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華夏建築的傳世絕響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6日 18:26 來源:

  

撰文\王其亨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提起北京故宮、天壇、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河北的避暑山莊與外八廟、清東陵和清西陵等等清代皇家建築,人們耳熟能詳。然而,要問問這些大多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古代建築瑰寶究竟是誰設計的,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更進一層,這些凝聚了中國古代哲匠非凡智慧的歷史傑作是究竟否經過規劃設計?或者如何規劃設計的?長期以來,就連建築界和史學界的專家學者也很少有人能夠説清。

  不過,從七十多年前朱啟鈐、劉敦楨等學者開啟相關研究以來,歷經幾代人不懈探索,尤其是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古籍整理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資助下,有關單位協同努力,這些問題已逐漸霧散廓清了。可以肯定的是,不止前面提到的諸多建築,還有著名的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南苑、恭王府,瀋陽故宮與永陵、福陵、昭陵,天津薊縣靜寄山莊以至各地的行宮等等更多的藝術傑構,都濡染有“樣式雷”建築世家的心血,是這個雷姓家族前後八代,延續二百多年,主持清代皇家建築設計事務的成果。而像這樣一個傳承不輟的優秀建築世家,設計出規模如此浩大、類型如此眾多、技藝如此卓絕的不朽傑作,不但在中國,就是在世界建築史上,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奇跡。

  重要的是,經過悉心整理研究,珍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近兩萬件“樣式雷”圖檔,已經充分説明,蘊涵著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清代皇家建築,包括都城、宮苑、壇廟、陵寢、王府、衙署等,無論興建、改建或修葺,都是在十分嚴密的管理體制下,經由程序週詳、構思巧妙、方法精審的規劃設計,再依照設計圖樣、模型以及施工設計説明進行建造。這些研究成果,澄清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不少重大疑難或訛誤;夙呈學術空白的我國古代建築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也從相關規劃設計圖檔中清晰透現出來,甚至同現代的建築設計理論和方法比較起來,也毫不遜色。


北京正陽門大樓立樣,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v 清代建築工官制度催生的産物

  樣式雷世家極其豐富的建築創作實踐和遺存至今的大量珍貴實物及相關圖檔,實際是清代國家建築工程管理體制即所謂工官制度的産物。事實上,從康熙朝以來,隨著建築營造商業化的蓬勃發展,官式建築已臻標準化,大木作即建築主體性的木結構做法則已形成高度模數化的體系。其他如土作、石作、木作、瓦作、彩畫作、搭彩作等分工也日益明細,政府花錢招募工匠參與國家建築工程的雇工制度,更徹底取代了元、明時期抓派工匠服役的所謂匠役制度。到雍正朝,還頒定了著名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範各類官式建築的工料和做法,以利經濟核算。皇家建築工程也完全轉為工官督理、招商承包,經濟核算、設計及施工管理十分縝密,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相關圖檔,包括“畫樣”即各類規劃設計及施工圖,“燙樣”即模型,《工程做法》即施工設計説明,《銷算黃冊》即經費決算,以及相關旨諭、奏折、章程等彙編的《工程備要》或《工程紀略》,等等。

  在這一管理體制下,凡是工價銀超過五十兩、料價銀在二百兩以上的國家建築工程,均要呈報朝廷,上奏皇帝欽派承修大臣組建工程處,作為特派管理機構,負責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同時,還要欽派所謂勘估大臣組建勘估處,專門負責審計工程處編制上報的工程預算。向皇帝奏準後,再轉咨工程處,按預算向管理國家財政的戶部支領經費,進而招商董修。工程竣工後的驗收,也由勘估處負責,再由工程處造具《銷算黃冊》奏銷。

  通常由皇帝欽派親王及內閣重臣組建的工程處,又叫欽工處,專設辦公機構稱為檔房,在京城的叫做在京檔房,在建築工地的則稱為工次檔房。檔房下設樣式房和算房,通常揀派最優秀的樣子匠即建築師和所謂算手即會計師供役。其中,算手負責核算工程的工料錢糧,樣子匠則負責建築規劃設計,製作畫樣、燙樣,也指導施工,並會同算房算手編制《工程做法》。樣式房的主持人稱為掌班或掌案,相當於今天的總建築師,從康熙朝直到清末民初主要出自雷姓世家,他們以出神入化的精湛技藝,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上自朝廷君臣下到世人的敬重,並被美譽為“樣子雷”或“樣式雷”。


