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亭臺樓閣方寸間 樣式雷燙樣遺珍探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8日 16:15 來源:

  

撰文\周蘇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

  

v 方寸之間的宮廷倣真

  所謂“燙樣”,是指按照實物比例縮小、用草紙板、秫秸、油蠟和木料等材料加工製作的模型,因製作工藝中有一道熨燙工序,故稱燙樣。

  劉敦楨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稱: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的方式,在漢朝初期已有圖樣。到公元七世紀初,隋朝使用1%比例尺的圖樣和模型,且往往將中央政府所定式樣,頒送各地區按圖建造。一直到清朝還保持著這一優良傳統,以圖樣和模型相結合,在三度空間內研究建築設計。

  在此過程中,製作燙樣模型是非常關鍵的步驟,需要恭呈皇帝禦覽,欽準後才能據此繪製施工設計畫樣,編制《工程做法》(即設計説明),以及核算工料錢糧。

  作為清代皇家建築設計御用班底的樣式雷家族,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宮廷各項建築工程燙樣的製作者。在他們的妙手之中,平面的設計圖樣通過紙、秸桿和木頭等材料的組合變成了立體的微縮景觀。在今天看來,這些當年工程專用的倣真模型已經連同其攜帶的科技、工藝及歷史文化信息,成為研究樣式雷、透析中國古代建築所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樣式雷燙樣與圖檔從家族手中流入民間始於民國年間。由於設計行業不景氣,雷家家業逐漸衰敗,因生活拮據,將家藏燙樣、樣圖陸續變賣。當時的國立北平圖書館、中法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1949年以後,中法大學圖書館和國立北平圖書館將清代燙樣移交給故宮博物院收藏,這些留存至今的80余件燙樣,可謂是鳳毛麟角,極為珍貴。


圓明園勤政殿燙樣

  遺留至今的樣式雷燙樣,從內容上看,主要有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壇、清東陵等處,其中以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時所做的燙樣為數最多,且都是皇家建築,有我們熟悉的圓明園中的“勤政殿”、“萬方安和”、“廓然大公”、“天地一家春”、“同樂園”大戲樓,北海的畫舫齋、快雪堂,還有南海的瀛臺等。

  

v 剪刀與烙鐵造就的建築瑰寶

  燙樣的製作材料有草板紙、油蠟、水膠、木料、秫秸及瀝粉等。木料和秫秸用於搭作大木構架,瀝粉用作屋面瓦隴等,其餘多用板紙和油蠟、水膠粘制,表面均按建築實物、質地、色彩細緻繪飾。

  製作的工具主要有簇刀、剪子、毛筆、蠟版及小型烙鐵。

  燙樣都按比例製作,尺寸基本上是兩種。一種是按分樣,一種是寸樣。如五分樣、寸樣、二寸樣、四寸樣至五寸樣等,即與建築尺寸比例分別屬1/200、1/100、1/50、1/25至1/20等。比例根據需要選擇,如陵寢整體效果取全分燙樣,一般屬五分樣,而地宮則需要展示細部,燙樣則多屬二寸樣。


圓明園廓然大公燙樣局部,揭開的屋頂下,內部格局清晰可見

  從形式上看,樣式雷燙樣包括三種類型:一種是全分樣,即組群建築燙樣,以多座單體建築或山石水系組成院落或景區,表現的是建築的總體佈局和周圍環境的整體規劃。由於它注重的是大效果,因此在組群建築中注重整體空間及單體建築的外部形象,而簡化了對內部狀況的描繪。另一種是個樣,即單座建築燙樣,它展示的是重要單體建築自外到內的形制彩畫、建築尺寸及其主要構造層次,可逐層開揭觀覽,內部情況和設計意圖一目了然。還有一種是細樣,主要表現局部性的陳設裝修,細節的描繪更是細膩逼真。

  不論是全分樣、個樣還是細樣,每組燙樣上都貼有黃色標簽,上面註明了建築的名稱、各部位的尺寸以及工程做法説明,記述詳細清楚。“夾隴捉節,刷漿見新”、“檐頭糟朽,挑換椽望”,從標簽的內容上我們可以知道,不僅新建建築需要製作燙樣,修繕工程也要做出燙樣,説明建築殘壞程度、所修部位和做法,也要得到皇帝的欽定方可動工。

  這個黃色的標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燙樣的價值體現,多貼在屋頂位置。個樣和細樣在臺基、裝修等處也多有標簽。

  

v 層層揭開的帝王之家居留隱秘

  遵照欽準的建築規制製作燙樣,事先要由設計主持人按依樣揭看層次等,將燙樣分件及組合進行設計,繪製分件製作草圖及直觀表現圖。其中分件製作草圖用於樣式房內部,安排樣子匠依樣製作;直觀表現圖則在燙樣完成前,供欽工處承修大臣及管理官員等審閱。這些草圖只屬工程部門內部使用。

  燙樣呈送時,燙樣層次及揭看次序由樣子匠繕具並隨燙樣一併呈遞。至於揭看次序,《惠陵工程記略》曾記載錄雷思起《惠陵應修地宮九道券揭看法》:地宮九道券由上往下:一先開寶頂蓋一層;二開填廂灰土一層;三開蓑衣磚頂一層;四開各道磚券一層;五開各道石券一層;六開平水墻帶石門一層;七開平水背後磚一層;八開石床帶海墁石一層;九開灰土帶龍須溝一層;十至大槽底。由南往北起:頭道礓碴一座(帶石欄杆);二道方城明樓一座;三道啞巴院帶隧道(轉向踏跺兩座);四道琉璃影壁、月牙城、隧道(內背磚)。

  定東陵是清文宗孝貞顯皇后(慈安)和清文宗孝欽顯皇后(慈禧)的陵寢。慈安之陵位於普祥峪,又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之陵位於菩陀峪,又稱菩陀峪定東陵。有關這座陵墓的燙樣既有全分樣,也有個樣,都可以揭看,揭看的方法是全分樣由前向後,個樣則是由外至內,層層揭開,建築結構關係清晰可見。建陵之初,兩宮皇太后曾派大臣到東陵相度萬年吉地。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兩宮皇太后借謁陵之時親臨閱視,確定了萬年吉地。建陵工程歷時6年,于光緒五年(1879)六月完工。兩陵並排,規制相同。


燙樣上的黃色標簽俗稱“黃帖”,註明了建築的名稱,尺寸以及工程做法。

  光緒二十一年(1895),慈禧對菩陀峪定東陵進行重修。隆恩殿、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均被拆除重建,並對其餘建築揭瓦大修,歷時13年,至慈禧臨死前幾天才全工告竣。全分燙樣中黃簽上的文字,記錄了陵墓的基本尺寸和做法。

  樣式雷燙樣收藏至今已有一百年多的歷史,作為專供皇帝禦覽的宮殿建築設計模型,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不僅反映了清代建築設計的思想、方法和水平,也體現了清代帝王對於建築使用的要求和審美情趣,具有歷史的可讀性。自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至今,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後輝煌的皇家建築—頤和園、天壇、清代陵寢、瀋陽故宮、避暑山莊等,也先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而作為這些建築精品最初的模型—樣式雷燙樣,其作用和價值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來源:《中華遺産》)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