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七集 故宮書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9:14 來源:CCTV.com

  這裡是皇帝賞玩書畫的私人空間,200多年前,一個名叫弘歷的皇帝常常獨自坐在這個不足6平米的小暖閣裏,靜靜地欣賞著三件堪稱絕世珍品的書法。它們是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弘歷認為,這是整個大清帝國汪洋般的宮廷書畫收藏中,最精緻的三件東西,為此他特意將這間小屋改名為“三希堂”。

  正是這位愛好書畫的皇帝,成就了整個清王朝的宮廷書畫收藏,中國的書畫收藏史也因此留下了絢爛的一筆。在這位乾隆皇帝當政的那半個多世紀裏,他將這座皇家宮殿變成了中國最大的書畫博物館!

  今天,當人們置身其中的時候可能想不到,在這片宮殿裏的這樣一些地方,都曾經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最精緻的心靈的證明。將近600年的歲月中,就在這些宮殿裏,它們傳遞著華夏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觀念。今天,它們依然深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內心世界。

  對於一位肩負治國重任的當朝皇帝來説,收藏書畫不過是個人微不足道的消遣愛好,但恰恰因為弘歷是個皇帝,而且還是個盛世帝王,他個人的這種風雅情趣就引發了一次歷史空前的書畫大聚集。幾乎所有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在他在位的60年間,進入了紫禁城。今天我們能夠在故宮博物院裏看到的那些最珍貴的書畫文物,大多源自弘歷的畢生收藏。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乾隆朝之前,紫禁城裏的書畫收藏史。最初進入這座皇城的書畫來自元代宮廷舊藏。作為勝利者,明王朝接管了屬於前代王朝的一切遺物。這些曾經被元代宮廷保管的珍貴書畫,被新主人鈐上了新的印章。這樣輕輕一印,歷史就又翻過了一頁。

  然而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這些前代書畫並沒有更多的興趣。宋代大畫家李公麟的如花妙筆,在他眼裏不過是一大批軍用物資的圖像,“思得多馬,牧于野郊,有益於後世子孫,使有防邊禦患”,這位馬上皇帝欣賞的似乎只是廣備軍馬的戰略意識。

  整個明王朝的宮廷基本上沒有什麼積極的書畫收藏活動,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是查抄犯罪大臣家産的收穫。

  萬曆十年,富藏書畫的權相張居正去世,他生前為自己謀取私利的事逐漸被政敵揭發。萬曆皇帝是歷史上少有的性格古怪的人,他最大的特徵是小氣和貪財。雖然我們無法解釋,一個富有四海的人為什麼會對金銀財寶那麼感興趣,但確實當有人提到張居正富可敵國的財産時,一直保持沉默的萬曆終於動心而且憤怒,抄家行動迅速開始。

  就這樣,臣子家藏的書畫變成了宮廷內府收藏,但這似乎更像一場財富的轉移,整個過程與藝術本身無關。

  不但入藏有限,明王朝的宮廷書畫還不斷地流失,而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開軍餉。

   [胡忠良訪談]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

  崇禎時期已經到明末了,因為當時是兩線作戰,那麼就是一個要是在國內來圍剿這些起義軍,那麼在關外就要對滿清來作戰,所以呢,就是這個軍餉,就造成了國家國庫已經非常空虛,直到起義軍圍城的時候,崇禎他也是在《明季北略》這本書裏記載,他搜刮宮中,只搜刮了三十萬兩來助餉。

  當崇禎皇帝在煤山腳下上吊的時候,他身後的紫禁城早已經是空空如也了。

  而後,新朝來臨。

  從關外來的鐵騎,很快證明了自己對正統中國文化的興趣。等到這個王朝 “盛世”開始的時候,它已經擁有一個開明,且有深厚漢文化修養的君主。

  康熙皇帝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漢族文臣,他們得到皇帝格外的優待。這裡面有一個叫高士奇的人特別值得一提。

