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陸天明
編導 劉喜來/文

    雖然從事電視編導工作,但我看電視的時間並不多,更很少看長篇的連續劇。但和許多人一樣,我確實是從電視劇《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省委書記》中知道陸天明的。故事中瀰漫的正義感吸引我一集集看下去。後來看書,開始對陸天明這位作家感興趣。想,他應該是一個耿直的人吧。
終於有機會和陸天明面對面。
    陸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為了拍攝地點的選擇,陸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他的房間。裝修並不豪華,頂多是中檔,但簡潔大方,色彩協調。最壯觀的地方應該是書房。佔據了整整半個房間的書架上都是書,一排一列整整齊齊,這裡就是他的工作間。我們自然選擇了書房作為拍攝地點。陸老師説:從新疆調到北京,每次搬家搬得最多的就是書,書在我家中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像生命線一樣的東西。
    “寫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心中有話要説,寫自己想説的話”,陸天明説,“每寫一本書前我都要到生活中去找感覺,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熟悉的人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遇到了什麼新的苦悶,做了什麼新的事情,社會發生了什麼新的變化,要找到心的感覺。:可能作家的神經比一般人敏銳吧,他們的責任感也更重一些。:因為我是為他們説話,如果我找不到這種感覺,我就是説胡話了,這非常重要。關於我創作新作品,我不會局限在某個領域。是寫當代的,希望能全景表現當代人的一種人性的巨變。説到創作,什麼是主旋律,我不能自己規定,我覺得是激動我的,我就有責任去告訴讀者,我們怎麼活著,我們應當怎麼活著,作品寫出來讓社會去評價。”
    三句話不離本行。談到書,溫雅厚道的陸天明滔滔不絕:“寫書的人更要讀書。因為生活發生了變化,生活在前進,我怎麼理解生活,怎麼跟上生活,怎麼從生活中發掘出最值得表現的東西、最需要表現的東西,我需要借助於工具。這工具就是書。當寫不出來時,找不到表達方式時,我會有一種絕望感。所以要看書,要吸取別人的智慧,借鑒別人的感覺。”
    牛頓説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那麼,書就是作家腳下的巨人。
    陸天明的父親是個商人,回憶起自己的文學之路,陸天明從父親講起:有一次,當時我很小,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我寫了一篇作文,説我要當個作家,父親看了非常高興,説,我兒子要當作家了。不幸的是,10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小時候,也沒和父親有什麼溝通。長到20歲,才看到父親18、19歲時在昆明報紙上發表的小説和詩歌,才知道原來父親也很愛文學,但生活沒給他機會,也沒給他時間……
    陸天明從小就是一個勤奮、能吃苦的人。
    他説自己的青年時是這樣的:16-17歲,我正得肺結核,在上海養病。冬天的上海很冷,自來水一會兒都要結冰,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堅持洗冷水澡鍛鍊自己的意志。當時我在街道團委工作,自己家沒有設備,就借街道辦事處的浴缸來用。母親一個人要養活我們兄妹四人,全家住在一個13平米的小屋子裏,只有一張床,生活窘迫,當然不可能給我們買書,於是我就去圖書館看書。上海圖書館離當時我家很遠,媽媽給我5分錢當路費,但我走去走回,不坐車。節約下5分錢幹嘛?回來時肚子很餓,買一塊桃酥餅,邊走邊吃。回到家時全家都睡了,我再把留下的泡飯(上海人叫鹹泡飯)吃了,然後趕緊睡覺。這樣堅持了很長時間。到最後感動得圖書館工作人員把我吸收為他們的工作人員。
    雖説現在不用步行去圖書館了,當年艱苦的經歷使陸天明養成了晨跑的好習慣。天亮起床,早上要跑3000米以上,已經堅持幾十年了。
    兒子陸川(電影《尋槍》的導演)是陸家的保密人物,尤其對媒體,陸天明顯得小心翼翼,在兒子的下部作品沒出來之前,全家人對此閉口不談。好在我們是一個教育欄目,聊到家庭教育,陸天明還是破例談了他的兒子。他告訴我 們:家裏會經常開會,開會討論什麼呢 ? 大家有作品相互交流,很坦誠的給對方指出不足,不會顧及面子啊什麼的,大家都把第一印象講出來,但是最後怎麼做還是自己作主。
    
編導劉喜來
陸天明是北京作家中最早一批使用電腦的,但在他家不許玩電子遊戲,所以兒子從來沒有玩電子遊戲成癮的時候。他觀點是對兒子要管,反對讓小孩子自由發展,理由是太小的孩子怎麼能自由發展呢。告訴他怎麼做,但也不能強制,到了一定時候再放手。看來陸川的啟蒙老師很嚴厲。可是面對望子成龍的父親,誰又能説嚴厲有錯呢?
     當然平平常常過日子的時候,父子情深在家裏表現的淋漓盡致。
    “回到親情上來,老子永遠是老子,兒子永遠是兒子……”陸天明開懷大笑。做父親的自豪和得意全寫在這位作家的臉上。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