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相關文章

三記者談抗非典報道:在感動中不憚前驅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30日 09:32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消息:今天上午,由中宣部、中國記協聯合召開的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宣傳工作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製片人王志、《解放軍報》記者江宛柳和《南方日報》記者段功偉等三位受表彰的同志在會上發了言。以下是他們的發言全文。

  恪盡職守 全力以赴 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製片人王志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從事電視記者工作14年了,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表彰會,也是第一次與這麼多領導和同志們近距離“面對面”,所以特別想説説我此時的心情,兩個字“惶恐”。為什麼惶恐呢?絕對不是因為領導多,我們的領導都很平易近人。我惶恐的原因是因為我成為先進。成為先進,對我來説,有些意外,我們採訪“非典”不是為了當先進才去的;我覺得我只是做了一個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做的事情,與真正的先進相比,我充其量也就算個“疑似”。與我的貢獻相比,我得到的榮譽太多太高。

  關於這次的“非典”採訪,我被問及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害怕過嗎?要説一點不害怕,那是假的,去廣州前我們也買了口罩,也喝了中藥。叫“非典”病人重症監護室,是極易被感染的地方,一般醫護人員,也輕易不讓進。廣州市呼吸病研究所的重症監護室,則是收治全廣東省最重“非典”患者的地方。為了讓觀眾看到醫護人員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第一次見到廣州市呼研所所長鐘南山時,就提出要到隔離區去拍攝。但真正第一次進廣州呼研所ICU那一刻,我徵求了攝像王揚和錄音陳洪奕的意見,“去不去”?他們説:“王老師,你説去我們就去”。我説,來都來了能不進去嗎?

  換隔離服的時候,陳洪奕接了一個電話,是臺裏同事打來的,聽説我們要進隔離病房,説要先請示部裏,讓我們等等。但沒等回話我們就進去了。從遵守紀律這點來講,我們還箅不上好兵。但是,這是為了工作。換位想一想,領導能怎麼決定呢?讓進去,擔心我們的安全,不讓進,就不會有後來的非典報道了。實事求是地説,進去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人家醫務人員天天在那裏工作,而且看上去個個鎮定自若。另外,感染也是有幾率的,從傳播途徑看有三個,第一是感染源,第二是傳播途徑,第三是易感人群。我們的抵抗力應該不錯,我們的運氣也不會太差。穿隔離服的時候,護士小姐説在你們之前還沒讓記者進去過。我問,這隔離服真能管用嗎?回答説管用。不過也有人説,他們有個醫生穿了四層防護服,還是被感染了。當時想,即便被感染了,呼研所的主任已經説了,真感染了就住他們那裏,保證提供最好的服務。

  進到裏面的時候,有六個重症患者正在隔離區搶救,醫生和死神正在進行著扣人心弦的賽跑。鐘南山院士讓我們只能在急救室的玻璃窗外,不準進入最核心最危險的搶救室和消毒室。但過了一會我們推開門走了進去,清晰地聽到了病人的呼吸,近在咫尺地記錄了醫護人員捨生忘死搶救危重患者的場景。當時的確沒有害怕。但事後想想,有點後怕。真被感染了,怎麼辦?真的要是感染了“非典”,沒有人願意與我面對面,節目怎麼辦?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從廣州回北京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在謹慎地回避同事,即使萬不得已和同事見面,也要戴上口罩,畢竟自己進過隔離區,是否感染還有待觀察。後來部領導要我們休息幾天時,我就提出,如果再有這樣的題目還要讓我們去,這樣的話,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捲進來,要是果真是有什麼事,我們還有後備隊呢。像醫生説的,我們現在是上戰場,一批倒下來一批頂上去。

  到6月19日為止,《面對面》製作了十期“非典”節目,其中4月20號前後的十天製作播出了七期節目。在廣州採訪的五天,我們先後採制了三期《焦點訪談》、一期《時空連線》、三期《面對面》,走訪了三家醫院,另外還有只取外景的醫院。而這些節目中,有的從採訪到播出,只有二十多個小時,周播節目幾乎成了日播節目。比如採訪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的那期節目,時間非常緊張,從接到同意採訪的通知到播出只有二十多個小時。而採訪北京市人民醫院院長呂厚山的那期節目,也是在醫院解禁當天採訪當天播出的。這對於一個時長四十五分鐘的週刊節目來説,幾乎是破天荒的。然而在這樣的速度和密度後面,又有多少人支撐。《面對面》欄目一共十七位姐妹兄弟。我們雖都不是英雄,但在關鍵時候,我們都不願做狗熊,不願意做逃兵。真正的英雄是衝鋒陷陣在第一線的鐘南山、張積慧們,真正的英雄是值得信賴的黨和政府,真正的英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

  “非典”終將過去,很多東西會被逐漸淡忘,但許多感動必將留下來,會影響到我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張積慧給我的感動。這期節目是在她在網上的護士長日記引出來的,那是一段讓我眼睛潮濕的文字。我通過114找到了廣州第一人民醫院臨時病區護士長張積慧。在我的採訪對象中,張積慧是最普通的,也是最讓我感動的。我知道一個職業的記者應該理性,而且眼淚也不能代替真正的採訪。但我哭了,而且哭得很難堪。我無法拒絕這個護士長帶給我的感動。張積慧,我覺得她可能跟大家一樣是個很普通的人,從事一份普通的職業,她跟我們一樣對SARS也害怕;但是我覺得她不普通的地方在於她超越了這種害怕,所以我覺得她同樣偉大。所以,當聽到護士長張積慧面對生死説出的詞是“寬容”時,我忍不住淚如雨下。採訪結束,地上腳下白茫茫一片餐巾紙,我説“張積慧,看來珠江要漲水了”。張積慧當時沒明白,她説:“什麼王老師,現在不是汛期。”節目播出當晚,張積慧發了一個短信:“王老師,珠江水真的漲了”。她們自己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

  非典襲來的時候,面對災難的時候,也是我們發揮作用的時候。當然,我們不會因此而感謝非典,但我要感謝每位採訪對象,沒有他們的英雄業績,我們也很難有感動人的報道;我還要感謝領導,能給我這樣的採訪機會,我還要特別感謝觀眾,沒有他們我們再努力也是孤芳自賞。因為此,《面對面》欄目採制的系列抗擊“非典”節目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其中,《鐘南山:直面非典》收視率高達4.64%,在當周中央電視臺所有欄目的收視率中居第六位;而《張積慧:前線日記》的收視率更是達到了全臺第五。

  《面對面》1月11日開播,才剛剛起步。在“非典”報道中,我們獲得了喝彩,但更重要的是“非典”時期,如何保持節目的水準?這對我們來説是件難事,還需更多的努力。其實,在抗擊“非典”的鬥爭中,我們無論是涉身險境還是星夜兼程地趕制節目,始終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這就是我們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職責,沒有理由不全力以赴,沒有理由不做好。“非典”之後,我們將一如既往!

(編輯:趙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