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應該是爛漫和溫情的,而這個春天,卻挾裹著漫天塵土,包圍了人們對春色的嚮往。
從3月大地解凍起,沙塵暴自西向東,接連橫掃我國北方地區。面對大自然的無情,人類能做的儘管很有限,但絕無理由冷漠。在這個多風的春天,我們更應該學會用心靈關注沙塵暴,用友愛關注沙塵暴中的同類。
當沙塵暴一次次映黃北國天空的時候,胸科專家嚴偉忠通過媒體提醒公眾:沙塵中可能含有從上風向地區帶來的各類傳染病菌,請戶外作業人員儘快回到室內!但這個聲音顯然被淹沒了。空曠的城市街頭,環衛工人忙碌的身影依稀可見,建築工地也不時傳出機器的轟鳴聲。當粉塵侵蝕著無數健康的呼吸道和肺葉時,人們沒有聽到管理部門“喊停”的聲音。
沙塵暴飄洋過海籠罩韓國時,當地數千所學校、幼兒園很快接到了停課的指令。決策者懂得,孩子們稚嫩的器官更容易受到沙塵傷害,讓他們留在家裏是惟一令人放心的好辦法。反觀國內,似乎還沒有哪座城市的管理者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校園裏依然書聲朗朗。也許全社會都應該認真想一想,面對強自然災害,沒有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通告,學校是否有權做出暫時停課的決定。
有數據稱,3月份那場十年不遇的強沙塵暴給每個北京人帶來3公斤塵土,這個枯燥的數字形象地刻劃出災害天氣的破壞力。於是,等沙塵暴再次光顧時,人們盡可能關緊窗戶閉門不出。但有一些特殊人群,為了維持城市正常運轉,義不容辭地暴露在沙塵中。在北京各大交通路口,交通警察們為了保持儀錶風範,沒有佩戴任何防護措施。至少,他們還應該得到一個能防塵的小小口罩。
借助衛星遙感、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科學家們已經能對沙塵暴做出準確預報,但與這套預警機制相比,社會應對機制還顯得很不完善。沙塵暴短期內是不會消失的,除了種草種樹、保護生態環境外,制度化的人文關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理性社會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多更好,把沙塵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崔軍強 新華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