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少兒頻道 > 馬丁的早晨 > 馬丁會客廳 > 正文

張天曉:與馬丁一樣的“百變小子”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3日 11:10

  (文《上海早報》記者邵娟 圖《上海早報》記者張洪兵)

  引言:馬丁,一個7歲男孩。每天早晨醒來,他都發現自己變成另外一個模樣,福爾摩斯、超人、埃及法老、外星人乃至女孩,並由此引發出各式有趣的故事。

  對張天曉而言,《馬丁的早晨》既非起點,也非終點,在他的動漫生涯裏,他隨時準備著迸發,就像“百變小子”馬丁那樣,“不停地突破,不停地變換角色與定位”。

  

  2月17日起,央視一套將首播52集系列動畫片《馬丁的早晨》。這是第一部經由中國廣電總局批准、中法合拍的動畫片,不僅榮獲中國卡通藝術“金蛙獎”,而且還入圍了2003年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意大利海灣卡通節和葡萄牙電影動畫節,其中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是業內人士公認的動畫界“奧斯卡”。

  張天曉,這部片子的中方導演和投資人,因此浮出水面,成為圈內外的矚目焦點,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卡通委員會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新銳導演”。他創辦的今日動畫影視製作有限公司,也被法國電視三台評為亞洲最信得過的3家動畫公司之一。

  
  

  序:負笈法蘭西

  這樣的日子沒能持續很久,張天曉又有了新的想法

  1989年10月,張天曉第一次踏上法國的土地。於此之前,他的身份是上海電視臺動畫製片廠副廠長,一個26歲的年輕人。

  張天曉自幼習畫,曾師從畫家陳逸飛和雕塑家陳道坦。1983年1月1日,他20歲生日這一天,進入上海電視臺動畫製片廠。當時,他主要負責動畫廣告、欄目片頭以及電視臺臺標,全國30多個省市電視臺的臺標,都凝聚了他和同事的智慧和靈感。

  1985年,22歲的張天曉因為業務突出,被提拔為副廠長。1988年,他參與導演的10集動畫片《小兔菲菲》,獲得央視全國動畫展播二等獎。就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張天曉突然對動畫失去了興趣。

  “那個時候,我最大的願望是重拾畫筆,做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張天曉説,為了實現願望,他曾經想報考心目中的聖殿———巴黎高等美院,但終因信心不夠而轉投法國CFT影視學院。

  1989年10月,張天曉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進該校。事後他才知道,當初誤打誤撞選擇的CFT影視學院,竟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動畫學院,往往是畢業生尚未出爐,迪斯尼、華納等國際動畫公司已虛位以待。

  初到法國,張天曉的法文一塌糊塗,校長皮爾愛瑪給他兩個月時間進修語言。張天曉當時想,反正自己想做藝術家,乾脆就去畫畫吧。在接下來的半年裏,張天曉沒有回到學校,而是四處遊歷、寫生、打工,甚至奇跡般開了3次畫展。

  這樣的日子沒能持續很久,張天曉又有了新的想法。“我曾經每天泡在羅浮宮裏,看著那些名畫如醉如癡,覺得此生無憾。”張天曉説,“可是,離開動畫6個月後,我突然非常非常想念它。”

  於是,他重新申請回到CFT影視學院。由於經濟上的原因,張天曉呈上自己在國內的作品,希望校方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校長對他設計的上海電視臺臺標尤其感興趣,一個圓球從浩瀚太空呼嘯而來,專業人士一眼就看出並非借助電腦完成,可又實在想不出究竟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當時條件艱苦,哪有什麼電腦。我們先做了一個玻璃球,又拿牙刷在3塊玻璃上撒上白點,”張天曉解釋説,“然後利用攝像機的推拉搖移,以及馬達的轉動,讓玻璃球動起來,在酷似太空的背景中飛翔。”

  校長當時就擊節讚嘆,説這種想法和專業精神,即便是畢業生也未必達到,張天曉不應該在學校浪費時間。3個月後,張天曉完成校長為他單獨制定的培訓計劃,提前一年零九個月畢業。