北京紫禁城建福宮立樣,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v 樣式雷建築作品大觀

  樣式雷世家的創作非常廣泛,除其主業建築外,樣式雷還設計過舟車、輿服、彩畫、瓷磚、琺瑯、景泰藍等等作品,而且都達到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作為清代宮廷建築師,樣式雷主要負責當時國家最高級建築的設計。其建築作品,包括城市、宮殿、壇廟、園林、陵寢、府邸衙署、行宮、洋房等等。這些凝結著樣式雷家族智慧和心血的建築,照亮了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建築文化的璀璨星空。

  [城 市]

  清朝入主中原後,繼承了明代北京城的建設成果,通過諸如城樓、鐘鼓樓及天壇等修葺和局部改擴建,以及園林、府邸等的大規模建設,使北京城的規制更加嚴整,更凸現其泱泱大國的皇都風範。此外,清王朝的發祥之地盛京城,以及離宮型的承德建設,都留下了樣式雷的身影。

  [宮殿和壇廟]

  清代宮殿和壇廟建築承襲明代規制而屢有重建、改建或擴建增華。樣式雷參與建設的有故宮、太廟等等建築。

  [園 林]

  清朝入關後,配合滿族騎射山林和漢族寄情山水的文化傳統,將中國古典園林創作推向空前的境界,還因文化傳播促成了西方園林的根本轉折。而自康熙中雷金玉營造暢春園立功被欽命為樣式房掌案後,清代皇家園林的多彩奇葩也無不凝聚著樣式雷世家的心血。

  [行 宮]

  中國古代聖王有出巡的傳統,目的是省方問俗、察吏安民。按照這一傳統,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西巡五台山等。乾隆皇帝也傚法祖父,六下江南。這些出巡,極大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隨著康熙、乾隆皇帝的巡視活動,全國各地營建了大量行宮,成為清代皇家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這一藝術創作領域,樣式雷世家同樣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陵 寢]

  陵寢是清代皇家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皇家陵寢包括帝後陵以及妃嬪、親王、公主等園寢,一向被視為“關乎天運之發祥”的國家大事而庚續不輟地經營,從而形成宏大的體系。乾隆朝以降,各陵寢的設計以及前期各陵寢的修葺或重建,均由樣式雷世家承擔,作品傳世至今,已成為世界遺産。


康熙萬壽慶典圖卷局部。圖中展現的慶典點景以及之後的乾隆帝八旬萬壽慶典、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慶典中的點景設計均由樣式雷世家主持。

  

v 樣式雷的建築設計事務

  設計事務貫穿清代皇家建築工程的全過程,包括相地,勘測,完成總體規劃、建築設計和施工設計,以及裝修陳設等設計,製作畫樣、燙樣並編制施工設計説明的《工程做法》等;施工中還要參與抄平、灰線、放樣,並適時製作工程進展及竣工實況的畫樣及説帖等等。這些事務,均由樣式房的樣子匠在欽差承修王大臣及轄官監督下,根據帝王的旨意完成。

  [選址與佈局]

  各工程通常始於選址。屆時,樣子匠要隨同有關官員和風水師赴現場勘查風水,統籌生態、景觀及工程地質等要素,確定基址並開展相應的建築規劃設計。選址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按照《管氏地理指蒙》“工不曰人而曰天,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于環護之妙耳”的取向,詳縝權衡基址風水格局。也就是説,選址要講究建築人文美和山水自然美的有機結合。對於山水格局的品評,《青岩叢錄》有如下概括:“主于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注龍、穴、砂、水之相配。”其中,龍即龍脈、後龍或主山,喻指作為建築底景的山巒;環護建築左右的丘阜統稱砂或砂山;前面對景性的山嶺,近而小的叫案山,遠而大的叫朝山;穴或明堂就是山水斂聚而能容納建築的場所;水則包括地面徑流和地下水。選址時要週密統籌這些山水景物的曲直、高下、大小、遠近、離合、主從、虛實等空間效果,按照風水倡言的“返顧有情”及“左崇而右實,右勝而左殷”等原則,確定主山與案山、朝山相連的所謂山向,構成中軸線,隨山勢水形配置各建築和組群序列。

