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八集 故宮藏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9:22 來源:CCTV.com

  這是一塊玉璧,它默默立在這裡已不知有多久了,它直面的是養心殿,那是清朝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寶座上處理政務的時候,時時可以看到對面不遠處的玉璧。這塊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時刻提醒著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在《禮記》中寫道:君子比德于玉。玉曾經成為中國人道德標準的象徵。

  當玉器進入皇宮之後,便在這個宮殿裏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地位。它在很多重要的場合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皇帝將贈給英王的第一種禮物托我轉送,這個禮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種長一英尺半的白色石頭,上面刻著花,中國人認為這個禮物非常名貴,而我則以為這東西未必值錢。”

  寫下這段文字的人叫馬戈爾尼。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這位叫馬戈爾尼的英國特使受到中國皇帝乾隆的接見。雙方在這次接見中互贈禮品。乾隆皇帝將一柄白玉如意贈送英王,又分別贈馬戈爾尼與副手綠色玉如意。

  在接見儀式後對各宮殿的參觀中,馬戈爾尼對富麗堂皇的宮殿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他發現每一殿的寶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狀與贈給英王的相似”。馬戈爾尼雖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與興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這種被他認為並不值錢的美麗石頭,在中國人眼中,卻十分珍貴,並有著非凡的價值。

  石之美者為玉,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賦予這些美麗的石頭獨特的喜愛。

  玉石精緻而靈動,溫婉而含蓄,與東方人的氣質極為吻合。

  一塊玉石的形成據説要經歷百億年之久,凝聚著天地萬物的精華。

  在紫禁城中,最能體現玉的尊貴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的皇帝玉璽。

  這裡是交泰殿。是紫禁城內廷後三宮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寶璽曾收藏於此,其中的23枚寶璽都由玉石雕刻而成。

  在紫禁城建成後的五百多年時間裏,這裡總會重復發生這樣的故事。一個神秘的人,攜帶著一個神秘的包裹,要求進宮獻寶,他們都宣稱自己找到了傳説中的秦朝傳國玉璽。’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那塊著名的天然寶玉和氏璧,後來被雕刻成為秦國的傳國玉璽。秦始皇曾希望借助這塊寶玉的神力護佑他的王朝韆鞦萬世。而後的各個王朝,也無不渴望獲得和保有這枚傳國玉璽。傳國璽的流傳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相傳明朝滅元時,蒙古部落將玉璽帶到了漠北,從此之後,真正的"傳國璽"失去了蹤跡,而各種仿製的贗品層出不窮。這是存放在紫禁城中,不知何時何人進獻的一件所謂“傳國玉璽”,據專家分析它其實是用泥土製成的。

  乾隆皇帝對和氏璧的傳説並不以為然。他更看重的是本朝御璽。

  乾隆十一年以前,交泰殿貯藏寶璽多達三十九枚,真假混雜,其中就包括那枚假的傳國璽。乾隆認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璽也不能與大清國的寶璽放在一起。乾隆十三年,在他為《寶譜》所做“禦制交泰殿寶譜序”中提出:自古以來寶璽就沒有固定的數目,現在交泰殿貯存的寶璽年頭長了,記載也失實了,又有重復的,所以要加以考證,按次序排列。寶璽的數目為二十五枚,這是乾隆皇帝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所定。他知道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永遠不滅亡,將寶璽的數字定為二十五,就是籍《周易》所記,祈求上蒼,保祐大清的江山能延續二十五代。但實際上,乾隆之後,皇位僅僅往下傳了六代。

  除了玉璽之外,玉器在紫禁城中無處不在,它們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裝飾品。各個宮殿的多寶格陳設的藝術品中,玉器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玉的顏色有5種,分別是白色、青色、黃色、碧色和墨色。故宮的玉器涵蓋了玉的各個種類,其中新疆和闐玉又佔據了主要地位。

  穿過養心殿寶座後面的通道,我們來到了皇帝休息的後寢殿,這裡陳設著很多玉器。在進門的東西兩側擺放著兩個碧玉盤。盤的中央刻著一首詩。這首詩大致講了公元1755年至1760年乾隆平定準葛爾的這段歷史。平定西域後,和田玉內運的道路被打通,這件事對於中國宮廷玉器的製造,有著極大的意義。從此以後,新疆和田玉從開採、運輸到製作,在法律上被皇家壟斷。

