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六集 故宮藏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9:06 來源:CCTV.com

  這裡是故宮博物院東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經是紫禁城裏皇子居住讀書的地方。故宮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這裡辦公。

  這位叫耿寶昌的老人,已經84歲了。他已經在故宮工作了將近50年。在這50年裏,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鑒定瓷器、撫摸這些瓷器。

  瓷器,是我們這個善於創造,並深賦美感的民族曾經所獨有的。

  它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

  中國人把那個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與火的靈動下,在中國人心靈與精神的昇華中,成就出這種美麗的器皿。

  它曾經是武則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

  是宋徽宗宮廷院落中雅致的擺設;

  是元世祖進行東西方貿易的貴重商品;

  是永樂皇帝賜予外國使臣的珍貴禮物;

  是雍正皇帝親自參與創作和設計的藝術品;

  也是中國每一個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更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中無處不見的珍寶。

  它跨越千年的時空,成為今天紫禁城裏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

  如今在這座博物館裏所收藏的150萬件文物中,約35萬件是瓷器。據耿寶昌先生自己介紹説,這些瓷器他都曾親自鑒定過。而在這其中,和他最有緣分的,是一對高不過兩寸的小瓷杯。它是明成化鬥彩三秋杯,是故宮博物院裏最珍貴的藏品之一。

  70年前,當耿寶昌先生在琉璃廠的古玩店作學徒時,就曾和它有過一面之交。

  這對瓷杯最初的主人,是統治大明帝國的成化皇帝。

  據傳説,明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他們的皇帝了。此時的皇帝朱見深,經常和自己最寵愛的萬貴妃,在後宮裏尋歡作樂。

  為了討這個比自己大17歲的女人的歡心,成化皇帝命令景德鎮的工匠,特製出一種小巧玲瓏的酒杯給她把玩。這種繪有子母雞圖案的,叫成化鬥彩雞缸杯,目前世界上僅存十幾隻。

  而繪有蝴蝶、蘭花和小草圖案的成化鬥彩三秋杯則更為珍貴。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僅有一對兒,現在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這些小小的杯子一齣世不久,就被當時的文人,稱讚為天下酒器中的極品,其鮮嫩而淡雅的風格曠絕古今。

  時間已經過去了500多年,成化皇帝和萬貴妃曾經把玩過的這些瓷器,有的至今仍然收藏在這座宮殿裏,有的已經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現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35萬件瓷器中,絕大多數都是這座宮殿曾經所獨有的,這些瓷器與生活在這座宮殿裏不同時代的主人,發生過很多的故事。斗轉星移之間,它們大都成為了今天我們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經典藝術品。

  它是溫潤的玉,它是晶瑩的冰,它是山水之間的青翠。這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對這種瓷器的讚美。它就是秘色瓷。這是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為皇宮專用的瓷器。在將近數百年的時間裏,關於這種瓷器,有很多神秘的傳説。關於它是否存在,關於它的來歷和名稱,曾經眾説紛紜無有定論。直到1987年,13件秘色瓷,在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這種爭論才結束。目前僅存於世的秘色瓷數量尚無考證,故宮博物院在新中國成立後,收購有3 件藏品。這種神秘的瓷器,即便是明清兩代的皇帝,也難以見到它的真容。乾隆皇帝曾經做詩感嘆: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辰星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東西,往往會被皇家壟斷。明洪武二年,禦窯廠正式在景德鎮設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它由朝廷督辦,集中全國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專門生産皇家使用的瓷器。這些瓷器禁止民間使用和買賣,燒制手段和配方對外嚴格保密。貧窮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是在設置官窯的這一年,出於節約的目的,規定將祭拜天地的禮器,改為瓷器。過去這些禮器,都是用金銀器和玉器製作的。後來 明成祖朱棣,&&將吃飯使用的玉碗換成瓷碗,還將隨葬時的明器,對海外臣國的賞賜換成了瓷器。

  這是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壓手杯。在它的內底,寫有“永樂年制”的字樣。這是中國官窯瓷器上,第一次出現皇帝的年款。從此以後,新皇帝登基,都會在他新燒的瓷器上,寫上自己的年號。這也成為中國官窯瓷器,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皇帝的提倡和帶動下,明朝瓷器的燒造水平又得以提高,並開始大規模生産。那個時候,景德鎮“工匠四方來 器成天下走”,成為中國制瓷業的中心。一位到過景德鎮的法國傳教士,形容其制瓷的壯觀場面“白天濃煙遮蔽了雲彩,晚上窯火映紅了夜空”。那些燒制好的瓷器,將被帶到世界上各個文明地帶。那些從揚州、廣州、泉州出發的,中國的、波斯的、葡萄牙的和以後英國的船隊,滿載著瓷器,駛向印度、阿拉伯半島、歐洲、甚至非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裡燒造的最精美、品質最高貴的瓷器,卻只會運往一個地方,這就是北京紫禁城。

