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環保局負責人日前披露:去年武漢油煙、噪音污染投訴再創“最高”。據悉,武漢市環保投訴中油煙、噪音污染問題已經連續幾年穩坐“頭把交椅”。
武漢市環保局為執行市3號議案組成了整治專班,2001年該專班共接到油煙、噪音投訴2576起,分別為222起和2354起。油煙投訴的對象主要是餐飲業,對居民樓底層的餐館投訴佔到了95%。噪音投訴對象則無一例外是夜間施工。
市環保局監理處人士指出,小型餐館和佔道飲食攤點,是油煙和噪音的主要製造者。目前,大中型餐飲企業多數安裝了治理設施,油煙能達標排放,但仍會産生噪音。小型餐館因經濟承受原因,未上設施,靠煙囪高空排放。佔道經營的飲食攤點則處於管理真空。
據市工商局統計,武漢市目前共有大小餐館23900余家,小餐館佔71.88%。這就是説,一大半餐館在“直排”油煙。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有關負責人指出,高空排放只是讓油煙滯留在轄區上空,量上並無減少。
一項顯著的事實是:年年春節的年三十至初五,在相同氣候條件下,空氣質量總比其他時段好。其原因在於———中小餐館、攤點都“歇息”了。
業內人士計算過:按國家油煙排放標準,達標濃度為每立方米含油兩毫克以內。若不處理,至少濃度為10毫克。按每家餐館一小時排風2000個立方米、日排5小時計,一天排油100克。全市1.7萬個小餐館,每日排油至少1700公斤。
專家指出,按照國際通行的“誰污染誰付費”原則,中小餐館沒有任何理由推卸治理職責,把自己的獲利建立在對公共環境的污染上。
但武漢市目前並無相關硬性規定,環保部門在管理手段還沒有“數字化”的情況下,要對兩萬多家餐館實行有效監管,顯得力不從心,只有退守排高空———“不擾民”防線。
另據介紹,施工噪音主要源自打樁和現場攪拌。
記者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站獲悉:我市建築工地使用商品混凝土(工廠化生産混凝土)現已達到近70%的水平。但市政工程絕大多數仍為現場攪拌,按照市政工程約佔建設市場40%份額計算,武漢市建設市場超過一半的工程是現場攪拌混凝土。
國家早在“八五”期間就要求推廣商混土,但武漢市市政工程這一塊,目前處在管理“真空”中。
據悉,廣州市連施工裝修單位都必須向規劃部門報批,夜間施工也要徵得建委部門的批准同意。武漢市目前僅對建築施工打樁有一條硬限:22時至次日6時不能打樁。(實習生王一波 劉英瑩 記者楊捷)(長江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