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北票龍
恐龍是爬行動物中的一類,它們在大約兩億年前的三迭紀末期出現,從那時起到中生代的末期為止,它們一直是地球上陸地的統治者。在人們的印象中,恐龍象其它爬行動物一樣身上佈滿鱗片。
然而最近在遼寧北票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卻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由來已久的恐龍的相貌特徵。這就是被命名為“意外北票龍”的恐龍化石。意外北票龍全長2.2米,是一類兩足行走的恐龍,它生存在大約1.25億年前,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早白堊世。儘管所發現的化石支離破碎,但隨着專家的精心修復,這件化石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形態學特徵,也顯示出越來越大的科學價值。
意外北票龍的發現解決了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那就是大多數食肉類恐龍是不是長毛的爬行動物。一直以來,人類對於恐龍的認識是長有鱗片的寵然大物。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主要有兩方面的依據。一是來自現實世界中的爬行動物。傳統上人們認為恐龍是一種爬行動物,所以它應該和其它爬行動物如鱷魚、蜥蜴一樣身披鱗片。二是來自化石的依據。在過去發現的恐龍化石中,人們曾經發現過它們具有鱗片的皮膚印痕。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包括科學家在內,人們相信恐龍是披着鱗片的爬行動物。
但是1969年美國科學家貝克提出小型食肉類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因此推論很可能小型食肉類恐龍體披毛狀皮膚衍生物,也就是説它們像現在的混血動物一樣是長毛的。但這一推論一直沒有得到化石證據的支持。1996年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第一次揭示出有的小型食肉類恐龍不同於其它長有鱗片的爬行動物,它們的確體披毛狀皮膚衍生物。這一結論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巨大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1999年科學家在意外北票龍的化石中發現了毛狀皮膚衍生物。這一發現再次證實,絕不是所有的小型食肉類恐龍都像人們傳統上認為的那樣身披鱗片。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在中華龍鳥和意外北票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毛狀皮膚衍生物,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恐龍化石中卻沒有發現類似的構造,這又説明了什麼呢?應該説這些化石的發現地中國遼西北票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保存環境。而不是由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小型食肉類恐龍都沒有長毛。
意外北票龍是人們發現的又一種長有原始羽毛的小型食肉類恐龍。由此科學家們推論,生存年代晚於意外北票龍的絕大多數食肉類恐龍都是體披原始羽毛的美麗的爬行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