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水準不斷攀升,各類物質敞開供應的今天,有一樣“商品”卻出現限量供應。今年“黃金周”旅遊高峰期間:九寨溝每日限售1.2萬張門票、敦煌莫高窟限準兩千人入內、山西懸空寺一次限80人登臨,面對滾滾而來的遊客潮,張家界還乾脆將個別景點“打烊”———這些限量供應的“商品”,其實就是不可再生的風景名勝資源。
也許少數遊人因“碰壁”而不高興,但輿論卻為這種“限量供應”叫好,認為是文明意識的又一次提升。
據九寨溝管理局介紹,為了避免今年“五一”期間景區擁入3萬多人的現象重演,再度危及自然遺産,經專家反復論證,他們從7月1日起,制定了日接待人數上限1.2萬人的舉措。此舉無疑為全國各風景名勝的常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帶了個好頭。
中國有十幾億人口,若按人均分攤,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地的比例較其他國家少得多,僅佔國土面積的3.8%(發達國家都在10%以上),因此旅遊觀光和生態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據同濟大學風景旅遊係副主任嚴國泰教授介紹,遊人進入自然景觀區域,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各種有害物質。他説,自然環境雖有其自身的平衡或降解力,但如果人的活動量超過了環境的自身調劑能力,那麼對自然生態將是致命的。眼下一些地方不顧景區的容量,採用各種手段來增加客源,如大建賓館、擴修道路、新架索道等,這等於是“殺雞取卵”。用不了多久,美麗的山水將被無序的人潮踩平。
有專家從更深層次提出,風景名勝區也要實行“休遊”制度,讓自然生態有定期封閉的“休養生息”。同時他們從標本兼治的角度認為,風景名勝“限量供應”雖有其積極意義,但畢竟是權宜之計。應切實採取更多的方法來限制遊客:如在自然景區內少建大路(減少大車載客量和過度排放廢氣);水域風景提倡人力船(減少動力船客流和水質污染);山川禁建索道(減緩上山人流,以免景觀破壞)。這才是“限量供應”最有效的手段。(陸偉強 謝震霖)(文匯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