  其中,樣子匠要丈量地勢規模,繪出諸如《風水地勢丈尺圖》《山向定點穴圖》等畫樣,事後將勘測成果精工繪製,貼簽具説,進呈禦覽。其間,樣子匠還要參照成憲酌擬建築規制及總體佈局。勘測成果除進呈禦覽外,樣式房匠師也留底作為日後規劃設計的基礎。

  待建築基址及規制得到皇帝許可後,樣子匠要在承修官督領下,按基址山勢水形和典制要求,推敲各單體及組群佈局,構思多個比較方案。屆時,要參考以往設計資料,或測繪相關建築實物。各方案經過再三推敲,精工繪製畫樣,並將建築規模丈尺做法等詳細注説,進呈皇帝禦覽和定案。

  建築組群的平面佈局,通常都按照“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傳統風水理念展開。這個理念,與現代科學理論不謀而合。100尺,是聲音傳播0.1秒的距離,在這個距離內,人能把聽到的聲音與看到的口型統一起來,也就是説,這個100尺是一個視聽的最佳距離。如故宮太和殿中軸線兩側的距離分別是100尺。我們到太和殿體驗一下,就不難發現個中奧妙:皇帝和兩邊的大臣可以進行細微的溝通,同時還保持帝王的尊嚴,當然還可有效防範敵對分子的威脅。可見這是非常理性化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像現代的音樂廳、影劇院和體育館等觀演建築的設計規範就是如此。這就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基準,即“百尺為形”。擴展到1000尺,愉快步行的距離,也是聲音傳播1秒的距離;這個距離,看不清臉,但可根據體態、動作判斷是張三、李四。這個“千尺為勢”的尺度,在整個北京城的建築組群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慈禧、慈安的定東陵,整個組群的縱深正好是1000尺。

  相關建築的方案設計,多在覆勘基址時現場酌擬。屆時,承修王大臣帶同樣式房匠人、算房算手及風水官員等,要詳細測量基址平面及高程尺寸,確定待修建築從各單體直到總體佈局的規模和形制。

  對於陵寢建築,還要詳定穴位和山向,以穴中為基準控制點而展開建築總平面及豎向設計。穴中又稱金井,是勘定陵寢風水時在陵地核心,即擬建地宮棺床中心位置向地下開挖的一眼探井,深度以能判明地宮地面所在的地質情況為限;金井的下底標高,將用作地宮地面的設計標高。為進一步確定基礎的合宜深度,金井後還挖有更深的探井,稱為樣坑。樣坑要隨即回填,而金井則予保留,還要鄭重覆蓋斛形木箱,派兵晝夜守衛;此外,金井之前尚例須樹立標誌樁,稱為志樁,也一併嚴加看護,直至興工。



隱含平格模數方法的戰國中山王墓兆域圖。

  [平 格]

  在選址和酌擬設計方案時,要進行“抄平子”,即地形測量,用白灰從穴中即基址中心向四面劃出經緯方格網,方格尺度視建築規模而定。然後測量網格各交點的標高,穴中標高稱為出平,高於穴中的稱為上平,低於穴中的稱為下平。最終形成定量描述地形圖樣則稱為“平格” 。由此可推敲建築平面佈局或按相應高程圖“平子樣”作豎向設計。

  由於經緯格網採用確定的模數,平格可簡化為格子本,甚至僅記錄相關高程數據即可,這就為數據保存和應用提供了極大方便。

  必須指出,這種平格模數網設計,既同當代建築外部空間設計方法完全契合,而稽考文物和史獻,更同兩千多年前中山王墓《兆域圖》顯示的方法一脈相承,無疑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涵,展現了中國古代哲匠的卓絕智慧。

  [燙 樣]

  在程序上,製作燙樣是各項建築設計的關鍵步驟,按例要恭呈禦覽欽準,才能據以編制《工程做法》,並核算工料錢糧。不過,燙樣幾乎純為觀覽,卻無濟工程實踐,因此通常只作有全分燙樣和單體燙樣。前者用來直觀表達建築組群佈局及空間形象,後者則展示重要單體建築的自外到內的形制及其主要構造層次,可逐層開揭觀覽。

  [施工設計]

