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個月後毒米再次流入廣州市場
7月30日,廣東省衛生、公安、工商等部門在有關部門的舉報下採取聯合行動,在廣州白雲區某村三個非法加工大米的倉庫查獲用過期儲備糧加工含有黃曲霉毒素、礦物油等致癌物質的大米308噸。這些袋裝過期大米儲存在悶熱骯髒的倉庫裏,大米上爬滿蟲子、佈滿蟲絲,加工前的原米發黃、發黑、發黴並有刺激的異味,經非法加工漂白拋光後,竟變成了晶瑩剔透、聞不出異味的“優質大米”,分裝進各種假冒的包裝袋裏,以每噸2200元到2700元人民幣的價格批發給市內的一些酒樓、集體食堂、糧油經銷店,還發貨到廣東省其他市、縣及湖北等地。
在廣東省衛生檢驗中心公佈的取樣大米的檢驗結果,送樣檢查的全部大米黃曲黴素B1均超標。而醫學資料證明,黃曲黴素B1的毒性很大,並因會對人、畜的肝臟造成嚴重損害而位居食品生物毒素污染之首。黃曲黴素對熱穩定,即使加熱煮熟也無法消除其中的毒素。
這已是廣州市第二次出現毒大米了。去年12月,廣州一家人食用了一種東北珍珠米後,所有人都拉肚子、頭暈,經媒體曝光後,有關部門發現毒大米在廣州各地均有銷售,一時間清查有毒大米成為打假聯合行動的重頭戲。但短短8個月後,廣州再次發現有毒大米,百姓不禁對吃在口中的東西産生恐懼,吃什麼才是安全的!這些米是從哪來的?
■原料米多是過期戰爭儲備糧
據加工廠負責人初步招認,這些大米來自江西與廣西。廣州市糧食局有關專家初步判斷,這些變質大米是過期的戰爭儲備糧,按照有關規定,只能用作工業用途生産酒精。永康精米廠一名自稱陳某的倉庫看管人證實了專家的判斷,這些米是從市場上的檔口、商場回收的成品米,原料米絕大多數從廣西進貨,也有很大部分是儲備糧,從哪些當地糧所進貨只有老闆知道。據《羊城晚報》報道,有關這批大米的來源與銷售渠道,衛生部門正在進一步追查中。目前涉嫌觸犯刑法的“永康精米廠”、“港興精米廠”兩家糧食加工廠的負責人已被刑事拘留。
有關部門在進一步摸查了永康等三家精米加工廠的情況後,查清了致癌大米的“來龍去脈”——永康精米廠負責人胡梅佛從2000年開始分批從廣西、安徽、河南等地購進210噸原料米,經復碾包裝後共銷售大米101.6噸,現場查封大米108噸;港興精米廠負責人林拔,從2000年5月至今共銷售大米180噸,現場封查大米56噸;泰京米業加工廠2001年6月25日開始從江西吉安、泰和及廣西桂平等地購進原料米223噸,到被查為止,共銷售大米72噸,現場查封大米150噸。以上三間米廠已銷售涉嫌有問題大米合計353.6噸。
■廣州大米市場混亂不堪
問題大米之所以可以暢順地流向市場與不法米加工廠自印包裝、自起名字、自封為“優質米”、“精米”、“米皇”不無關係。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家米廠竟可以同時出産“油黏”、“香米”、“絲苗”、“農黏”、“貓王”,名稱上的千變萬化叫消費者辨別起來無可奈何。記者從商業流通部門獲悉,行業規範的制定與管理以後由廣州市商業局(原市商委更名為商業局) 負責。原糧食局機構撤消,職能併入計劃部門後,廣州市糧食集團現仍在廣州市商業局系統下,糧食流通業怎樣管期待廣州市商業局拿出説法。
記者在採訪中同時發現大米銷售市場跟風現象很嚴重,只要有一種牌子行銷,生産廠家很快就會跟著生産這種牌子,米袋子是很容易製造的,不管是什麼米,只要裝到某個牌子的米袋子裏,就成了這個牌子的米。也就是説,批發市場上的有一些米要麼是假冒別人的,要麼是子虛烏有的牌子。
另據南方網報道,記者在天河區衛生局防疫站執法人員對某貨倉商場的涉嫌毒米進行查處時,現場採訪了該貨倉商場有關負責人俞某,該商場負責人竟然説:“這批大米是查封前3天才進的貨,因為出貨方稱三證齊全,我們輕信了對方,所以一進來我們就試銷了。”
僅僅因為出貨方聲稱三證齊全就可以直接在超市試銷,一些部門和個人在意識上的鬆懈大到了讓人吃驚的地步,如果不是媒體及時發揮了社會監督的作用,這些部門和個人無疑將是悲劇的製造者之一。
■衛生部緊急通緝劣質大米
鋻於這些原料米的來源複雜,廣東省衛生廳向衛生部作了專項報告,建議衛生部要求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協同調查劣質大米的來源和流向。8月1日衛生部食化處陳副處長告訴記者,衛生部已發出緊急通知,在全國範圍內要求各地立即對轄區內的大米生産經營單位進行拉網式檢查,開展大米市場的專項整治行動,衛生部的緊急通知説,生産銷售霉變大米屬於嚴重違反《食品衛生法》的行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集中力量,迅速開展大米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堅決剷除非法制售劣質大米的窩點,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等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衛生部的緊急通知要求對大米生産經營單位進行全面、徹底的檢查,重點是大米生産加工的源頭和大米銷售批發市場。要認真檢查大米的進貨渠道,對發現的生産條件、設備等不符合《食品衛生法》有關規定的大米生産企業,要依法查處。對發現的無證、無照食品生産經營單位要依法取締。對觸犯《刑法》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毒大米是怎樣進入市場的
