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前一段時間上海的天氣冷熱無常,但家住奉賢路68弄的鄔菊仙血壓卻未出現特別波動,血糖也完全正常。“這都是我的‘私人醫生’的功勞。”這位76歲的“老高血壓”説,她被帶上高血壓“帽子”已有些年頭了,但卻很少放在心上,吃藥也不正常,以至幾次出現並發癥住院治療。自從石門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自己家門口開了個西王社區衛生服務點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鄔菊仙現在每天散步三四分鐘到社區衛生服務點,量個血壓,再測個血糖,然後醫生就會根據情況及時調整用藥,臨走時總忘不了開上一張“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5克,一天的澱粉攝入不得超過5兩,注意適當鍛鍊”的健康處方,社區醫生滕秀琴還隔三岔五地上門“督促落實”,有什麼頭疼腦熱的症狀,醫生便隨叫隨到。鄔阿姨的女兒也説,“自從社區衛生服務點開到了家門口,社區醫生進家門,我們做子女的上班也放心多了。”
石門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楊柯君介紹説,為了方便市民特別是老年人就醫,該中心下設了5個社區衛生服務點,基本做到居民就醫只需步行15分鐘,使居民“小毛小病不出社區”。而且,他們在為所轄區域內的1.6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的基礎上,還為2萬餘戶居民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長住人口中是否有高血壓、冠心病的家族史,每個成員的飲食習慣包括每天吸煙幾支、飲酒多少以及是否參加鍛鍊都被一一輸入電腦,輕輕點擊鼠標便一目了然。對居民的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後,服務也由原來的病人延伸至亞健康和健康人群,哪家辦喜事了,新婚和優生優育的知識便送上門了;有吸煙史和飲酒史的人群定期接受專題的健康教育,有家族史的健康居民更成了重點的防病對象,如何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何關注發病前的蛛絲馬跡都被一一告知。所有這一切,都為了是要建設“健康社區”,讓居民不但壽命長,而且是健康長壽。
據了解,上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自1997年起已連續5年被列為市政府實事工程,目前分佈在本市各社區內的422個社區衛生服務點覆蓋人群達460.56萬人,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已形成,基本實現了居民步行15分鐘就可以獲得基本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的目標,大大提高了各類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獲得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可及性。
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本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為市區92%的6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其中50%以上已輸入電腦,進行長效管理。本市共有37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保健合同制試點,共有3288戶居民與醫院簽訂了保健合同;3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戶籍醫生服務,共有2.88萬戶居民享受到家庭醫生服務,每年醫務人員上門服務近100萬人次,其中家庭病床醫生上門診療人次數達93萬;85所社區服務中心開展健康諮詢、醫療諮詢或心理諮詢,去年一年接受各類諮詢人數達46.19萬人次。 (陳青)(文匯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