  公元1787年,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一批造辦處的官員在大內太監的陪同下手拿量尺小心翼翼地走進樂壽堂。他們一邊丈量尺寸,一邊還在小聲討論著,看來是要擺放一件重要的物品。如此興師動眾,他們要擺放得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原來,這是一件來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的巨型玉石雕刻的《大禹治水圖玉山》,這件5000多公斤重的玉雕,直到今天仍被稱為世界之最。位於崑崙山脈的密勒塔山海拔近5000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個月才能進山開採玉料,在當年極端原始的開採條件下,這件玉料從山上移至山下,最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開採已經很不容易,可是把重達五千多公斤的玉料運到萬里之外的北京,路上還要跨越千山萬水,這就更是一件極難完成的任務。這塊巨大的玉料又用了三年的時間才來到紫禁城。

  那塊玉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田玉。

  巍峨險峻的崑崙山,海拔4、5000米的地方終年被皚皚白雪覆蓋,美麗的和田玉大部分就靜靜地埋藏在這裡。採自山上的大塊玉料和源自水中的珍貴籽玉,使這裡變成了聞名遐邇的寶地。每年七、八月的時候,山洪爆發,把大量的山石帶到了白玉河的下游,其中的玉石經過年復一年的搬運、沖刷,最堅硬的部分倖存下來,留在了河床的兩側,形狀與鵝卵石相似,表面十分光滑,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玉中極品的籽玉。

  玉的開採和運輸由宮廷壟斷,最美的玉石也由皇家專享。這是一張公元1767年,大清乾隆28年新疆地區的春季進貢清單,進單中詳細地記錄了當年新疆地區玉料進貢的數量、種類和重量。其中僅這一次,就有和田貢玉79塊,葉爾羌河貢玉95塊,總重量達五百多斤。駐疆大臣每年春秋至少兩次將玉料運至京城,乾隆時,每年至少會有四千斤左右的玉石從和田送到京城,多時還能達到一萬多斤。充足的玉料使宮廷開始大規模地生産玉器。

  當時紫禁城養心殿的造辦處裏有一個被稱作玉作的機構。每天會有四到五名玉工在這裡為皇帝雕玉。這個部門最早成立於清順治初年。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對玉器的需求增加,在紫禁城又建了一個如意館,裏面也有工匠雕玉。許多乾隆時期的玉器精品就出自這兩個地方。清朝末年一個叫唐榮祚的人寫過一本《玉説》,書中的玉作圖把清朝皇家制玉的過程詳細地描繪了下來。

  專家李博生

  從開料、出粗坯、出大形,到細作到最後剖光,實際應該説加上最後的收尾工作叫做五個步驟。從有鐵器以後,既然是完善了專業化做玉這個行,那也就是説腳蹬手磨這種制玉方式一直延續了三千多年,絲毫沒有再變化。現在這些機器設備雖然快,雖然沒有它不可行的東西,但是它由於快,玉的表面的那種感覺就開始有變化了。

  那件來自新疆密勒塔山的巨型玉料到達紫禁城後,並沒有結束它的行程,因為它的雕制不在這座宮殿裏,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揚州。當時宮廷裏如果有大型玉件或雕玉繁忙時,會把玉料送到蘇州揚州製作,那裏是當時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又有久遠的玉作傳統,因此成為最重要的制玉基地。直到現在,這些地方還以雕玉而聞名。

  專家楊伯達

  那麼乾隆這個年代,它的玉器高潮我覺得還表現在幾個玉器的製造中心同時出現。比如蘇州、揚州、南京、杭州。這在中國歷史上,這樣一個王朝,同時幾個(玉器)製造中心,中心區同時出現、都是繁榮的,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乾隆時期的揚州,雕工精巧達到極致,市場上曾經出現大量玲瓏剔透的玉器,做工繁複。它們被當作貢品進貢給皇上,結果遭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批評,並下諭旨,禁止再鏤雕這類玉器,因為容器鏤空之後就沒什麼用處,即使不是容器,通體玲瓏的話玉質的美也就完全消失了。

  這道諭旨很切中當時玉器製造的奢華風氣。這件青玉六齣戟有蓋匜,是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的精品。它是依照乾隆的指示製造的一件返樸歸真的器物。

  當那塊巨大的玉料經水路,用了三個月被運到揚州後,乾隆皇帝特為這塊玉石寫下一段文字,意思是:用這塊巨大的珍寶來弘揚古代大禹治水的事跡,這不是僅僅滿足感官享受的玩物可以比擬的。

  這件倣宋人名畫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在揚州經過六年才雕琢完成,于乾隆52年運回北京,以後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的樂壽堂。讓我們近距離觀賞一下這件故宮的至寶:他高二二四公分(不包括同座),寬九十六公分,重約五千三百多公斤,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這件故宮的至寶從和田運到北京,再從北京往返揚州,到最後完成時,前後歷經十年,耗費數十萬人工,花費的銀兩無法計算。