   [來新夏訪談] 天津南開大學教授

  他在康熙周圍,有時候康熙,有些這個地理知識,這個風俗人情,就要諮詢他,他都能很快的回答,康熙有些詩做了以後,他都可以來奉和,所以很得康熙的歡心。

  高士奇不但逢迎乖巧,而且格外地精明,在向皇帝進獻書畫這件事情上,他異乎尋常地膽大,他竟然敢欺騙皇帝。

  他進獻給皇帝的書畫都記載在他的一本書——《江村銷夏錄》中。

  在這本書裏,高士奇對每件書畫的外觀特徵詳細記載,但對書畫的真偽優劣卻都沒有説明。

  事實上,除了公開出版的《江村銷夏錄》之外,高士奇編纂的書畫目錄還有另外一部,後世稱之為《江村書畫目》。

   [楊丹霞訪談]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

  另外一本,是他自己這個私家這個珍秘的一個底賬,它重要的有兩個內容:一個內容是説,他對於這件藏品,他自己的意見鑒定意見,他是註明白的。那麼第二點就是,這個東西是可以進獻給皇帝的,還是説可以隨便饋贈給親戚朋友的,這也在這個東西邊上都注出來的。

  翻開高士奇自己的註解,他的用心一目了然:做工精細的假畫是可以拿來進獻皇帝的;真正有價值的名作真跡,則要永遠秘密地珍藏在自己手中。

  不過高士奇死後,他的全部藏品還是進入了皇宮內府,縱然他對書畫著迷且精明過人,可他的心機還是鬥不過時間和皇權。

  高士奇去世32年後,康熙皇帝的孫兒弘歷登基,年號乾隆。這位乾隆皇帝在熱衷書畫方面可算與當年的高士奇不相上下,不過當年他在這裡賞玩他最珍愛的三件書帖的時候,卻並不知道,他手中署名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作品,其實是唐宋時期的倣本,只有王珣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候的真跡。但儘管如此,這些收藏也足以值得誇耀了。

  像三希堂三帖這樣,有著千年曆史的書畫作品,在進入紫禁城之前都經歷過無數驚險。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中國書畫收藏史上那些令人心痛的劫難:

  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被西魏軍隊圍困在江陵城,在投降前夜,蕭繹將他收藏的14萬卷,囊括天下精華的書畫典籍,一夜之間焚燬。

  1300多年前,隋煬帝沿運河下揚州,東都洛陽收藏的書法名畫隨船前往,途中船隻傾覆,隨行書畫大半落水。

  距今800多年前,金兵攻陷汴梁,宋徽宗的空前收藏從此散落流失……

  了解了這千年傳承的驚心動魄,當我們再回到當年弘歷賞玩三希書帖的這間小屋,就不難體會,無論是在乾隆年間還是現在,能夠看到屬於那個時代的真跡,是多麼的彌足珍貴。

  千年以來,書畫的聚散流遷總與帝王命運、王朝更替相關。今天我們還能夠在故宮博物院的展廳裏看到這樣的作品,則與300年前那場改朝換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明末戰事四起,大量宋元以前的書畫珍品流散民間。到清康熙年間,隨著社會逐步安定,民間書畫精品漸漸匯集到少數大收藏家手中。等到乾隆皇帝開始從民間收畫的時候,擺在他面前的,簡直就像是幾個現成的書畫精品庫。

  這些書畫入宮前,它們在民間的主人,用加蓋鑒藏章的方式,將自己的印記永遠地留在了畫卷上。就是這些印章,記載下了每一幅書畫的命運變遷。


  這幅畫叫《雪景寒林圖》,是北宋大畫家范寬的作品。它曾經為故宮舊藏,現在則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幅畫自問世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到清朝康熙年間,被天津一個名叫安岐的大鹽商收藏。

  康熙後期,安岐在天津販鹽發家,之後他就開始大量收集古書畫,並將自己的收藏著錄成書,就是這本《墨緣匯觀》。從書中的記載來看,當年安岐所藏的書畫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多為年代久遠的名家珍品。

