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boxttx" name="big5"-->
>> 首頁

《回歸五年看澳門》之“澳門的文化” (16日)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17日 10:23

  嘉賓:澳門學者、作家、畫家徐新先生

  主持人(盧琛):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國際頻道在澳門為您直播的特別節目,回歸五年看澳門。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澳門的文化。演播現場為您請到的嘉賓是澳門的學者、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畫家徐新先生。徐先生您好。

  徐新:

  你好。

  主持人:

  歡迎到我們的演播現場,首先徐先生想請您從個人的角度,整體定位一下澳門的文化?

  徐新(澳門作家、畫家):

  澳門的文化特點就是中西合璧,雅俗共賞,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無論在中國或者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文化現象滲透到澳門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民俗到家庭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滲透了這種中西合璧的現象。

  主持人:

  談到民俗,可能婚禮是很好的例子,不瞞您説,這兩天我們天天來採訪,天天到演播室的路上,我們每天都能碰到有結婚的花車,我們的記者也真實的記錄的一段婚禮,我們一起先來看一下。

  解説:

  在徵得一對新人的同意後,我們在澳門參加了一場地地道道的西式教堂婚禮。新郎新娘相戀七年,終於喜結連理,因為都信仰基督教,所以選擇在教堂成婚。嘉賓、牧師先後致詞,一支二三十人的唱詩班則負責各個環節之間的串聯。像這樣純粹的西式婚禮,如今在澳門已不多見,台下的賓客不忘用手機鏡頭記錄下美好的畫面,而這邊嘉賓在臺上致詞,台下新人專心聆聽,只有四位小花童,已經全然忘了自己的職責,開始自娛自樂。又一悠揚的歌聲後,婚禮進行到重要時刻。

  再簽一份結婚證書,在輪到新郎新娘致詞時,兩人竟然動容落淚。

  新娘:

  我記得小時候,我拉著媽媽的手,跟我媽媽説,媽媽你不要擔心,今天我要告訴你,不要再擔心我了,我身邊已經有一個人,多謝你,媽媽。

  解説:

  這一感人時刻過後,新郎新娘開啟事先準備好的香檳酒,這時他們還按照中國傳統的做法乾一杯交杯酒,婚禮最後來一張全家福。

  主持人:

  徐先生這基本上是一個西式的婚禮,其實在澳門結婚其實有很多種,有的人選擇純中式的婚禮,主要是受廣東傳統習俗的影響。還有的這樣進教堂是西式的,對於土生葡人來説可能有他們自己的方式吧?

  徐新:

  對,澳門是多姿多彩,有西式的、有中式的、有中西合璧的,對於中葡通婚已經從16世紀開始一直是有的,特別是這種婚禮把西方婚禮的形式,穿婚紗帶到中國來,同時也把中國婚禮的服飾、禮節帶到了中葡的家庭中間去,其實這也是很普遍的現象,這幾百年來就是這麼走過來的。通過婚禮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文明在這裡和平共存,而且相互影響,那麼我這裡準備了一些。

  主持人: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看一下。

  徐新:

  這是我們澳門博物館的館長,他們有西式婚禮也有中式,完全是很傳統的。

  主持人:

  新娘是戴著鳳冠,披著紅霞。

  徐新:

  但是花是西式的花,看這個照片。

  主持人

  心心相印的感覺,他們除了服裝上,他們儀式上是不是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點?

  徐新:

  中西通婚,實際上對中國的傳統是非常尊重的,你可以看到,葡萄牙的新郎向中國老丈人敬茶,是跪著敬茶,給丈母娘敬茶,這完全是明清以來的傳統,到現在還保存著,非常生動。

  主持人:

  這是給老丈人、老丈母娘敬茶。

  徐新:

  像這個家庭,是一個中葡通婚的,有兩個洋女婿。

  主持人:

  看看我們的攝影師是不是可以推上來,看到看一下大概的情況,這個大家庭,除了新婚的這二位是中葡通婚,其實還有一個洋女婿在這兒。我看到也是問起新婚的一些人,他們也説,這邊無論是土生葡人、還是中葡通婚人、還是當地人,他們都喜歡中西合璧的方式,比如上午他們可能會去西式的教堂舉行婚禮,下午改中式的,而且要專門到家裏邊拜祖先拜天地,晚上還要舉行一個中式的宴席,基本是中西合璧的方式。

  徐新:

  而且不光是一個形式問題,最重要的是通過中西的通婚,兩種文化的交流,比如我剛才説的這位葡萄牙新郎,他在葡萄牙是很有名的畫家,是一個美術學院的有名教授,當過校長,他是完全受西方的、傳統的歐洲繪畫,歐洲藝術。當他到了澳門以後,跟澳門女孩子結婚了,最後他的繪畫、他的作品就完全改變了風格,東方的色彩。