  這些瓷器,就是當年從景德鎮運到皇宮的,明代官窯瓷器。現在故宮博物院不僅收藏著專為皇家燒制的御用瓷。也收藏著,元明時期向海外輸出的貿易用瓷。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花瓷。這種白底藍彩的瓷器淡雅青翠,被後世稱為人間瑰寶。

  公元2005年7月,在英國佳士德拍賣會上,一件元代青花瓷,拍到了2•3億元人民幣,這創造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

  這是現在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元青花大盤。這是元青花釉裏紅鏤雕蓋罐。這種青花釉裏紅,比單色青花還要名貴和稀少。中國青花瓷起源於唐,興盛于明。它的製造,到了明代,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達到了一個最高峰。這裡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永樂宣德青花。永宣青花,採用鄭和從西洋帶回來的外來青料,俗稱蘇麻離青。用這種顏料能燒出濃艷的色彩,它在瓷器表面,燒成獨特的斑點。形成了類似中國水墨畫般的暈散效果。

  就是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與茶葉、絲綢一起,作為最受歡迎的中國商品,運往亞歐非三大洲。從元到明,大規模的海外運輸中,到底有多少艘運送中國瓷器的船隻,被大西洋還有印度洋的波濤吞滅,已經無人所知。幽深的海底,沉睡著多少秘密,每次打撈,都有激動人心的發現,讓人意外的驚喜。

  陶瓷質地脆弱,非常容易損壞。在高溫燒制的過程中,發生的複雜變化,往往是難以預料和控制的。所以中國古人説,一件好的陶瓷燒成,要具備天時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質地、圖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們終其一生而求之不得的。

  但精品依然流傳到了今天。這就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官窯最有代表性的瓷器。

  耗費很多人力物力燒造的官窯之作,據説稍有瑕疵便會被當場砸碎,就地掩埋。這是今天景德鎮明代禦窯廠的遺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埋藏在那個年代土壤裏的,官窯青花碎片。而在紫禁城裏埋藏碎瓷片,也曾經是太監們的一項日常工作。據記載明清時期,皇宮內所使用的瓷器,即使破損了,也不能隨便處置。必須找專門的地方掩埋。不能有一片碎瓷流出宮外。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在院內多處施工時。挖出過大量各個年代的,陶瓷器碎片,完全證實了這一記載。

  這是位於故宮博物院北路的北五所。從故宮院內挖出的碎瓷片,已經成為陶瓷專家,研究古代陶瓷的最好標本。而清洗瓷片,也就成為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組,經常進行的主要工作之一。

  它為什麼也不寫字這個問題呀,康熙沒款的東西,還是官窯還是民窯,歷史上就沒有把它弄清楚。在過去約定成俗的一句話叫客貨,客貨是什麼,就是外銷的東西了,等於外銷瓷了,那不是官窯。有的説康熙時候,康熙皇帝本身啊,不願意讓寫皇帝的年款。説這瓷器容易打碎,打碎以後當垃圾一樣就扔了,把皇帝就扔了,所以康熙不好尊號。

  皇家之物就會被打上皇帝的印記,皇帝的審美情趣,性情愛好以及他的政治抱負,都會深深得影響不同時代瓷器的製作。

  大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八歲的康熙皇帝剛剛登基。專管宮中事務的司禮大太監吳良輔,便被孝莊皇太后下令捕殺。由明朝設立的太監專權的十三衙門被撤銷,另立內務府。內務府由皇上直接任命親信管理,負責宮中的一切事物。內務府下設的造辦處,掌管宮廷內一切器物的製造,下設如意館、金玉作等幾十個部門。瓷器的生産,則由內務府總管直接負責。

  從康熙開始,清朝皇帝對瓷器燒造所投入的心血,遠遠地超出前朝君王。但康熙對中國瓷器最大的貢獻是,他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琺瑯彩瓷。那個時候,法國傳教士進貢來一些銅胎畫琺瑯,讓康熙皇帝幾乎是一見鍾情。他決定在宮中嘗試製造,並將這種琺瑯工藝,移植到他所喜愛的瓷器上。為了全力燒造琺瑯彩瓷器,康熙皇帝在造辦處下,專門設立了琺瑯作。

  瓷胎畫琺瑯的燒制方法,和其他瓷器都是不同的。它是唯一在皇宮中搭窯燒制的御用瓷器。當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鎮燒好後,再將素胎運至紫禁城內,由宮中畫師畫上圖畫,上好彩料,然後在宮中燒制。為了方便康熙隨時親臨作坊巡視督察,燒制琺瑯彩的小窯,搭設在了養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親自過問並且就在皇宮內燒制完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是絕無先例的。

