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量抑或限時
特價是時下一些商家常用的營銷手段,在行內素以“善於炒作”而聞名的某家電行經理有這麼一套理論:“商家想要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迅速打響知名度,限時限量出售特價商品是最有效的。”
既然是特價,總是有限制的,於是,就有了限量特價和限時特價。“特價”再加上“限量”,每次總能“惹”出點影響來。
前不久,某手機商在上海22個商廈同時舉辦限量特價促銷,300元—500元的價格吸引了數百名消費者通宵排隊等候。結果商店開門半小時,528部促銷手機被搶購一空。某商場開業促銷,推出“一元送彩電”等低價促銷活動,為了搶到有限的“餡餅”,1500多人蜂擁而至。當地警察全部扎到商場維持秩序。
和限量特價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限時特價,仿佛是一場游戲,因為它往往不事先公佈打折商品和折扣率,利用的是“機會稍縱即逝”的方式。一些專賣店或品牌店每到年底、店慶日、換季時節,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常常舉辦限時特價銷售,一般為1-2小時,活動多在人們下班後的時段舉行,如果活動時間正好趕上休息日,那麼全天各時段都有可能舉辦。
某商廈在換季之際,以穿着日用商品為主開展“兩小時六折特賣”,人氣大增,銷售額達26萬餘元,創下歷史新高。由此看來,限時特賣對聚攏人氣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它不同於一般的打折、降價,商品和服務不會因特價而降低質量標準,消費者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了優質商品和服務,企業則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服務資源,增加了營業額。但同時,人們又不得不擔心,不法商家會不會用特價搞“小動作”。
是“餡餅”還是“陷阱”
64厘米彩電678元,73厘米彩電990元,手機199元,便攜式洗衣機只賣28元……面對撩人心扉的低價,有人認為是促銷,是“天上掉餡餅”,也有人擔心上當,斥之為“陷阱”。
在當前物質型消費向非物質型消費轉換的過程中,價格戰不是沒有吸引力,而是取決於消費者的認知度以及是否使之得到真正的實惠。對商家而言,“千做萬做,蝕本的生意不做”是無法變更的信條。“特價”不過是價格戰的手段之一。一位大賣場的老總透露出“個中秘密”,只要有2%的商品每週輪番低價“作秀”,就不愁生意不火。
對消費者來説,千萬不能光看價格而忽略使用價值。以家電的“特價機”為例,實質上是某些廠家為促銷而專門製造的“簡化品”。它往往將某一成型産品的裝置和功能抽去若干,以降低成本,是在外觀和一般功能方面均過得去的低檔産品。自然也有款式和功能落伍的“過時貨”混入“特價機”之列。
筆者無意貶低“特價機”,但作為耐用消費品,“特價機”畢竟屬低檔産品,有其質量、功能的局限性。因而,消費者在遇到便宜貨時,須先考慮是否適合自己的使用需求,要是買了不稱心,反而吃虧。
特價想説愛你不容易
一位老人在看到某電器行“彩電再掀降價風暴”的廣告後激動不已。他提前問清了公交線路,第二天一早頂着烈日換兩趟車,費時兩個小時,汗流浹背地趕到電器行,沒想到得到的答覆卻是特價彩電只有15台,早就被搶光了。老人只好在店裏轉了一圈,多花幾百元,買了其他型號的彩電。
某超市為了店慶,推出“上百種商品大讓利”活動。沒想到,優惠銷售開始的當天,就有成百上千的消費者涌進超市開始搶購。或許是擔心“讓掉”的利太多,超市自己吃不消,幾分鐘後,超市廣播中傳來優惠的商品在結賬時由計算機隨機産生,其他商品只按原價出售的消息。正在搶購中的消費者當即和商家發生了激烈爭論,結果超市只好採取折中的辦法———每種商品提供10分鐘的優惠時間,由廣播通知。為了搶購限時內的便宜貨,許多顧客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在喇叭附近擠着,以免一不小心就錯過了優惠商品。
“買特價活受罪”,這是許多有過買特價商品經歷的消費者的感嘆。還有不少消費者,因為光顧着“搶”限量限時特價商品而忽視了質量,等買回家才發現這不好、那不好,拿去換時又被商家以“特價商品不予調換”為由而拒絕。一名消費者感慨:“便宜貨不好揀,一不小心就是商家的‘噱頭’。”
在目前全社會都在提倡誠信交易的大環境下,作為商家如果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搞“小動作”,肯定會被消費者拋棄。而作為消費者也應該理性消費。在搶購前,看清楚商家廣告中的活動時間、搶購商品數量和具體價格,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多個心眼兒,如果發現其中有華而不實,用文字做游戲玩弄消費者的成分,應該向工商部門舉報,以此打擊商家的不軌行為。(人民網/凌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