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假日經濟”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力,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可不知人們是否注意到由於消費者對“假日經濟”中的主體“假日消費”理解的偏差和對假日經濟這一現象的盲目,加上消費者自身對諸如假日消費形式、假日消費意義、假日消費目的等缺乏健康、正確、深刻的認識,致使每逢節假日,都有不少消費者很遺憾地陷入自己設置的消費誤區中不能自拔。
有錢就是有面子
逢年過節,從嘴中抽的煙、身上穿的衣、腳下踩的鞋,一律得換名牌,要不然走出門時沒名氣,朋友上門來玩沒喜氣。從送禮送紅包的越送越大到壓歲錢的相互攀比,國人的節假日人情消費幾乎成了“面子”消費的代名詞,這種習慣發展到今天越發變成沒有錢也得死撐着,打腫臉充胖子給左鄰右舍同事朋友看氣派。
近年來,在許多人的消費意識中,整個節假日其實就是“風光氣派消費方式大展覽”,請柬大戰、爭相送禮,有的人是別人上咱家提什麼禮,咱出門的禮品一定得比對方貴上幾倍,否則飯吃不香,覺睡不着,更有甚者還把“面子”撐到商家臉上去了。筆者隔壁住的小兩口,假日上街採購,商家一句:“這日子,只有你這老闆氣派的人才買得起這麼好的西裝。”於是一時衝動用幾千元買了一套僅值幾百元的西裝。等醒過悶兒來,小兩口也只能有苦往肚裏咽,誰叫咱裝闊呢!
過節就是花錢
近幾年流行的超前消費本是件好事,既能刺激市場,又能讓人們提前享受生活,可時下就是有些人,平日裏尚能理智地、按部就班地、有分寸地超前消費,一到節假日,那“超前”的意識就如“鞭炮”般地爆炸開花起來。從牙膏、肥皂、白糖等日用品,到電器、首飾、汽車、摩托車等高檔品,一味求全求高。有的人更是從節日開始的第一天到節日的最後一天,大件小件、高檔低檔,不管是今天用的還是將來永遠也不可能用的,見什麼買什麼,理由是節假日購物圖的是吉利,圖的是高興,不在乎花錢多少。
節日消費之所以演變為積壓消費,除了與商家無孔不入的促銷手段有關外,更與消費者自身消費心理的不成熟有着更直接的關係,某些消費者誤以為“購物可以保值”、“節假日購物是一種最好的度假方式”。實際上,任何一件商品的價值都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改變着,節日消費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花錢購物並不是度假的最好選擇。
節假日就是請客吃飯
工薪族消費者劉先生平日裏上市場買菜,抖掉了水分才讓過秤。可一逢節假日,他家裏必定賓客滿門,七大葷八大素的吃個不亦樂乎,呼朋喚友上館子吃一頓,花個上千元不皺眉頭,結果,一個年節吃喝下來,工資獎金全吃光。可劉先生自己的解釋是,逢年過節咱也不懂消費什麼好,想想大傢伙都在吃,就湊個熱鬧唄,過節不就是請客吃飯嗎!
國人在節假日裏的吃,根本不是在充饑,更不是在品嘗美食,卻更像是在吃一種講究、一種體面、一種名義、一種闊氣、一種奢侈。有時請客吃飯名義上是讓節假日過得更快樂、更祥和、更高興,實質裏卻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
怎麼熱鬧怎麼來
愛熱鬧、湊熱鬧是人的天性,原本無可厚非。可每逢節假日,不知什麼原因舉國上下都會步調一致地湊出許多雷同的熱鬧來。
有空沒空都築長城、打紙牌。一到節假日,“家家麻將聲,日日紙牌叫”,仿佛一過節不摸上幾圈,不打幾個通宵,不賭它個稀裏嘩啦,就讓人心癢癢。結果是累了身體,傷了感情,丟了金錢,鬧來鬧去鬧了個“皆大傷心”。
鬥酒鬥氣鬥熱鬧。某市新聞報道,兄弟兩家人湊在一起吃年飯,開頭還你一杯我一杯有説有笑,可到了後來划拳鬥酒,幾十杯下肚,弟弟一句不知輕重的話,使哥哥大為光火,當場拳腳相加,弟弟紅着眼立馬操刀還擊,最後報警,110趕到,兄弟倆一起被帶到派出所“熱鬧”着過了那個節。
這兩年,“假日消費”盛行,可這從來不意味着假日消費就等於大把花錢鋪張浪費。如今的假日消費中眾人有樣學樣,隨大流,為陋俗所困身不由己的不在少數。
新世紀的到來早已使人們的消費方式朝着多元化、階層化、健康化、理性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在提倡假日消費時,如果一味把立足點放在“鋪張消費”上,一味抱着過去的消費老觀念、老傳統不放,表面上看來似乎繁榮了經濟,拉動了內需,可由此而引發的社會問題,由此而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實則是製造又一種“泡沫經濟”的最大隱患。
假日消費在啟動消費、拉動內需上的強大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可節假日消費中的誤區絕對不能因此而“視而不見”,科學消費應該是節假日消費的主題。(市場報/東方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