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大心理障礙困擾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的途徑
| 恐學厭學症
某高校一女學生楊某,考上大學後,總覺得學習、生活均無意義。學習打不起精神來,甚至常常想到死。她看上去開朗、樂觀,但她卻稱自己性格內向、孤僻,極度焦慮不能自我控制。楊某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她記事起父母不和,6歲時父母離婚,但離婚後彼此都沒有再婚。離婚前後一直處在“冷戰”狀態。
愛情綜合症
某高校一男生李某,考上大學後,對同桌女生産生好感。一次,考試鋼筆沒有水,同桌女生借給他一支筆,李某認為對他有意,遂向同桌求愛,被拒絕。一年後,李某的家鄉遭受水災,系裏一團支部女書記發起倡議為他募捐,李某認為該女書記對他情有獨鍾,便鄭重表達愛意,遭到拒絕。在他情緒低沉的情況下,考試出現了一門不及格,同班女生小劉幫助他輔導功課,李某又認為小劉是找藉口接近他,鼓起勇氣表達了他的感情,第三次被拒絕。李某對自己産生了極度的懷疑,從此不敢與女生接近,心理産生了問題。
心理自閉症
某省屬高校的一名大學生邱某,家境貧寒,從邊遠農村考入省城,學習成績不錯。入校後,發覺同學之間的差別如此之大,有的同學家庭條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貴的菜,有手機和傳呼。而他只能吃食堂裏的老三樣,白菜、蘿蔔和土豆。邱某産生了強烈的“我處處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産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平常,邱某不與同學交往,獨往獨來,整天不説一句話。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樊富岷談三個案
大學生心理需補課
三個個案非常有代表性,解決它們對大學生有普遍的意義,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新生進校做心理健康檢查,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在學生當中培養學生骨幹,比較流行的説法叫“朋輩”,作為心理諮詢的有生力量。開心理課,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根據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提供諮詢,共性的東西提供團體的輔導,讓學生成長得更健康更順利,並不是光對心理有問題的人,有問題只是一部分,屬於干預性的,補救型的,而更多的是發展型的。
從具體的解決方法來説,要找出問題形成的心理根源,從而消除錯誤的認識觀念,建立起新的、正確的認識觀念。如家庭是影響人成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友情不等於愛情,無論生活還是事業,任何一次具體的失敗都不能導致終生的失敗。小楊的家庭對她是不幸的,這不幸迫使她早早地思考生活,當她過早地走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後,也許會早日發現“柳岸花明又一村”;三位女同學雖然拒絕了小李的愛情,但卻都給予了他真誠的友情;要讓大學生積極地走入社會、走入集體,在實踐中塑造自己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
東北林大副校長陳文斌
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突出
大學生中,由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給學生造成了貧富的懸殊。一定程度上,經濟上的壓力導致了學生精神上的壓力,而精神上的壓力又導致了學生心理上的壓力。要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必須從心理學的角度,從心理健康、心理諮詢來解決。
目前,獨生子女群體問題比較突出。去年,林大新生中獨生子女佔67%,估計今年能達到70%。現在,獨生子女群體在校園佔主體。獨生子女大都比較嬌,自立能力差,對一些事務處理的能力差,與同學交往也差。這是因為,家裏的人都圍著他轉慣了,到學校後,一個班級60%、70%都是獨生子女,都習慣別人為他服務,不容別人比自己強。還有的學生從一般高中考上來,看到班級裏學生成績好的人非常多,在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就産生失落,就會出現鬱悶、自閉、與原來行為相悖等情況。
林大1999年設立了心橋工作室和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有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來為學生們諮詢和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絕大多數大學生並不回避他們的心理方面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金宏章
尋找心理疾病的根源
三位同學的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小楊從父母冷漠、衝突的生活中得出生活並不是快樂的錯誤推論;小李這一代人都是在兩家兩代至少6位家長的關愛下長大的,這種關心、愛護來自於同齡異性時,他便産生了友情愛情不分的心理錯覺;小邱由於家境貧寒,就不自覺地産生“處處不如人”的錯誤認識而導致自卑心理。經過交談,找到了他們早期經歷中的更深刻的根源。如小楊的家庭環境就是她孤僻、焦慮的經歷根源,她開朗、樂觀外表與自我矛盾的評價中還隱藏著更深層、有待挖掘根源;小李在經歷幾個事件後就從“自我感覺良好”變為“極度不自信”;小邱只因家庭條件的差距就導致“已不如人”的自卑以及自我封閉心理,與成長經歷相關的深層心理根源。
從目前對3700多名學生的心理調查發現,53%認為“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43%“覺得別人輕視自己”,43%“總注意周圍的人”,36%認為自己“思想不集中”,34%認為自己“情緒易被破壞”,34%認為自己“缺乏耐性”。這些問題與當前社會的激烈競爭和學生學習的壓力有關,同時也與社會、學校、家庭的傳統教育思想及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席記者陸少平 生活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