  銅胎畫琺瑯來自西洋,康熙廣為召集會畫畫的外國傳教士。甚至每見到一個傳教士,就會問他是否可以作畫。如果回答是,那麼這名傳教士,就會被半強制地請進宮內,與工匠們一起燒造琺瑯彩。康熙五十六年的三月,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馬國賢,在寫給歐洲同行的信中這樣寫道:皇上開始非常喜歡歐洲琺瑯畫,命歐洲畫家來畫琺瑯,我們必須將一整天和卑賤的工匠們同作息,於是言稱不曾學過畫琺瑯,而且也故意不學此技術。我們將畫畫的其劣無比,於是皇帝下旨作罷。在康熙皇帝的直接督管下,琺瑯彩瓷器,終於在康熙去世前燒製成功。這一時期康熙琺瑯彩,還是和銅胎畫琺瑯風格一致,圖案多以花卉為主,琺瑯顏料也全部依靠外國進口。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繼位。他繼承了父親的江山,也繼承了康熙皇帝對琺瑯彩的酷愛。但是在雍正六年以前,琺朗彩瓷器進展還是比較緩慢。主要是在康熙到雍正六年以前這段時間,琺朗彩瓷器用的琺瑯料,還需從西洋進口,顏色也只有八九種。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當時就讓他最信賴的十三弟允祥,來負責內務府造辦處的工作,也具體參與琺瑯彩瓷器的燒造。到雍正六年,國産琺瑯料終於煉成,而且它燒煉出來的花色品種比進口料還要多,足以保證琺瑯彩瓷的創新需要。

  雍正對琺瑯彩瓷器的癡迷,比他的父親康熙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處理繁忙的政務之餘,還經常親自設計瓷器的樣式。對使用的原料、繪畫圖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過問。

  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這一天,雍正皇帝處理了多件國家大事。上午他先到中和殿保和殿,檢視第二天到先農壇祭祀的準備工作。回到養心殿後,他批閱了三份奏折,又發了兩道諭旨。就是在這樣繁忙的情況下,他還對琺瑯器的器形、花樣、材料,做出了細緻的批示。

  這是雍正時期琺瑯彩瓷器,現在的研究者評價這些瓷器,淡雅、清新、有著雋永的審美。

  他跟康熙時候的風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擺脫了銅胎琺瑯彩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琺瑯彩瓷,直接讓當時著名的宮廷畫家用琺瑯料在白瓷胎上彩繪。在這些瓷器上,出現了中國傳統文人所崇尚的梅蘭竹菊和意境悠遠的山水畫。

  在中國八千年延綿不斷的陶瓷發展史上,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頂峰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

  雍正在信奉藏傳佛教的同時,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響。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樸自然。所以,以沉靜雅素為風格的宋瓷,深受雍正皇帝的喜愛。雍正對宮廷瓷器的另一個貢獻,是他對宋五大名瓷的倣燒,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雍正八年八月初七這一天,他來到文華殿經筵講學。而就在這一天,他還下令要求禦窯廠倣燒宋代鈞窯瓷器。

  這就是雍正仿製的鈞窯鼓釘洗。這是真正的宋鈞窯鼓釘洗。

  鈞窯瓷器,以紅藍相間的鈞紅釉聞名於世。民間一直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産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等等説法。

  據傳説宋徽宗曾做過一個夢,夢到了雨過天晴後天空的顏色,他非常喜歡。汝窯工匠按照他的要求,燒成了這種淡青色的瓷器。宋代五大名瓷中,傳世最少的是汝瓷,全世界不足百件。北京故宮藏有20件,現在一部分在台北故宮,一部分散落在世界各地 。

  明代《宣德鼎彝譜》中記載:內府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從這個記載中,後世得知,宋代有五大名瓷流傳於世。紫禁城所藏的宋五大名瓷,曾為宋朝皇家御用珍瓷。

  哥窯釉面佈滿開片,開片由深黑色大開片與褐黃色小開片交織而成,俗稱金絲鐵線。

  官窯瓷器,以粉青釉色為最大特點,造型典雅古樸。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燒白瓷的瓷窯。定窯瓷器講究刻花印花裝飾,它的印花水平居宋代各窯之首。

  這些瓷器,目前是故宮最珍貴的藏品之一。它們是中國瓷器製造史上的第一個歷史高峰。

  中國瓷器的工藝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達到了又一個高峰。當雍正的兒子乾隆即位後正經歷著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太平盛世。而這個時候,作為陶瓷中心的景德鎮人口竟達百萬。而為皇家制瓷的禦窯廠作坊多達23個。

