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召開的全省糧食工作會議提出,從今年開始,廣東省全面取消國家糧食定購任務。全省農民從今年開始不必像過去那樣每年必須種植一定面積的水稻,以完成政府下達的糧食定購任務。
糧食市場放開,農民將得到什麼實惠?農民種糧利益有沒有保證?政府如何進行調控?市場怎樣規範?就這些問題,記者專門採訪了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董富勝。
穩定全省糧食生産能力
董富勝説,取消糧食定購任務,把農業生産經營自主權交給農民,無疑是放開了農民的手腳,什麼賺錢種什麼,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生産結構,有利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董富勝説,自主種植經營有一個重要的大前提:那就是穩定生産能力,要嚴格保護好全省200萬公頃基本農田,確保年糧食生産能力不低於1750萬噸。“這項改革不是簡單的減少糧田,不是棄耕拋荒,更不允許毀佔基本農田,而是要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調整結構。”如廣東可以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廣東特色的畜産品、水産品、瓜果、蔬菜、花卉等産業,積極發展高效出口、創匯農業。
農民種糧利益有保障
市場放開後,糧食購銷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生産者與經營者按市場經濟規律自由買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那麼,農民種糧的利益有沒有保障?
董富勝説,放開糧價,政府不是撒手不管了,而是從直接下達計劃,變成市場宏觀調控。為保護農民種糧利益,落實收購信貸資金規模,確保敞開收購農民出售的余糧,省政府每年將根據各市自報情況下達糧食收購指導性計劃。在特殊情況下,當市場糧價過低時,由各級政府按照保本的原則,制訂收購最低保護價,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或直接補貼給糧農,保護糧食生産者利益;當市場糧價過高時,政府根據需要拋售儲備糧或對一些主要糧食品種制定銷售最高限價,以平抑市場糧價,保護消費者利益。
今後,通過儲備糧“吞吐”調節糧食市場供求,以平穩糧價,將成為政府調控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因此,完善糧食儲備體系不能放鬆,有必要增加地方糧食儲備。“十五”期間,我省將繼續加強糧庫建設和維修,抓好50萬噸省直糧庫的建設。
糧食流通禁止地區封鎖
放開糧食購銷,不是不重視糧食,而是解決糧食問題一種思路的轉換,即從原來的區域自給、自我平衡,轉向市場調節、市場平衡。廣東作為全國糧食的主銷區,將充分利用兩個市場配置糧食資源。
董富勝説,廣東省是缺糧大省,為確保全省糧食供求平衡,廣東省將進一步拓寬糧食流通渠道,培育多元化的糧食市場主體。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省際間協作,鼓勵省內企業到外省投資建立生産基地,或發展“訂單農業”;吸引外省和國外企業,尤其是實力強、信譽好的大企業、大集團到省內經營糧食。
為此,廣東省將禁止地區封鎖和保護,廢除阻礙統一市場形成的各種障礙,取消糧食運銷憑證管理制度。為企業牽線搭橋,積極主動地與國內産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糧食購銷關係。
決不能讓毒米毒油流入市場
規範市場管理是放開、搞活糧食流通的保障。董富勝表示,廣東省將制定和完善市場交易規則,維護正常的流通秩序,形成全省統一、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絕不讓霉壞、有毒糧油及其食品流入市場。
為此,廣東省將嚴格執行糧食市場準入制度。特別是加強收購環節的管理,收購企業除了具備場地、設施、資金等常規條件外,還必須對社會負責,衡量的指標之一就是必須負責一定的糧食儲備。從事糧食收購、加工、批發等業務的,不得經營其他商品;經營其他商品為主的,不得兼營糧食收購、加工、批發業務。糧食市場準入和管理規章,由省工商局會同衛生、物價、質監、糧食部門負責制定。(陳韓暉 朱桂芳)(南方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