  乾隆年間,是紫禁城宮廷玉器最繁榮昌盛的時期。這時期的玉雕大多體大厚重,造型整齊對稱,創造了獨有的皇家氣派,造就了中國玉器工藝的又一個高峰。所以西方在十八到十九世紀,直接稱清代玉器為“乾隆玉”。

  乾隆皇帝酷愛玉器,現在故宮博物院的三萬件玉器,多數為他所藏,乾隆為他的兒子後來的嘉慶皇帝起名叫顒琰,琰是美玉的名字;永琰的十六個兄弟也都以玉器的名字命名,乾隆自己則被後人稱為玉癡。乾隆最愛的珍貴玉器,收藏在這種叫百什件的盒子裏,(展示百什件)百什件共分為九層,每層有若干個抽屜,抽屜中的每件玉器都有它專用的小格子,格子形狀與玉器完全吻合。

  這是“弘歷鑒古圖”。一個叫丁關鵬的宮廷畫師,真實地記載下乾隆皇帝鑒賞古玉的情景。

  上之所好,下必流行,當時藏玉賞玉在宮廷內外成為時尚,玉器也成為大臣們進貢的熱門物品。

  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12月29日,和碩怡親王弘曉的進單中有漢玉拱璧、文帶、文玩;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4月29日,和碩肅親王的進單中有玉盒、玉洗、玉獸等。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我們還查到了當年乾隆最寵信的大臣和紳給乾隆皇帝的貢品清單,上面列有玉佛、玉果盤、嵌玉香薰等等很多玉器,這是當年和紳的親筆簽名。

  一天,乾隆皇帝正在把玩大臣們進貢的玉器,突然一件玉盃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見此盃看上去頗有漢代的風貌,但用手撫摸卻感覺混濁而不溫潤,見多識廣的乾隆皇帝心裏犯了嘀咕,便傳喚雕玉世家出身的玉匠姚宗仁,結果,姚宗仁一看就脫口而出:“皇上,這是小人的祖上所做,因為這是祖傳的手藝,因此看得出。”後來,乾隆皇帝在<禦制玉盃記>中專門記述了這件事的經過,同時姚宗仁也被乾隆皇帝降旨,按作成假玉盃的時間扣除薪俸,如一月做得罰他一月錢糧,如二月做得罰他二月錢糧。

  玉器的鑒賞要靠經驗和常識,但是,一些古玉器由於年代久遠,當時的文獻記載也不全面,使得一些器物本來的作用幾乎無人知曉。因此,對玉器的鑒定,就是收藏大家也難免出錯,有玉癡之稱的乾隆皇帝也鬧了一些笑話。

  這種外方內圓中空的筒形玉器,乾隆非常喜愛,他經過研究,認為這是古人抬舉重物時使用的一種輔助工具,並把它稱為釭頭。乾隆皇帝將自己的見解做成詩,命玉匠刻在玉器上,然後,這些筒形玉器有的放在禦桌上做成了筆筒,還有的加上銅膽和蓋子插花,以便乾隆隨時把玩。然而,在他去世九十年後的光緒十五年,古玉學家吳大澂考證出乾隆所稱的釭頭其實應該叫做“玉琮”,是古代帝王祭拜大地時所用的禮器。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器按時代可劃分為元代以前的古玉、明代玉器以及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的玉器中,有當代考古發掘的精品及傳世古玉中的珍品,其中包括了從新石器時代至元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作品。在書畫、陶瓷、青銅器、玉器等各種門類的中國古代文物中,以玉器的收藏曆史最為久遠。

  這件玉獸形玦是紫禁城舊藏玉器中最古老的作品,它産生於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

  歲月的浸潤使它的表面形成許多色斑,這是古玉獨有的特徵。這塊玉玦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古人的動物崇拜。

  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玉璧。據《周禮》記載,它是遠古時人們用來祭天的。

  玉器在古代多用作祭祀用具,人們認為玉石與大自然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絡。

  與金銀、瓷器不同,玉器的製作更多依靠的是玉石本身的天然條件,玉器加工的最高境界不是破舊立新,而是因材施用,通過對玉料形狀色彩的巧妙利用,達到人力與天工渾然一體的效果。這大概也蘊含了古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樸素理解。