  然而到乾隆初年,由於天津鹽場外遷,新興鹽商取代了老鹽商,安家也隨之敗落。

  安岐手中這一大批書畫精品,陸續被宮廷收購。


  在乾隆皇帝得到的這些安岐藏品中,有一幅山水畫格外特殊,甚至還因為它引出過一段書畫收藏史上的笑談,這就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圖》。

   [曾君訪談]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研究員

  黃公望晚年,它是最後一部作品,他最有名就是説,一個是元代的繪畫,對明清的繪畫有特別大的影響,在元代繪畫裏面,黃公望是首屈一指的,在黃公望的作品裏面這個《富春山居圖》又是最好的,所以就像鄒之麟他有一個題跋裏面講,他説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好比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裏面的《蘭亭序》。

  這樣一幅中國文人繪畫的顛峰之作,在後來的300年間被世人競相收藏。明末,一個叫吳問卿的人得到了它。吳問卿對這幅畫算是真正的愛不釋手。《富春山居圖》後面有題跋記載,此人不但吃飯睡覺都要帶著它,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什麼家財都可以不要,就只有這卷《富春山居圖》一直帶在身邊隨自己一同逃難。正因為吳問卿太愛這幅畫,他臨死的時候,便決定將它燒掉為自己殉葬!

  當時《富春山居圖》已經被吳問卿扔進火中,眼看一代宗師的名作就要化為灰燼,這時,是吳問卿的侄子偷偷用其他畫卷將它從火盆中換了出來。但即使如此,搶救出來的《富春山居圖》也已經被燒成了兩段。

  《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後,被吳家分別加以裝裱。啟首一段裝裱成為後來的《剩山圖》,如今存放在浙江博物館。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弘歷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安岐過世後,《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在乾隆十一年的冬天來到了弘歷面前。但此前弘歷已經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

  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弘歷矇騙了。

  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弘歷的書畫鑒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倣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他一邊堅定地宣佈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

  不管弘歷的鑒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裏,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公元1799年,弘歷去世。此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在書畫收藏方面就沒有太多作為。這不僅是因為嘉慶不如乾隆那樣風雅,更是因為,弘歷確實已經在有生之年幾乎囊括了天下收藏的最精華部分。

  為了表示對父親心愛之物的珍重和緬懷,嘉慶皇帝決定,將乾隆平時珍玩的書畫器物,全部封存。這裡就是嘉慶封存乾隆主要書畫珍藏的延春閣,因為原建築毀於1924年的一場大火,今天我們只能通過當時畫師的筆墨領略它的風采。儘管弘歷的收藏雅興沒有遺傳,但嘉慶時,這棟延春閣,還是有一批書畫入藏,其中就包括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問世之後,它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而後,戰爭和朝代更替使《清明上河圖》真跡的流傳始終充滿神秘感,直到明代權相嚴嵩倒臺的時候,它才隨著嚴嵩被查抄的家財一起進入宮廷。但沒多久這幅畫就又從宮中神秘地消失,而這裡面的關鍵人物,就是《清明上河圖》最後一段明代題跋的作者——大太監馮保。

   [楊新訪談]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

  馮保這個題跋,我琢磨著有文章可做,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這個東西是在宮裏頭,他又認為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東西,那麼今天,他怎麼得到這個東西他沒有講,這個我們就反過來推測,一個是皇帝直接賞賜給他,你不是喜歡嗎我就送給你了,他就會大書特書,皇帝怎麼怎麼把這個東西送給我了,我怎麼怎麼的高興,他不講他只講好不講怎麼來的,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馮保以不可告人的途徑得到《清明上河圖》的同時,在京城坊間開始迅速地流傳起這樣一種説法:據説宮裏一個小太監偷偷把《清明上河圖》盜出庫房,逃跑時怕被人撞見,慌亂中便將畫卷藏在某處宮殿的排水孔洞裏,準備日後再夾帶出宮。不料天不從人願,當日就下起瓢潑大雨,而且一連下了三天。排水洞裏的《清明上河圖》被水浸泡,取出來時已經糟爛不可收拾。