  乾隆三年,他命宮廷畫家為他繪製《陶冶圖冊》。這本圖冊詳細得紀錄了禦窯廠的生産狀況,展示了乾隆官窯開發的新技術。對官窯瓷器生産的二十個工序,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將整個官窯燒制流程規範化了。乾隆以帝王之尊,親自策劃陶瓷的生産。包含著乾隆想表達親民勤政,以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

  祀神酬願,是《陶冶圖冊》中記載的,陶瓷生産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關於這個工序,曾有這樣一個傳説。明萬曆年間,根據朝廷命令,燒制大龍缸,每每失敗。期限將至,工匠將受到懲罰。一個叫童賓的工匠心憂如焚,為救這些人,自已跳進窯火中,大龍缸終於燒成。

  後人為了紀念他,供奉其為窯神。每次燒窯前,都要燒香祀拜,以求保祐燒窯成功。

  《陶冶圖冊》上的這些文字,是一個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寫的。唐英十三歲起在養心殿做雜役,他善畫能詩,還擅長編寫劇本。雍正六年,唐英因辦事幹練受到賞識,而被派駐景德鎮禦窯廠監督窯務,做督陶官年希堯的助手。他用三年的時間,謝絕一切社會活動,和工匠們同吃同睡,苦心鑽研。在雍正九年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外行變成技藝精湛的陶瓷業專家。

  在乾隆二年,唐英成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導陶務前後二十多年,在這期間景德鎮所制的陶瓷,被後人公認是瓷中珍品。無論在品種的倣古創新方面,還是在器物的製作技藝方面,都達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為歷史上最不同凡響的督陶官。

  這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時期唐英督制的瓷器。

  乾隆時期,陶瓷生産的管理更為嚴格。尤其是對督陶官的要求甚嚴,頗似今天的問責制。

  那個時候,即使像唐英這樣的人,也會動輒受罰。

  乾隆十三年,年已66歲的唐英,接到了乾隆皇帝的聖旨:此次唐英進呈瓷器,仍係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

  結果這次燒造的四百六十七件瓷器,所有的費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這是唐英進呈的創新之作:粉青釉交泰瓶。“交泰”是取《易經》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時運亨通之意。它上下兩部分互相勾套,既可活動,又不能拆開。

  這件粉青釉交泰瓶,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件也是唐英燒制的,粉彩八卦如意轉心交泰瓶,現在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這個轉心瓶由三部分組成,除瓶體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轉動。特別是頸部的轉動部分,與瓶體構成了一部天干地支的萬年曆,既美觀又實用。

  乾隆本人表現于瓷器的關心,其實與他關注別的文化事業一樣,強烈希望創造非凡與超前的理念。乾隆皇帝無微不至的參與和督陶官的努力,使得乾隆官窯出現許多創新之作。

  這是景德鎮禦窯廠為乾隆皇帝燒制的一件,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絕後的作品。這個高將近87公分的大瓷瓶,被稱為瓷母。它總共匯集了15種釉彩,16道紋飾,彩繪12幅吉祥圖案。

  此前歷朝歷代都未能燒製成的,這樣碩大且工藝複雜的精美器物,扣合著乾隆皇帝,對自己“十全老人”的評價。

  當乾隆擁有這件登峰造極之作時,他自己統治的這個帝國,正創造著中國歷史上,文化和藝術的一處高峰。他擁有的疆土如此廣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如此多姿多彩。但是隨後的五十年內,這個王朝將面臨從未有過的困境和災難。他的兒孫們,不再享有天朝大國的安寧和富強。一個王朝的敗亡很快到來,在此後的歲月中,中國的宮廷禦制瓷器每況愈下。直到宣統三年,清朝滅亡,官窯生産成為歷史。而紫禁城所擁有的,跨越千年曆史的瓷器珍寶,也在這個歷史的動蕩中,開始散落。

  從清末開始,一大批藏于深宮的瓷器珍品,先後流失。歷經戰亂、坎坷,輾轉國內、海外,留下許多人與物之間,情感與緣分的故事。

  當成化鬥彩三秋杯,從宮廷流入民間後,耿寶昌與它的第一次接觸,就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那個亂世之秋。二十年之後,耿寶昌與稀世珍寶三秋杯,再次相逢。也就是在那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瓷器收藏,又開始了新的一頁。從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有兩萬多件瓷器,陸續收藏進故宮博物院。

  2005年9月26日,從18世紀沉沒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上打撈上來的,181件中國外銷瓷,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城樓展廳展出。展覽過後,它們中將有18件永久留在故宮,成為故宮博物院35萬件藏瓷中新的成員。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