  1990年10月,張天曉就職于法國LES CARTOONEURS動畫公司。次年4月,校長打來電話説法國ELLIPSE動畫公司正在招人,張天曉知道,ELLIPSE作為歐洲最好的動畫公司,門檻非常高。反復思考後,他最終還是決定試一試。

  進動畫公司最難的是考試,一般要連考兩天,ELLIPSE也不例外。第一天,張天曉發現考試所給的分鏡頭臺本中,有一個不易覺察的“陷阱”:攝像機的角度,也就是“軸心”被有意畫錯了。他修改了錯誤,並且把這個鏡頭畫得非常完美,然後不再繼續做剩下的題目,而是直接交上考卷。EL-LIPSE藝術總監看到後,當場對張天曉説:“你已經被錄用,不需要再考了。”

  從此,在這個全歐洲最大的動畫集團裏,張天曉成為惟一的亞洲人。參與製作了《丁丁曆險記》、《奧爾森和奧麗維爾》、《MOT》和《永遠沒完的故事》等動畫劇,其中《奧爾森和奧麗維爾》獲威尼斯最佳動畫片獎。

  

  起:加工商

  雖然“得意”,張天曉並沒有“忘形”,他對自己這個階段的定位,無非是一名“加工商”

  1996年,張天曉重新回到LES CARTOONEURS動畫公司,他這次是來“救火”的。

  當時,LES CARTOONEURS在上海製作的系列片《雷歐和波比》,進展非常不順,投資商威脅説要停止付款,老闆本人則把房子、私人小飛機都變賣了。萬般無奈之下,老闆委託張天曉挽救頹局。

  幾乎連考慮的時間都沒有,張天曉就以藝術總監的身份走馬上任。對他而言,他首先要還一筆“人情債”:“他是我的第一個老闆,是他把我從學生身份變成工作身份,這在當時非常難,公司為此還花了不少錢。現在他四面楚歌,我沒有理由袖手旁觀。”同時,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機遇,“在法國公司,中國人很難坐到這個位子。”

  那時張天曉的壓力不言而喻,他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前兩個月,由於資金緊張,張天曉連薪水也沒得拿,每天只睡4小時,白髮頓生。他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一集片子,片子寄到法國後,老闆和投資商額手稱慶,認為這才是他們想要的風格,並且以此為樣板,立即把前面做過的19集“槍斃”掉,讓張天曉重新指導。

  104集的《雷歐和波比》旗開得勝後,張天曉又留在上海製作《蘋果騎士》。在與內地動畫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他這次遭遇的困難和波折不斷,諸如信譽較差,人才培養上沒有長期規劃等等。為了順利出片,1998年,張天曉自己創辦了“今日動畫”。那時,公司只有十幾個人,張天曉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聯合開辦了5期動畫班,對員工進行全方位培訓。“我借了點便利,用的就是CFT影視學院的教材,”張天曉笑著説,“當然,也重新做過調整,以便更適合中國人。”

  公司開張后,張天曉繼續和LES CARTOONEURS合作,指導《木乃伊》、《JK偵探》,同時還製作ELLIPSE動畫公司的《阿平》。《阿平》是“今日動畫”真正走向市場的第一部片子,它和《JK偵探》同時入圍了當年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最佳動畫片獎。

  “這兩部片子在美術風格上極具個性,和傳統的迪斯尼樣式完全不同,《JK偵探》的線條有點像毛筆畫,《阿平》則像鋼筆畫。”張天曉説,語氣中是掩飾不住的自豪,“這類風格不是説沒有,但一般在動畫短片中出現,而幾百個人共同製作的大型連續劇,能淋漓盡致做到這一點委實不易。”

  雖然“得意”,張天曉並沒有“忘形”,他對自己這個階段的定位,無非是一名“加工商”。“劇本、臺本都是法國人的,我的公司只是做原動畫,以加工為主,屬於中期製作。”

