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有一部流行一時的電影叫《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用它來形容時下首次置業的年輕人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自從房貸政策放開以來,北京購房人群的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一直被當做樓市可持續發展的確證,被開發商們津津樂道。這些年輕業主中間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首次置業,他們所面臨的困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首次置業的人群之所以特殊,不單是因為他們沒有購房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處於選擇的關口,而買房是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因素之一,會牽動一個家庭未來幾年的許多重大決策。對於他們來説,置業的意義不止是選擇一所房子,消費方式、家庭構成、職業規劃等等都可能從此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他們面臨選擇的困惑也就可想而知了。
經驗困惑
經驗的短缺雖然不是首次置業的人面臨的最大難題,但卻是在購房過程中最讓他們頭疼的問題,尤其是許多樓盤相繼出現入住問題之後。首次置業的經驗匱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如何評估項目的優劣、性價比和升值潛力,在眾多備選方案中挑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這看起來簡單而直觀的工作由於開發商的廣告、媒體的推薦和自身生活經驗不足而變得極富挑戰性和不確定性,很多業主甚至除了戶型之外,對於應該考察哪些指標都沒有太多概念,更不用説對數十項指標進行綜合比較了。其次是在合同上同開發商鬥法,確保合法利益能夠一一落實。雖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援助機構,但最終還得靠自己的經驗積累。
資金困惑
大部分購房的人都會面臨資金上的限制,北京樓市已經多元化到可以讓任何人都永不滿足的地步。年輕置業人群受到的限制從本質上與大多數業主是不同的。他們一般都剛從大學畢業不久,工作年限不長,由於初入社會,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不斷配齊、同事同學關係的維護、各種社交場合的投入以及參加各種商業培訓的開銷已經耗去了大半收入,再加上戀愛、結婚,即使是在IT、金融、房産等高薪行業工作的,幾年下來也很難有豐厚的積蓄。他們面臨的不是能夠買多好的房子,而是是否能夠買得起房子的問題。所以,對他們來説,低總價房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同樣總價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市內的小戶型,也可以選擇郊區稍微寬敞一些的戶型。
根據購房人自身情況的不同,如果你是一個單身來闖京城的白領,沒有父母兄弟同住,最多是二人世界而且短期內不打算生孩子,最重要的一條是你除了睡覺基本上不回家,那麼迷你戶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如果你能夠稍稍忍受長一點的通勤時間、又看重安靜清潔的環境,最主要的是單身或丁克的時間不想維持太長,那麼價格偏低、配套完備、緊鄰輕軌的項目無疑是首選物業。
另外,首次置業所需的資金集中體現在首付和裝修費用上,所以一個開發商如果能夠有效降低首付,或者菜單式裝修,那麼就能為他們減少很多壓力。而這方面往往郊區的樓盤做得更到位一些。市內的小戶型提供了精裝修,節省了很多裝修精力,但單價也上浮了不少。
發展困惑
在30歲上下欠銀行30多萬,對大多數人來説都不是件輕鬆的事。對於首次置業的人來説,買房帶來的最大的後顧之憂往往就在於巨大的還款壓力以及由此對家庭和個人未來發展規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在滿心歡喜地喬遷新居之後一步步顯示出威力來。
業主不但要謹慎地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能省則省,就連健身、再培訓和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要受到嚴格限制。很多業主都因此放棄了讀研究生、職業進修等機會。而更嚴重的問題是,高新技術産業是一個高流動性的行業,一個人要在一個企業幹上3年已經很難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但每月的按揭壓力使跳槽成為一個充滿風險的事。也有人因為要還貸款而變成了戲稱的“惟利是圖的人”,頻頻向高薪職位移動,反而失去了在一個企業深入發展的機會。在香港地産史上曾經出現過大面積的負資産狀況,北京在網絡泡沫破滅之後,也曾出現了大批還不上貸款的人。這個困惑幾乎是無解的,但仍舊有一些開發商想出了緩解的辦法。
一位地産老總認為:首次置業的人之所以會面臨發展的困惑,不單是因為他們積累太少,也與中國社會按照年齡分配地位和機會有關係。他強調説,開發商可以通過兩個方式來緩解這種情況,一是要提高項目本身的升值潛力,使業主在任何時候轉讓自己的房子都會獲得相應的回報,為此,開發商不但要在項目本身上下足工夫,更要在定價上給業主留有餘地。社區本身的設計、規劃和施工方面也努力滿足業主的需要,二是要在社區內為業主提供一些學習的機會,雖然這樣做也許不能滿足所有業主的需求,但至少可以讓大家能夠有一個好的氛圍互相勉勵。
首次置業時遇到的問題當然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比如要不要與父母同住、要不要計劃下一代、要不要努力買車、裝修是一次到位還是循序漸進等等,這些“成長的新煩惱”恐怕只能當做“初級階段”必須經過的歷程,等度過了之後,再來回味和感慨了。(生活時報/張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