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居民能“花”會“掙”更善“存”,羊年手握大筆財富。記者昨天從央行上海分行獲悉,羊年首月上海居民儲蓄增長突出,當月儲蓄共新增212.64億元,創下歷史單月增長額新高,其中定期儲蓄佔54.48%。而上海市統計局公佈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元月上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94億元,比去年同月增長13.2%。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陳學彬教授認為,元月消費和儲蓄的雙增長充分證明了市民收入的提高。而且,這也正是收入分配方式發生變化的一個明證:以前大家依賴每月的固定收入,現在與效益挂鉤的年底分紅方式悄然興起,而且績效顯著,大家年底拿得多。
當然,居民存款的預防性動機是儲蓄猛增的很大一個動因。一方面,他們對未來改革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已有了心理上的準備,而且正在作資金上的準備,同時,他們對此已具備了更多的承受能力。另外,他們正在為實現更高能級的消費儲備購買力。上海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正處於從萬元級向幾十萬元級的消費能力過渡的積累期。
不過,業內專家也認為,儲蓄的高增長也與資金不能及時向投資轉化密切相關。我國個人投資渠道較窄,債券市場不發達,基金業剛剛起步,股票市場風險莫測,導致普通百姓只能選擇把余錢存入銀行。銀行體系的效率和金融産品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和豐富。
中國銀行研究所的黃金老博士認為,儲蓄高增長雖然意味着居民消費和投資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在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情下,儲蓄會為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國銀行體系的效率,讓充足的資金髮揮出更大的效用。黃金老博士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與現在我國的情況很相似,也有很高的儲蓄,日本銀行就是用這筆錢支持本國製造業發展,併為此後成為製造業的大國和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了關鍵。(張海珍 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