理的適應環境,在這個環境下,殘存皮膚就可以修復起來。”

  傳統的燒傷外科技術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創傷外科,這种醫療的關鍵是控制感染,治療過程中首先對環境作嚴格的無菌處理,將燒傷痂皮和壞死組織進一步烘乾,然後切掉痂皮,使燒傷變成相對容易治療的刀傷,最後進行植皮。這種治療加重了患者的痛苦。早在上大學時,徐榮祥就對此提出疑問。

  徐榮祥教授回憶説,“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看到的那個小孩,乾燥長痂,一哭起來嘴就出血,很痛苦。我想世界上要有這樣的好辦法。當時對我這個二年級的大學生來講是異想天開,就懷疑這個辦法對還是錯。帶着這個疑問,就把我引進燒傷領域去研究。”

  徐榮祥最初的探索居然是從植物試驗開始的,他認為植物皮也應該和人的皮膚有相通之處。他來到瓜地裏,在瓜皮上削了3個創面,將其中一個暴露在陽光下,一個用紗布蘸水覆蓋,另一個抹上香油,天天觀察創面的變化。

  沒想到7天以後結果就出來了 用濕紗布蓋的地方就爛了個窟窿 沒有蓋的那個創面就結了一個枯疤 而抹香油的地方長了個綠皮。

  從此徐榮祥開始尋找理想的油性物質,這種物質既要能使燒傷創面壞死組織液化滲出,又要保護殘留的正常組織並使其生長。經過數年探索,天然成分的燒傷膏終於面世了。經過大量臨床試驗,徐榮祥的燒傷濕性療法取得了顯著療效,並逐漸得到傳統燒傷專家的認可。

  1990年,泰國曼谷一輛大型煤氣罐車翻覆造成火災,200多人燒傷,受泰國政府邀請,年僅32歲的徐榮祥赴泰救援。

  徐榮祥教授回憶説,“他們把嚴重的病人送給我,大面積 90%、65%的,有敗血症的病人,沒體溫了,當時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就宣佈,7天見效。”

  7天以後,徐榮祥救治的重度患者居然可以若無其事的走動和鍛煉,一時間中國燒傷濕性療法聲譽鵲起。以後,徐榮祥將燒傷濕性療法推廣到全球數十個國家,獲得國家級重大科技成果稱號的濕潤燒傷膏開始走出國門。燒傷濕性醫療技術不僅在大面積燒傷治療上取得成功,在理論研究上也碩果纍纍,徐榮祥從這一技術出發,創立了順應生命規律的醫學新思路。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1999年12月 1999年11月 1999年10月 1999年9月 1999年8月 1999年7月 1999年6月 1999年5月 1999年4月 1999年3月 1999年2月 2000年7月 2000年6月 2000年5月 2000年4月 2000年3月 2000年2月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