近一段時間與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大米等糧食連續發生有毒的惡性事件,這一方面與各個經營者素質參差不齊有關,但也促使學界、業界反思糧改轉型期流通體制的弊病。專家指出糧食流通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肯定會在監管的空白地帶出現無序的現象,毒米便是糧食購銷放開後新的管理體制尚未完全建立的一個産物。以往糧食系統統購統銷的舊體制,雖然存在種種弊端,但對於糧食質量的把關,卻有著一種長期沿襲下來的完整體系,糧食的收購、入倉都有明確的標準,由專門的化驗機構進行檢測,比如説,根據廣州的潮濕天氣,嚴格控制大米的含水量在13.5%以內。但是,改革開放後,原來的經營主體由糧食系統一家,變為千萬戶共同經營市場。各個經營者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杜絕違法者,需要一個合理的遊戲規則讓大家“按規則出牌”,原來在糧食系統一家實行的遊戲規則,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這種需要。近年來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糧食購銷體系改革一直是焦點中的焦點,而對於目前放開後的市場監管,卻沒有相應的完備政策出臺。早在十餘年前,北京就有學者呼籲對糧食立法,但至今未見出臺,糧食這一重要物資的管理,是無法可依的。在石井、天平架、東旺(羅衝圍附近) 等幾個大型糧食週轉市場,記者問起大米批發商們誰是主管部門,回答是: “衛生部門,技術監督、工商吧,也可能是糧食部門。”但至於誰具體主管,就不知道了。
目前監管市場的各個部門,分管的都是自己職權範圍內的事情,在舊體制下,監管單位只需要監管糧食系統就行了,對象簡單,監管起來也容易。因此對於糧食也從未出現過類似毒米的惡性事件。而隨著市場進入者的增多,監管難度也逐漸加大,早在1992年,廣州市經營糧食的商販就已達1600多家,如今甚至連賣雜貨的許多店也賣糧食。
原來的主管部門糧食局也出現了新問題。糧食系統的一位官方人士透露,目前省市兩級糧食局先後在編制上納入了計委,原來那些倉庫、運輸設備、糧店等部門成立了省、市糧食集團,糧食局未來的職能都不明確。同時這些年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政策較多,每項政策都將引發糧食系統的大變動,每個人都忙著適應形勢,難以保證業務的連續性。
■市場放開無可厚非,監管不力是主因
新舊體制在一立一破的過程中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使一些不法分子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置人民財産于不顧,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絕不會再回復到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的問題首先要在市場中解決。目前的市場混亂局面,暴露了改革的極不完善,業內人士建議成立糧食協會,嚴格市場進入機制,通過行規條例規範市場準則,同時以行會的力量配合政府部門,對於擾亂市場的商販進行打擊。抓住龍頭,小商販的糧食,主要是來源於批發商。但由於糧食從生産到流通是一個非常連貫的過程,又因為糧食的特殊“身份”,它的哪一環都重要,哪一環出問題都是大事。而在現在的監管體制下,每個監管者互相分離,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留下一大片空白,在市場上就留下了一大片空白地帶。國家教育部食品研究中心的古教授認為,食品的生産包括原材料生産(如大米生産)、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得到重視,例如倉儲問題,收存了幾年的糧食可能開始變質,只能做飼料,那麼如何保證這些糧食的去向只能是飼料呢?對糧食的監控,必須有一套從源頭到最終目的地都可以完整監控的體系,建立一條龍的監管體系,這樣才能夠從各方面杜絕毒食品擾亂市場。
據了解,今年起廣東、浙江等南方五省的糧食收購也將對社會放開,浙江已經邁開這一步,廣東也準備放開,預計將有越來越多的經營者參與市場。 “放開的口子越來越大,管理上的口子也越來越大。放開能否徹底,還得看管理能否徹底。”
發黴大米被曝光之後,令一些專家憂心忡忡。國家教育部食品研究中心的古教授認為,屢見不鮮的毒食品可能會使加入WTO之後的中國農産品出口雪上加霜。如果中國産品想進入歐盟市場,就必須作二十多項藥物檢測,今後可能還將更加嚴格,這類毒食品如果繼續存在,不僅將會破壞中國農産品的形象,更會人為地提高農産品的出口門檻。(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