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袖與對聯 |
我國的老一輩革命家大都國學深厚,而且幾乎每個人都與對聯結下不解之緣。關於他們的對聯故事,也都和我們國家的興衰緊緊聯絡在一起。
二十世紀初年,舊中國風雨飄搖,1915年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出,還在湖南第一師範唸書的毛澤東,就寫了一副對聯自勉:與其茍且偷生,生無足道;非為奮鬥而死,死有餘哀。以此表達自己的救國熱忱。
五四以後,青年學生開始走出書齋,去探求救國的道路。許多人漂洋過海來到了大革命的故鄉法蘭西勤工儉學。
在法國,年輕的鄧小平曾在巴黎雷諾汽車廠當鉗工,從那時起開始接觸共産主義理論。當年他曾用一副淺顯的對聯,來為工人講解馬列主義,上聯是:列為無産者,下聯是:寧不革命乎。上下聯的第一個字合起來就是列寧。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中國的工農武裝──紅軍,就誕生在這裡。當時在黃安縣農民政府的大門上,有一副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據説這是第一次把 “紅軍”兩個字寫入對聯。
1929年春節,紅軍總司令朱德因戰士們的請求,寫了一副春聯:紅軍中官兵伕,衣著薪餉一樣;白軍裏將校尉,飲食起居不同。寥寥數語,説明了紅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當時,類似的對聯和標語經常出現在紅軍所到之處。
抗戰時期,延河兩岸曾響徹著抗日的歌聲。為了對付日寇的封鎖,1940年延安開展了大生産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延安新市場就是在那時落成的。毛澤東欣然提筆,為新市場的開張題寫了一副對聯: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國自主權。這副對聯既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共立場,又洋溢著戰鬥的激情,給抗日戰士增添了必勝的信心。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搞好社會主義建設,成為了開國領袖們的工作重心。1962年,在經歷了大躍進的挫折之後,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從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經常出現在工廠、農村,了解第一手情況,為了指導經濟建設,他還專門寫了一副對聯:“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這幅對聯形象地把八字方針的精神通俗化、具體化,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改革開放使中國走上了富國強民之路。1994年初,已90高齡的鄧小平第七次到上海過春節,在乘車經過浦東大橋等現代化建築時,他欣然吟出兩句話,正好是一副對聯: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短短的一個世紀,我們從領袖們的激揚文字中,讀到的不僅是一副副對聯,更聽到了時代前進的腳步,看到了中國百年變遷的壯麗圖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