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購物“月驚魂”
  • 都市時尚詞典
  • 點點鼠標“全替”到家
  • 新版春節另類過法
  • 個人所得稅棗核肚裏乾坤大
  • 北京:出租車價格該怎麼定?
  • 電熱水器降價藏玄機
  • 機票價格升降將成平常事
  • 手機“如意通”卡資費下調
  • 夏利2000京穗兩地漲價
  • 中國電信長話新標準
  • 公交地鐵出租車北京將試行一卡通
  • 開心花錢是貢獻
  • 國內“沙星”藥半數“失效”
  • 過分使用增白劑 六成麵粉不合格
  • 中彩:誰也甭想算出來
  • 小屏幕彩電重新受到消費者青睞
  • 打折、特價不退不換 消費者有權説“不”
  • 北京:評出20家“無假冒商標商品場店”
  • 摩托車一成半不合格


  • 戲説春節的是是非非



      節日的氣氛在空氣中徜徉,每個人或多或少跟平時都有些不一樣,生活節奏變了,説話口氣變了,連心情都是輕飄飄的。這時,就算有些是非,也不過戲説罷了。

      戲説春節的是是非非

      拜年:愈簡單愈快樂

      拜年是過去一年中自己社交圈子變化的驗證。除了父母家人外,如果發現自己沒什麼人非得拜年不可或需要拜年的人多得數不清,都不是什麼好的徵兆。這種狀況至少説明時至今日,在社交的圈子坐標內仍然沒有你的位置,你不過是一個圈外人士。

      80年代中後期的那種從大年初三到初五的“滾雪球”式的團體式拜年如今已經很不流行了。原因很多,主要是與單位人事制度和住房分配製度的根本性變化有關。少了歸屬感,便多了幾分自由。原先不得不煞有介事去應付的事,現在可以不必麻煩了。

      於是有了電話拜年、尋呼拜年等諸多偷懶的辦法。許多人因此懷疑這種拜年方式的誠意。其實,當一個並沒有求於你或欠你人情的人在你的尋呼機上留下“春節快樂,萬事如意”時,他肯定是真心地希望你這樣,否則便沒必要call你。簡單,有時往往能代表一種真實。

      電視里正放著一個講舊俗的紀錄片,裏面是清朝時一群長袍馬褂的人年初一見面時一例相互鞠躬抱拳。這種拜年,本質上與老北京見面時問“您吃了嗎?”差不多。

      在必須強調拜年誠意的時候,也有偷懶的辦法,比如除夕那天第一個打電話,比如在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打電話,反正他知道了就行。

      內外有別

      搓麻和旅遊是過節方式的兩個極端,一個走出來,一個關進去,格調上頗有不同。

      七天的長假幹點啥,這個問題讓不少人頭痛。有人倒是想都不想,“搓麻唄!”他們根據以往的經驗也承認,搓麻其實是最破壞節日氣氛的項目。因為一想到有連著幾天的假期,便有足夠的膽量放縱自己,一玩就是幾天幾夜,再睡個幾天幾夜。一睜眼,就該上班了!他們説早知道會這樣,但除了看電視和逛街外,實在沒別的事好幹。

      選擇在春節旅遊就很超脫了,躲掉了探親拜年等諸多程序,把七天全都留給自己遊山玩水,不亦樂乎!據説今年時髦去越南,又新鮮,價格也不高。於是這幾天就有朋友張羅著找旅行社,安排春節期間去越南,但另一朋友悄悄告訴我:“我覺得沒什麼意思,我元旦剛去過。”

      出境旅遊好些,境內旅遊就難免受到春運高峰的困擾。旅遊者們抱怨票難買,車難坐,殊不知他們自己也是引起春運緊張的一個原因。卞之琳的《斷章》這樣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就是這回事。李如意

      賀歲與賺錢

      據稱傳統梨園賀歲,都是眾明星不計報酬參演,只為助興。現在的賀歲片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商業味和炒作。

      又一輪賀歲片大戰即將開始,有關報道頻頻使用諸如“力作、圍剿、硝煙不斷”之類的字眼,烘托火爆氣氛。那態勢仿佛商家的節日熱銷。這種情況頗令人悲哀。

      在電影市場低迷的今天,許多人還在醉心於這種“吊人胃口”的小把戲,指著這一兩個月出彩。業界人士自己心虛的同時,讓觀眾們對國産電影更沒信心——所謂最好的就是這幾部搞笑片嗎?

      事實好像真的如此,印象裏這兩三年里弄得最熱鬧的內地電影(至少場面上如此),當數“賀歲一族”,還有其它零星的幾部片子。前兩天看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同時還有一部《東成西就》。因為兩部片子都是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梁家輝、張曼玉、劉嘉玲等一乾人馬出演,所以有人將《東成西就》稱為《東邪西毒》的“喜劇版”。其實還不如叫“賀歲版”更貼切。這正是賀歲片與嚴肅電影的區區別所在。有人拍不出《東邪西毒》,拍個《東成西就》就裝腔作勢在放映檔期上選來選去,實在有些可笑。

      沒了新聞炒作,沒了葛優,賀歲片可能一無所有。千萬別把賀歲片太當回事兒。

      晚會大餐

      自打80年代初開始,每年的春節晚會幾乎與年夜飯同等重要。高收視率喚起製作者及參加者的極大熱情,在一段時間裏,明星們一旦能在晚會上露臉,便被視為受到社會承認和歡迎。年前諸如今年晚會導演是誰,誰過關,誰被“槍斃”之類的新聞爆炒,以及熱心觀眾為晚會出主意……播出之後便一片議論之聲。這出悲喜劇每年上演,只是一些負面的聲音漸高。

      電視臺期望在導演和創意上有所創新,弄些主持人從飛機上下來之類的噱頭,結果用心良苦,卻未必打中觀眾癢處。當年讓春節晚會“難忘今宵”的種種條件,今日已經發生了變化,想讓春節晚會都滿意真的很難。

      十五年前,家裏沒有VCD、DVD、電腦,街上沒有這麼多的音像店,電視裏沒在這麼多音樂頻道、綜藝節目。只有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能讓我們在一個晚上看到種種高水準的節目,特別是港臺歌星(原先大多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於是奚秀蘭、羅文、汪明荃,以及後來的費翔,幾乎是來一個紅一個,包括只是業餘歌手的張明敏。

      現在不同了,這些東西什麼時候都能看,都看夠了。有人乾脆建議按樂壇、電影票房年度總排行,把前十名的歌星影星一股腦兒請過來。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春節,可玩的很多。不必對晚會苛求太多,只要你高興玩自己願意的就行。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