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與春聯 |
俗話説:"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過大年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家家門口要貼紅對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紅紅的對聯把家家戶戶裝點得喜慶紅火。對八十多歲的馬蕭蕭先生來説,童年記憶中的春聯充滿溫馨。
馬蕭蕭: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那些座北朝南的房子,就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太陽經常照著向陽的房子,就像春天經常在一樣。上聯講的這個。積善人家慶有餘,行善的人家,吉慶的事情必定很長遠很有餘的。
1949年,當戰爭的硝煙漸漸散盡的時候,人們用對聯表達著由衷的喜悅。
倪烈忱:東北解放了民心不一樣,當時大部分人還是擁護共産黨,擁護毛主席的。那會兒為了宣傳共産黨,宣傳毛主席,説今年寫新春聯,寫對聯寫啥呢?想想就説普天同慶共産黨,下聯就配個萬眾歡呼毛主席。
50年代是一個充滿幸福感的年代。1958年,荷蘭電影導演伊文斯拍攝了反映當時中國的紀錄片《早春》,在其中描寫春節的段落中,伊文斯特別注意到了中國的春聯。
春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門前,新的春聯,新的思想,愛國增産前程遠,勤儉持家後步遠。
韓益:對聯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覺得它是隨著政治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你像六十年代,寫毛主席詩詞,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疾。這就是很典型的。過去還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都是毛主席的詩詞。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致富成為人們理直氣壯追求的目標,也為對聯增添了新的內容。
韓益: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又有了新的變化,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鄧小平。
周東林:憑勞動致富哩直氣壯,揮汗水生財人樂家歡。這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敢寫的,不敢談的。
90年代,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一些古老的春節習俗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出遊訂不上團,超市購物交款排大隊,打保齡球球道爆滿。外出打工的也越來越多,過年時不回家成了常事,但是門前的對聯還是要貼的,一個電話打回家,鄰里大哥也就幫著給貼了。如今,過年也正在由過節型向假期型變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春節似乎正在變得淡泊。而與此同時這些祖輩們留下來的帶有濃重的農業文明烙印的習俗越來越成為人們懷舊的標誌,一些洋店舖,也開始貼上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大對聯,來營造一種溫馨的節日氣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