  主持人:

  一位西方的畫家在澳門結婚以後,在這邊生活,他的作品儼然是很具東方的色彩,具有中國的色彩,有中文,而且筆法基本上也是從立體走向平面的感覺,有東方繪畫的特點。

  徐新:

  顏色的配製、造型,那種藝術趣味全部變成了一個東方人了。

  主持人:

  這一邊您還有一些再給我們展示一下。

  徐新:

  在我們的藝術作品裏面也有體現,我們澳門的原創舞劇《澳門新娘》,就表現了從16世紀以來的中葡之間、人民之間的友誼,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非常可貴的,體現了最早在大三巴……

  主持人:

  這也是徐先生的巨作,澳門的舞劇,這是在16世紀的時候。

  徐新:

  16到17世紀,婚禮在大三巴前舉行,穿著當時的婚紗,但是你看這樣小女孩是中國式的。

  主持人:

  現在婚俗我們先看到這兒,之後我們再一起聊一聊澳門的建築。

  主持人:

  觀眾朋友,歡迎您繼續收看國際頻道在澳門正在為您直播的特別節目,回歸五年看澳門。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澳門的文化,請到我們演播現場的嘉賓是澳門的學者、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畫家徐新先生。其實剛才我們大概聊了一下以婚俗為代表的民俗,接下來我們想知道,從歷史的角度上看,澳門這個地方起到了一個什麼作用?尤其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起到的作用?

  徐新:

  這可以追溯到16世紀,那時候葡萄牙人來貿易,在貿易的同時,歐洲當時正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高潮,把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成果帶到了澳門,把文藝復興運動的風吹到了澳門,大家都知道了,文藝復興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是人文主義的運動,觀念上在改變,另外在天文學、數學、繪畫、音樂、建築各個方面,這些文藝復興運動的成果經過澳門進入了中國。

  主持人:

  確實澳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西式建築群很集中的地方,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小片子一起來了解一下澳門的建築特色。

  解説:

  在澳門,像中國許多沿海城市一樣,為護航女神媽祖立廟,其中媽祖閣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五百多年前還是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建成。這座依山而建的廟宇,飛檐淩空、題詞牌匾,完全是中國嶺南風格的傳統建築。廟前一對震門石獅神情威嚴,傳説是三百年前工匠的傑作。廟內有巨石,上面雕刻著古代的海船,是人們喜愛的一帆風順的圖景,據説也有四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生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祭拜,乞求平安吉祥。繚繞的香火形成澳門一景,被稱為媽閣紫煙。據説當年葡萄牙人就在媽祖閣對面登岸,到達澳門,還把媽閣誤認為是澳門的地名,可以説媽祖閣見證了澳門開步四百多年的歷史。在澳門幾乎每一座建築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比媽祖閣稍晚些時候建成的蓮峰廟,與中國民族英雄林則徐有著很深的淵源。在蓮峰廟的這座石亭裏,當時中國清朝的欽差大臣林則徐接見了澳葡官員,他先是宣佈了禁煙令,後來又深入澳門收繳鴉片,驅逐鴉片販子留下了一段佳話。如今蓮峰廟前空地還有林則徐的紀念像。

  趙晶(趕澳門採訪記者):

  澳門曾經是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所以在這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東方的廟宇,也能見到不少歐洲風格的教堂,他們彼此和平共處,又相映成趣。

  解説:

  東望洋山上的聖母雪地殿教堂,有300多年的歷史,保留了17世紀葡萄牙修道院的特色,前幾年修繕的時候,人們在教堂墻上偶然發現了已經隱藏很久的精美壁畫,這些壁畫畫著聖經故事和人物,卻運用了中國繪畫的技法,這在華南地區還是惟一一座發現有壁畫的教堂。緊挨著教堂的是中國沿海地區第一座歐式燈塔。保留下來的古建築分散在澳門的街道裏,融入澳門人的生活中,他們數量到底有多少,實在是難以統計,但是他們特有的建築風格,見證了四百多年來,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

  主持人:

  澳門的歷史建築群很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舉例子來説,西式的建築,可以説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大部分的建築樣式在這裡都能夠找得到,比如很華麗的、和繁複的巴洛克的建築,還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都能夠看得到,您是不是簡單給我們做一些例子,來給我們介紹一下。

  徐新:

  大家最熟悉的,所有人到澳門來都要在大三巴牌坊前照一張相,大三巴牌坊實際上是一個教堂的一面墻,這面墻體現了巴洛克藝術的一個典型,它非常生動,通過浮雕、雕塑和建築結構,非常生動的形象的展現、訴説了一個聖經的故事,像聖若瑟修院完全是巴洛克的典型,你可以在羅馬到處找到拱頂、採光的方式,完全是歐洲的,就在這裡培養了很多傳教士,成為亞洲最大的一個學校。