  

  承:投資者

  作為加工商,你永遠在圈子外徘徊,只有投資和聯合,才會有知情權

  張天曉説,他是在尋找機會突破,但沒想到機會來得這麼快。

  2001年年末,《馬丁的早晨》樣片完成,一些投資商雖然認為總體水平不錯,但對前景並不十分看好,所以在預售時沒能達到期望值。資金無法到位,也就意味著片子的擱淺。

  “憑直覺,我認為這將是一部好片。”張天曉作為中方導演,對《馬丁的早晨》充滿自信,“信心來源於創意,我始終覺得‘馬丁’的創意特別棒,任何一個小孩都希望早晨醒來,變成完全不同的樣子,這和孩子的心靈很貼近。所以‘馬丁’肯定能成為卡通明星,相應地,也會有極大市場和衍生産品的回報。”

  為此,張天曉做了一個大膽舉動,投資600萬元人民幣,幾乎把所有家當都押進去。由於怕家人擔心,他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即使太太也不知道,“有些自信只有置身其中才把握得住,局外人很難了解。”

  法國人顯然沒料到,關鍵時刻有人挺身而出,連他們都為張天曉擔心:好不容易發展到這一步,萬一搞砸了怎麼辦?與此同時,他們又甚為感激張的“仗義”,在股份上給予很大優惠。

  因為是合拍片,《馬丁的早晨》也會在國內播出,張天曉特意把“馬丁”的頭髮由5根改成3根,這顯然源於“三毛”造型,以增加中國觀眾的認同感和熟悉度。“為了保證片子質量,我對任何細節都不敢馬虎。”他説。

  現在,《馬丁的早晨》大獲成功,除了榮膺各種獎項,在法國電視三台同類節目收視率排名第一之外,比利時、意大利、德國、荷蘭、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購買了這部動畫片的電視播放權,至於衍生産品的開發,也在緊張地進行。總之,用張天曉的話説:“我們已經開始贏利。”

  對張天曉而言,投資賺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並不在於此:“作為加工商,你永遠在圈子外徘徊,只有投資和聯合,才會有知情權,對方才會把你帶進市場,了解國際遊戲規則。而看別人如何全盤操作一部片子,正是我們中國商家最欠缺的,我從中受益匪淺。”

  2002年,《太空牛仔》開拍,非但雲集了歐洲大牌編劇和導演,而且製作方法國飛圖貢動畫公司的名氣也特別大,所以資金籌措不在話下。張天曉一時找不到投資機會,只能以“加工商”身份出現。

  但事情總是風雲變幻,機遇再次垂青張天曉。當年,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走向低谷,片子的最大投資商幾近破産,張天曉不失時機跟進,一投中的。

  據張天曉介紹,如果不作為投資方,片子很難賣到中國,而公司主創人員為此付出良多,他們的孩子竟然看不到父母的作品,這讓他難以接受。而且,“很多員工的太太説自己先生做動畫片,別人就會反問,怎麼不見你先生的作品?”説到這裡,張天曉有些感慨,他的理想是讓每一位員工和家屬,都能以“今日”的作品為榮。

  和法國人談合同時,有一條張天曉非常堅持,那就是必須把中國主創人員的名字在片中表現出來。法方事後對他説,公司一般會在價錢上分毫不讓,很少有像他這樣,為員工的榮譽斤斤計較的。

  當年,《小兔菲菲》播放時,就因為張天曉年輕,片頭中竟然沒被冠以“導演”的字樣,他説自己了解那種受傷的感覺。

  

  轉:主創方

  張天曉早就計劃好,這回要超越“加工商”和“投資者”

  4年之前,張天曉就想創作一部中國題材的動畫片,他當初的定位是,必須是中國的,同時又必須是國際的、時尚的。

  按照這個標準,在眾多傳統故事中,他選擇了“少林”題材,因為“功夫”一詞,已在全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但當與業內前輩探討時,大家卻認為這部片子沒有辦法實現,理由有二:一是預算成本太高,二是技術受限,當年的動畫片幾乎不會“動”,更遑論展現複雜的“功夫”。

  蟄伏了4年後,張天曉並沒有放棄,他説2002年參與《太空牛仔》製作,就是在為自己的《少林小子》技術練兵。果然,《太空牛仔》完工後,“今日動畫”員工的整體自信心大幅提高,大家摩拳擦掌,對《少林小子》躍躍欲試。然而,鉅額資金又從何而來?

