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5公斤減價大米,100多位老人淩晨到超市前排隊,還擠了個氣喘噓噓,圖的是省個五六塊錢,這是近日出現在北京一家超市前的一幕。仔細想想,如此場景似曾相識。
勤儉持家是我們的美德,但眾多人等去爭搶有限的減價品,就值得關注了。我敢肯定,搶購者中並不個個都是生活困頓,急需這五六塊錢的優惠。生活富足的人參與搶購,實際上是侵佔了市場為低收入者提供的利益份額。這就跟開著奔馳去領為貧困家庭無償贈送的課本的道理一個樣。
正如公路上機動車、非機動車要各行其道一樣,偌大的消費市場為不同收入階層提供了不同的消費渠道。所以有了一邊的高檔商廈門庭若市,一邊的街頭地攤也不乏買主。這才是市場。但是,受以往消費習慣的影響,即使收入算不錯的一些人,也處處“節衣縮食”,搶購有限的削價品。就個人而言,花錢方式別人無權干預,但是“越位”消費卻不利於消費市場的多層次發育。消費行為的“各行其道”,並沒有道義上的強制,卻應成為值得倡導的一條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
換個角度來看,當人們不再為溫飽發愁後,閒暇時光已成為一種資源,可以讓緊張的身心徹底放鬆,也可以讓生活多幾分色彩,更可以為日後考慮給自己 “充充電”。意識到這一點,也許我們不會將難得的休息時間花在人擠人的搶購削價品上。(劉文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