   [楊新訪談]

  你説這個故事根馮保題款有沒有聯絡,我覺得有一點聯絡,因為事實上《清明上河圖》沒有被毀,也沒有水泡的痕跡,就是説這個故事也是虛構的。

  通過種種線索,今天的書畫專家推測,當初《清明上河圖》被毀的傳説,很可能就是馮保,為掩蓋自己盜畫罪行而故意放出的風聲。

  自從離開紫禁城,《清明上河圖》便又銷聲匿跡,直到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的那年,它才又重新回到這座皇城。

  因為乾隆的去世,權臣和珅被迅速扳倒。早在兩年前去世的湖廣總督畢沅,因為被查出有交結和珅的行為,身後被抄家。《清明上河圖》又一次出現在查抄物品中。

  這次,它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閣,畢生熱衷於書畫的乾隆皇帝,終究沒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它的真容。

  盛名之下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令人們幾百年來追逐不斷。


   [楊新訪談]

  首先,他是一個很寫實的作品,但是他的寫實不是説完全的照本宣科,他是有組織的,作為這麼一個大的場面,從郊區一直畫到城市的中心,這一路他所包含的內容,囊括的事物相當的豐富,如何去把組織起來概括起來,而能夠有典型性代表性。這個處理構思就相當驚人,你比如説我們在橋上能看到那種熱烈的場面,那肯定是人山人海擠得一榻糊塗,底下的大船鑽過橋洞要放倒桅桿,那個緊張,有人要想插手幫忙又插不上,那種情景你想裏面的細節情節很多,但是我們看畫家來處理,這些組織的有條不亂,另外就是他的表現,你像城門口那個乞丐,連他周圍人的態度,我們都能體現,你看有一個人騎著毛驢回過頭來看,就是不想掏錢,這個心態都能表現的出來,這個很簡單的幾筆就勾下來了,所以清明上河圖引人入勝就勝在這個地方。

  如此精妙的清明上河圖進入紫禁城後,于嘉慶十年被編入《石渠寶笈三編》。此後,清宮的入藏就沒有什麼精彩可言了。而乾隆朝耀眼的書畫收藏則以登記造冊的方式被記錄了下來。

  早在乾隆8年,弘歷就決定,要將內府收藏的書畫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首先將有關佛教和道教的作品,編撰成目錄《秘殿珠林》;第二年,包含全部書畫藏品的《石渠寶笈》開始編撰。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它將為存在了兩千年的中國宮廷書法繪畫收藏畫上一個句號。完成後的《石渠寶笈》,包括續編、三編共成書225冊。這是明清兩代,600年宮廷收藏的總結。也是歷代帝王收藏的最後規模。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大約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這就是中國古典書畫作品當時的最大規模。

  在故宮數以萬計的藏畫中,除了帝王收藏的這些歷代名家作品之外,還有一些當朝宮廷畫師創作的繪畫作品。

  畫中這個坦胸露腿,光著腳戲水的人叫胤禛,他就是那位清代十二帝中最勤勉的雍正皇帝。或許正因為忙得沒有時間娛樂,這位雍正皇帝才特別喜歡,讓宮廷畫師創作這種,類似于我們今天“模倣秀”的行樂圖。在這些行樂圖裏,胤禛一會兒是山間行走的老翁,一會兒又與獼猴嬉戲,這一刻他還在端坐撫琴,下一刻又變成獨釣寒江的蓑笠翁。

  除了行樂圖之外,宮廷繪畫更重要的任務,是記錄皇帝的功德成就。清王朝的帝國政績就這樣以書畫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直到1911年,民國政府建立,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就此結束,以宮廷繪畫記錄歷史的方式,也早在此前,被來自西方的照相技術取代。