  張天曉早就計劃好,這回要超越“加工商”和“投資者”,做一次真正的“主創方”,至於資金,必須吸引海外力量加盟,否則所有的夢想不過是鏡花水月。

  為此,張天曉摒棄了讓業內人士寫劇本的傳統,而是請電視編劇操刀,在他看來,“動畫片編劇受老框架約束太多”。並且,他心目中的《少林小子》,“不是中國人講中國故事給老外看,而是老外講中國故事給全世界看。這樣,外國觀眾既不會陌生,中國觀眾也能有新鮮感。”

  所以張天曉的劇本耗費了大量時間和人力,先是國內劇作家寫好提綱,接著請法國電視臺主管動畫節目的負責人提意見,然後進行修改,把修改後較為成熟的內容又交由法國編劇,請他根據歐洲人的敘事習慣重新編寫,最後再反饋到國內,以中國人的眼光倒過來審查外國人劇本,最終做成中外雙方都樂意接受的作品。

  劇本初步完成後,按照國際慣例,張天曉做了一個樣片,趕赴戛納秋季電視節參展。2003年10月6日,就在電視節青少市場開幕前一天淩晨,整個樣片的英語配音才最後結束。早上8時,張天曉開車從巴黎趕到戛納,搶在下午5時之前把樣片交給主辦方。

  738部參加交易的作品中,《少林小子》的瀏覽率排名第五,其恢宏氣勢不似電視劇,反而更像電影。很多外國專家看了《少林小子》後評價説,“這是亞洲風格,卻不是日本的”,在日本卡通長期被動畫界視為亞洲代表的傳統下,此語尤為難得。

  電視節上,51個國家和地區表達了購買這部片子播放權的意向。而最令張天曉興奮的是,除了之前LES CARTOONEURS動畫公司和法國電視三台加入合作外,現在又有美國福克斯電影公司、歐洲迪斯尼頻道、歐洲動畫網以及德國第二大上市公司EMTV,爭取作為投資方加盟《少林小子》。

  “四家公司中只能選一家,我目前正在考慮方案。”張天曉説,“至於這部作品何時能面世,我們計劃在2005年年底。”

  

  合:製片人

  要改變中國動畫現狀,最缺少的就是與國際接軌的製片人

  短短5年間,張天曉帶領“今日動畫”,從白手起家到漸露崢嶸,成功跨越三種角色的互換,並且成立了“今日聯盟”,把上海最優秀的四家動畫公司聯合起來,共同打造動畫精英。

  而張天曉對人生和事業的規劃,並不僅僅局限於此,他還有更大的理想,即2005年完成《少林小子》後,轉行做一名職業製片人。

  “要改變中國動畫現狀,最缺少的就是與國際接軌的製片人。”張天曉説,“大家對這個概念也許還陌生,但在國外,‘製片人’早就發展成為相當成熟的職業。”

  在籌備《少林小子》過程中,張天曉發現很多優秀的動畫人才,他們不乏經驗和技藝,但和整個市場脫節,很難把自己推銷出去。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既熟悉市場運行規則,又對藝術有所判斷,並且具備龐大人脈關係的製片人。”

  在張天曉心目中,藝術家和投資商之間,總是缺少點什麼,製片人扮演的角色正是橋梁與過濾器,站在更加公允、更加市場化的角度,挖掘有潛質的藝術家,推薦給有實力的投資商。

  “如果出現10到20個成熟的製片人,中國的動畫肯定會火起來。”張天曉非常認真地預言。

(編輯:胡悅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