  主持人:

  就像您講的大三巴,當時我去看大三巴的時候,正好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其實那個時間是最好的時間來看大三巴,為什麼了,那樣一個夕陽的角度正好能夠照到大三巴上面的浮雕,浮雕上的輪廓勾勒的很清楚,難怪大三巴在這裡稱為是一個立體的聖經。

  徐新: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巴洛克在中國又有了新的含義,巴洛克就是奇異的珍珠,在這麼一個澳門大三巴,你仔細看,東方的文化在左右對稱,有兩個獅子的形象,這就是中國的工匠雕刻在上頭,跟整個建築融為一體。

  主持人:

  而且還有中文。

  徐新:

  對,更有意思的是你看了大三巴牌坊以後,你往西走一拐彎,就可以看到中國很小的哪吒廟,那確實是中國地地道道的中國小廟,體現了一種中國文化,它雖然是那麼小,它和歐洲的一個建築,那麼龐大的大教堂在一起不卑不亢。

  主持人:

  一樣不影響它的香火,再往前走,我還發現了一個建築女媧廟,女媧廟整個建築完全是歐式的,但是就在下面是一個純中式的女媧廟的廟堂,而且香火非常旺盛,也是一個例子。

  徐新:

  這種自然的融合,有時候你猛一看你感覺不出來,不知道怎麼回事,説哪些是中方的,哪些是西方的,但是你仔細看,中世紀的建築裏頭有一扇非常漂亮的百葉窗,這個百葉窗是自然吸收了,由於澳門這個地方有颱風,那麼當時的中國人覺得西方的百葉窗很好,就吸收過來,裝在中國式的建築上,這麼幾百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主持人:

  最早建築可能追溯到四百多年,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看得這麼清晰、這麼真切,其實這邊的文物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功不可沒。

  陳澤成(澳門文化局文化財産廳廳長):

  回歸以後我們也慢慢地把過去,只注重實施修復,慢慢增加了多一些中式建築的修復工程,把一部分的中式建築進行分階段的修復,比如中式廟宇、中式大屋等等。在分階段的工程裏面,我們一步步的過程裏面,慢慢累計經驗,我們也加強了跟內地大學或者在我們保護方面的專家的交流。

  解説:

  陳澤成先生帶領我們參觀了正在修繕中的鄭家大屋,中國近代思想家關心鄭觀應在這地寫出了醒世巨著《盛世危言》,這是鄭家大屋百多年來,頭一次進行完整的修繕。工程從去年年初開始,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每一處都要考證,所以估計還要用兩年時間完成。今年也是澳門歷史上,第一次把一整年確定為文物保護年,政府接連開展面向市民的文化保護知識普及活動。當地建築師蔡田田小姐,出身建築師世家,她認為最可貴的是帶起澳門全民保護文物的意識。

  蔡田田(澳門建築師協會副會長):

  政府想開展很多民間的、關於文物保護的工作和教育,這方面在以前的澳葡政府是沒有做過的。我們現在有文物文化特色,專門做一些培訓,把這個建築文物的特徵、一些文化的特色在學校,小學中學推廣,這是帶起一個全民保護建築文物的意識。

  主持人:

  澳門是一個很現代的城市,但是這種現代化的建設並沒有影響古建的存在,而且很多古建也有它現在日常的功能,也可以説成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徐新:

  我覺得特別是回歸以來,剛才我們看到了,大家提高了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意識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剛才看到了,鄭家大屋就是清末19世紀末非常有名的一個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他在那裏寫下了不朽的著作《盛世危言》,這本書影響了光緒大帝、影響了孫中山、影響了康梁、影響了毛澤東。這樣的一個地方,這個建築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而這個建築文物是大家,特區政府和所有的居民都認識到這個的重要性,特區政府採用了用換地的方式,因為原來是私人住宅,現在非常妥善的處理好産權的問題。現在文化局、文物財産廳把這個維修保護下來,成為我們一個歷史的集體的記憶,成為一個最最重要的文化遺産。

  主持人:

  好,我們還是談到了這裡的文物保護的工作。觀眾朋友您現在正在收看的是,我們在澳門為您直播的特別節目,回歸五年看澳門,歡迎你繼續收看。

  主持人:

  徐先生,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片子,其實給我們展示的是在澳門的一些博物館,這兒的博物館雖然小,但是挺專的。

  徐新:

  對,澳門的博物館非常多,正式的已經有15個,還不包括有些私人的,其實嚴格説澳門這個城市就是一座很大的博物館。我曾經有一個比喻,就像侏羅紀公園,好多地方都看不到了但是它還存在,在澳門。

  主持人:

  澳門博物館之多是它的特色之一,另外還有一個特色是澳門的社團也很多,我們先通過一個小片子了解一下。

  解説:

  在澳門提到每年最多人參加的活動,第一想到的就是“公益金百萬行”,這個從1984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了21年的慈善活動,對澳門人來説更像一個節日,不分種族、階層,也不分男女老幼,大家懷著為善最樂、行善積福的心願,積極參與,共行善舉。

  澳門市民:可以幫助人,我覺得挺有意思。

  解説:

  今年在澳門參加“公益金百萬行”的人數有三萬六千多人,而公益基金會今年收到的善款也已經有七百多萬,這兩項數字都創下了歷史新高。公益基金會會長劉衍泉先生表示,這些善款都用來救助貧困家境,還有發放助學金等等慈善項目。在“公益金百萬行”活動這天,還可以看到澳門當地一些有特色的團體,童軍在其中非常顯眼。最初誕生在英國的童軍組織,在澳門有幾千名會員,年滿七歲的少年都可以報名參加,投身公益事業是童軍活動的主要項目之一。這些是澳門人熱心公益、守望相助的傳統,深深影響青少年。

  梁少培(澳門童軍總會總監):

  澳門一個小城,小城人情味是很濃的,幾十年都是這樣,我看我們有這麼好的一個傳統,應該繼續延續下去的。這次活動童軍我們派出了一千五百人參加這個活動,我們希望他們積極參與,在參與的過程裏面,知道他們對社會,還是社會人士對澳門做出的貢獻,感染他。

  記者:

  在澳門還有一個特別的社會現象,就是平均每200個澳門人就擁有一家社團,社團之多,在其他城市非常少見。現在澳門已經總共有2000多家社團,他們承擔了大量的社會福利工作和公益事業。

  解説:

  我們走訪了澳門最大的社團之一,街坊會聯合總會,簡稱街總,希望了解澳門社會熱心公益的源動力。我們看到辦公室一整面墻都是各種各樣的獎狀或者獎盃,有政府頒發,也有市民贈送,全是表彰街總的服務精神。而街總立社的宗旨也醒目寫在墻上。理事長姚鴻明表示,過去只有前面16個字,澳門回歸後,又增添了“共建特區”這項內容。

  姚鴻明(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

  現在是澳人治澳,我們澳門市民當家作主,所以角色就有所改變,我們在這方面是積極推動廣大街坊參與特區的事務,支持和配合特區政府開展有關的工作。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社區工作也有新的發展,從傳統的一個鄰里互助逐步發展到社區服務,開展更多元化的社區服務,為群眾做好更多的事情。

  解説:

  現在街總下屬25個地區街坊會,16個服務中心,提供服務的區域幾乎涵蓋了澳門的每個角度,而隨著澳門填海區域增長,街坊會的數量還會增多,守望相助的精神仍在延續。

  主持人:

  前兩天“公益金百萬行”的活動就是我們開篇看到的活動,是不是可以説整個澳門全社會的各個社團都參與了?

  徐新:

  可以説是全民的運動,各個社團都到那裏去,顯示他們對這個社會的熱愛,顯示社會和諧,顯示守望相助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這種慈善活動其實很多都在做,我們剛才看到片子裏頭,比如街坊總會,這個是非常值得社會學家研究的,澳門跟香港不一樣,澳門沒有政黨,但是澳門的社團文化是澳門社會的一個特色,它擔負著一個政府和民間的一個橋梁的作用,民意可以能夠通過社團反映,又可以監督政府,是一個非常和諧的社會中間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我覺得很值得社會學家、很多學者去研究。澳門社會現在能夠那麼和諧,各個階層的關係都那麼融洽,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些社團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

  在澳門社團大約有2000多家主要都是涉及在哪些領域呢?

  徐新:

  各個領域、各個專業都有,剛才我們看到的街坊總會是一種,這一種是比較大型的,可以説是升到了每個家庭,每個居民都感覺到他在你身邊隨時都給你支持、給你幫助。還有一種專業的團體,建築師有他的團體,美術有美術的問題,文化也有團體,甚至唱戲曲曲藝,他們志同道合就可以去申請登記,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贊助,辦一些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到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叫童軍,這個在澳門有一些特色。

  徐新:

  對,就是青少年,因為通過童軍把青少年凝聚在一起,他們做很多事情,很多大型的活動,他們出來做糾察,維持一個簡單的次序。

  主持人:

  從小就樹立這種責任心。

  徐新:

  對……

(編輯:薛藍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