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徐家良今天對記者説,自1987年開始,上海已連續14年出現暖冬天氣。如果不出預料,今冬將又是一個暖冬天。今年一月份以來的“三九嚴寒天”,在上海卻破了同期平均氣溫的百年曆史最高紀錄。
專家説,上海冬季氣候偏暖,已基本成為定局。今後幾年內,也看不出有明顯的逆轉跡象,只是這種偏暖的速度和幅度尚有待觀察和研究。由此可見,暖冬幾乎已成為決定上海人冬季生活方式的一個“常數”。
雖然如上海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姚祖慶所説,在以億萬年計的地球氣候演化史上,短短14年只是一瞬間,從嚴格意義上還根本談不上對氣候變化作出什麼肯定性的結論。但是14年持續的暖冬,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着上海人的過冬方式。
先不説在上海幾乎已沒有什麼人過冬腳上登着一雙厚棉鞋、身上穿着用粗絨線織成的毛線褲;也不説手上戴一雙羊皮手套覺得帥氣的小夥子和脖子上圍一根羊絨圍巾覺得清雅的小姑娘,卻總找不到“寒冷”的機會來把花了大價錢買來的手套圍巾戴上圍上。就算今年女學生中間時興過一陣戴飾有小兔的耳套,但那也只是為了那只風行的“流氓兔”飾物,而不是因為耳朵凍得受不了。再説天一暖,再愛戴也戴不住了。
上海在最近十多年裏,沒有出現過絕對最低氣溫在攝氏零下五度以下的嚴寒天氣。老上海人印象中三九天氣剛剛擦過臉的濕毛巾一會兒功夫凍得板硬、放在露天的金魚缸面上結起厚厚一層冰之類的情景,早已不再重現。馬當路一位四歲小朋友,已經能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的唐詩名句,但卻從未看見過下雪。過去小朋友下雪天打雪仗、堆雪人之類的經歷,現在只有在動畫片裏才能見到一二。
據氣象專家提供的統計資料,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上海尚有攝氏零下十度這樣的寒冬。但自八十年代後期起,每年年平均氣溫就持續偏高,最高值的1998年年平均氣溫達攝氏18度,比常年值高出3.8度。在整個九十年代,上海只有5個積雪天。
上海人在暖冬裏似乎充滿了矛盾,因為他們在暖冬的“暖”與“冬”之間把握不定。老上海還記得,過去一過冬至,寒潮就會一個接一個地過來,所以那時過冬衣服總是預先準備好的。但是現在寒潮老是不來,就算來了,也是“委頹”得沒有勢頭。但就在你大意的時候,保不準一股寒氣逼人的冷空氣猛然而至,逼得你只能連夜翻箱倒櫃找冬衣。
上海人在暖冬裏似乎變得不知冷暖。天氣暖的時候,走幾步樓梯就覺得有點冒汗。但“一發冷頭”,卻比過去更感到怕冷,連忙趕到羽絨博覽會上去買羽絨服,到商場買取暖器。沒幾天“冷頭”一過又回暖了,就覺得羽絨服買厚了,取暖器佔地方。這使上海商家的“冬季戰略”也全盤改變了“方針”,不像過去鐵定做“冷天生意”,不得不實行“遊擊戰”,“寒潮生意”做兩天,“回暖生意”做兩天。
本來只在每年初夏季節讓上海人着實討厭的“黃梅天”,現在好象在暖冬也有了它的天地。氣象專家證實,近年來上海冬季由於暖濕氣流活躍,冷空氣不強,所以降雨偏多,不少時候降雨持續時間較長,空氣中水氣大,霧天多,陰濕天多,有時讓人感到氣悶。這幾乎是“黃梅雨天”的特徵。本來上海冬天冷,晴空萬里的時候多,空氣好,頭腦清爽。可現在,正如一市民説的,連冬天也是昏昏沉沉的,咳嗽多痰,容易感冒。
徐家良高級工程師説,暖冬絕不是上海一個城市的問題。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部分。當然作為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其較為集中的經濟活動和居住人口所産生的熱島效應,加大了其偏暖的幅度。不説上海與周邊城市相比偏暖程度更大,就拿上海中心城區與閔行、寶山等近郊相比,年平均氣溫也要高出半攝氏度。
他説,暖冬是一個氣候變化趨勢,是一種客觀存在。對於人來説,有利有弊。就拿每天要吃的蔬菜來説,天氣偏暖有利於冬季蔬菜生産的多樣化;但是偏暖又使上海人最愛吃的“霜打青菜”比過去少了,而且農田裏病蟲害增多。所以對暖冬要趨利避害,比如在全球儘量完善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像上海一個城市所能做的,就是擴大綠化面積,減少廢氣廢物排放,減輕大氣污染。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暖冬絕不是一時現象。上海人在暖冬裏過冬,還有點不知所措,還有點無所適從。但最終上海人會學會適應暖冬,在暖冬中找回“快樂的冬季”。(解放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