  清代的翡翠白菜和肉形石是玉器“巧做”的代表,翡翠白菜的玉料中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翠綠色部分被雕成菜葉和葉上的昆蟲,白色和綠色的過渡十分巧妙自然。而肉形石無論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這兩件作品現存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塊玉石從中心被取走了一件碗坯,蘇州工匠利用餘下的材料雕成了“桐蔭仕女圖”,這是一件表現江南庭園景色的作品,四週有茂密的蕉葉和玲瓏的假山,玉料中間的凹陷處順勢雕成兩扇半月形扉門,半掩半開的扉門內外各有一名少女,透過門縫相互窺望。乾隆皇帝曾經把這件巧奪天工的作品和春秋時的和氏璧相提並論。

  無論是代表皇權的玉璽,還是寄託情趣和風雅的裝飾品,這些精美的玉器世代流傳。遺憾的是,創造這些藝術品的工匠和藝人,我們大都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但在玉器界,有一個人的名字無人不曉,他就是明代雕玉大師陸子岡。

  專家李博生

  值得提的就是他的所有大、小作品都有他的“子岡”落款。這就牽扯到了民間傳流著很多他的逸事。皇帝有一次突發奇想,把他召到宮裏來,子岡不許你落款,你給我做一個東西,結果陸子岡回去以後想來想去,聽説是做了一匹馬,(做了一匹馬),果然沒款,據説當時皇帝身邊的大臣也在反復看這個東西,真沒有款,皇帝想,還是聽我的旨意了,結果他的宰相有一次再仔細看的時候,發現馬耳朵裏頭刻著“子岡制”三個字,又不敢告訴皇帝,那怎麼辦呢,時間一長皇帝把玩,結果也發現了,發現以後呢,皇帝倒是高興了,笑了,並沒有懲罰陸子岡。

  由於陸子岡技藝高超,從清初開始,仿製陸子岡的“子岡牌”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起來。

  專家李博生

  這個子岡牌子前人沒有,那就是説陸子岡創出來的這個形制,它是一個長方形,他的長方形是很講究的,按現在來講,應該是按黃金分割比例來的,很漂亮,它的邊,框子,裏邊作出的活,起出來的活,還有底子的均勻平整,也是後人很難達到的。

  流傳至今的子剛作品很多都真假難辨。目前,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子岡題款的玉器,款識字體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是真品還是倣品,都可稱得上藝術精品。

  如今,子岡題款的玉器成為許多收藏家追捧的珍品。

  除了陸子岡,歷史上還有芝亭、朱永泰等宮廷雕玉的名家,他們是千千萬萬雕玉人的代表。正是他們為中華藝術寶庫留下了永世的輝煌。

  乾隆去世後,清朝的國力迅速衰落,因此對玉器的需求大大減少,玉器的製造開始走入低谷。這是乾隆的兒子嘉慶時期雕制的倣古碧玉出戟尊。這時的紫禁城內,每年從新疆運來的玉只有兩千多斤,還不到乾隆時的五分之一。道光元年,皇上下旨和田、葉爾羌暫時停止進貢玉料。後來直到滿清覆亡,玉料進貢再也沒有恢復。

  紫禁城的玉器收藏在清末又有了一次短暫的興盛時期。這是由於當時的統治者慈禧非常喜愛玉器。

  這裡是內廷西六宮中的長春宮,是慈禧當年居住的地方,在這裡,到處可見慈禧珍愛的玉器。

  國家內憂外患,並沒有妨礙慈禧對奢華的需求,為了投她所好,王公大臣們四處蒐羅奇珍異寶,慈禧用過的玉飾,把玩過的玉器,足能裝滿3000個檀香木箱。在日常生活中慈禧也離不開玉,飲茶用的是玉茶碗,用膳用的是玉筷、玉勺、玉碗。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逃離北京避難時,也沒忘記帶上她珍愛的玉器。慈禧最喜愛的是來自雲南、緬甸的翡翠玉。慈禧的愛好影響了當時民間對翡翠的使用,佩戴翡翠的風尚也一直流行到今天。

  如今,當年慈禧太后住過的寧壽宮被故宮博物院設置為珍寶館。那些曾經是帝王們獨享的玉器,在這裡被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和品味。

  故宮博物院現藏玉器三萬多件,這些珍寶凝結著大自然千年萬載點滴孕育的精華,跨越了人世間從古到今紛繁變化的滄桑,它們像是生活在這座宮殿裏的精靈,在這些古老的殿堂裏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光芒。它們在歲月中積累,積累起一種文化精神的厚度;它們在靜默中等待,等待著今人和後人在心靈的深處,細細傾聽他們無言的訴説。

  字幕:

  故宮博物院現藏玉共計30311件。

  藏品中清代作品20000多件,明代作品5000多件,明以前作品4000多件。

  這些珍品覆蓋了自新石器時代起至清代末期約七千年的歷史。

  目前都得到了妥善系統的保管和研究。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