  照片裏的這個少年叫溥儀,他是已經退位的滿清廢帝,不過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他還住在紫禁城裏。正是這個少年在之後的歲月裏策劃了一場大規模的盜竊活動,盜竊的目標,主要是當時存放在故宮裏的那些珍貴書畫。

  這方書畫鑒藏印屬於溥儀。印文的風格式樣,與乾隆皇帝當年所用的如出一轍。這是他退位之後,在師傅們的張羅下,模倣乾隆皇帝的風雅所刻的整套印章中的一枚,而後,這個少年就持著這些印在故宮舊藏書畫上大蓋特蓋起來。經他“禦覽”過的書畫,有一千多件被他和胞弟溥傑偷偷盜運出宮,而這一切都是在“賞賜”的名義下進行的。故宮幾百年積累的書畫精華,幾乎被這對十幾歲的小哥倆螞蟻搬家似的盜取一空。直到1924年溥儀被驅趕出宮,盜寶活動才被迫終止。最後的盜寶行動就發生在皇室出宮當天,不過這次行竊的不是溥儀。

   [金運昌訪談]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

  這裡面有一個很有心計的老太太,他就是同治皇帝的瑜妃姓赫舍芮氏,官稱是敬懿皇貴妃,這位老太太,不知道是什麼時間什麼機會,她把這個三希堂裏面《中秋帖》和《伯遠帖》,偷偷的轉移到她自己居住的壽康宮,而且在24年出宮的時候,卷在行李裏帶回娘家去了。

  之後,二帖輾轉被當時北平最大的收藏家郭葆昌買到。十餘年後,新一代收藏家崛起。張伯駒是新一代中有名的愛國收藏家,他與夫人潘素為保護國寶不流失海外傾盡家財,許多國寶都是他們夫婦後來向國家捐獻的。1935年,就是他們向郭葆昌提出求購二帖。

   [樓宇棟訪談] 張伯駒女婿

  人家開口呢?一個帖就要3千萬連幣,合到黃金多少呢?一千兩比哪個遊春圖還黑,遊春圖要八百兩,他要一千兩一個帖,那當然不可能了,你根本沒這個財力,你想一個帖一千兩黃金,兩個帖不就兩千兩黃金嗎?兩千兩黃金,當時我老岳父,不可能有這個財力的,那麼只好作罷。

  解放前,二帖被郭葆昌的兒子帶到香港,1951年底,在周總理直接批示下,二帖被以45萬8千港幣購回。

  百年滄桑,三希中的二希歷經坎坷但終究回到故宮。在特定的展出日子裏,前來參觀的遊人可以親眼見到,這兩件曾經被乾隆皇帝珍愛的書帖。而當年溥儀出宮時仍留在宮中的快雪時晴帖,則在抗戰前文物南遷的時候,與其他珍貴文物一起被轉移到南京。1949年它又被運往台灣,現在存放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希堂三帖是幸運的,像它們這樣能夠保存到今天的故宮書畫,包括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部分,只是歷史上曾經被保藏傳承過的,書畫文物中極小一部分。那些因天災人禍而損毀或流失的古書畫,有些我們已經永遠沒有機會見到,還有一些卻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浮,若隱若現……

  這是中國博物館進入拍賣行購買文物的開始。這幅畫自從1945年被溥儀在長春遺失,便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次拍賣是它半個世紀以來首次現身,整個中國文物收藏界都為之震動。而故宮博物院的收購手筆則令人刮目相看。

  這片富藏書畫的古老宮殿,如今以21世紀的節奏運轉著。

  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這幅《遊春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繪畫真跡。我們很難想像,從它問世到今天的1400年間,這幅輕薄脆弱的絹本畫經歷過多少次戰火、水患和人禍,但它奇跡般地保全了下來。今天,它結束了千百年來離亂聚散的歷史命運,和所有倖存的古書畫一起,證明著一個古老民族文明的傳承。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