  依據欽準燙樣進一步展開的事務,一要估工算料,作出工程經費預算即勘估,二要完成施工設計,包括整個建築工程從總體、單體、細部到各結構構造層次詳明的施工設計圖,還要將這些畫樣大量複製,交付承修王大臣及督工官員,招商依樣承修。工程由多家廠商分包時,各項目和相應地段劃分還要繪製所謂分修地盤圖,以利組織管理。為指導施工,嚴格貫徹建築設計意圖,確保質量,樣子匠還要完成抄平子樣、平子合溜尺寸樣、刨槽均深尺寸樣、安活地盤砌墩抄平撣線樣等多種施工圖。

  在營建過程中,欽工處設在工地的辦事機構即工次檔房,也像在京檔房那樣設有樣式房和算房,樣子匠到工聽差,隨工程進展辦理有關事務,合同督工官員、算手並承包商工頭等具體指導施工。此外,原設計凡屬考慮未周、遇有不測情況或相關技術問題,又須制定設計修改方案或補充設計。此外,工程中還常因帝後意向變化而要裁撤或添加項目、改變結構構材或工藝,每遇此,也要完成相應設計,繪圖貼説呈準後實施。這樣,在設計事務中,又常有設計變更和添修工程等畫樣的製作。

  對於規模大、工期長、技術複雜、質量要求高的建築工程,典型如號稱山陵大工的清代陵寢工程,由於承修廠商及協同工種眾多,為及時掌握並控制和協調工程進展,營建過程中各工段督工官員及承修廠商要定期呈報《已做現做活計單》,樣式房匠人則要據此將工程各階段的進展情況分別繪製成形象直觀的透視圖,稱為《已做現做活計圖》,附以清單或説貼,按時呈送皇帝過目。完工後,按例應專門繪製相應的《竣工圖》,進呈禦覽並存檔宮中。

  

v 設計個案——定東陵

  樣式雷圖檔中有大量設計及施工程序完備的建築工程個案材料,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絕唱。如清東陵內定陵東側的定東陵,即清文宗咸豐孝貞皇后慈安和孝欽皇后慈禧的陵寢,自同治元年(1862)策劃,同治十二年開工,到六年後告竣,就有近千件圖紙和卷帙浩繁的文檔傳世至今,翔實地展現了該工程從選址、設計、施工直至組織管理的詳情細節。

  慈安、慈禧的定東陵是清代規制最完備也是最奢華的後陵。整個設計,前前後後多有反復,樣式雷家族一直參與其中。同治十二年,菩陀山、平頂山更名為菩陀峪和普祥峪,定為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萬年吉地,並準備動工。此前樣式雷設計的方案遭到否定而不得不重新設計。樣式雷最初設計的方案是:兩位太后的地宮各自獨立,但她倆需共用一座享殿、一座牌坊、一座碑亭。這個方案遭棄的原因並不複雜。慈禧和慈安的關係十分微妙。慈安是咸豐的正宮皇后,而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兩宮太后表面上親如姊妹,但實際上勾心鬥角,誰也不服誰。於是,重新設計修改後的定東陵成了兩座規制完全相同但有各自獨立的陵寢。為此,樣式雷參酌先前帝後陵寢規制,做有總體佈局、單體建築的大量比較方案。


定東陵地宮個樣,現藏清華大學。

  經過反復推敲方案最終確定下來,並按例製作了萬年吉地全分樣和地宮個樣等燙樣,進呈皇帝禦覽獲得欽準後,進行實施方案的建築設計和施工設計。

  同治十二年八月,陵寢正式破土動工,光緒五年(1879)六月竣工。兩座陵寢面積都是2256平方米,都建有神道碑亭、三孔神路橋、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和地宮。只有一點不同,慈安陵花費白銀266.5萬兩,慈禧陵用去白銀226.5萬兩,慈禧陵少用近40萬兩銀子。

  地宮及外圍防護性、瞻禮性的寶城和方城明樓,是陵寢的核心。定東陵營建初期,曾參照孝陵、慕陵、定陵、昭西陵、孝東陵、泰東陵、昌西陵等相關規制擬定多輪方案。其中如欽定地宮方案,就倣照慕陵並增設了一道閃當券。

  光緒二十一年(1895),慈禧下命將菩陀峪定東陵的大殿、配殿、方城明樓與寶城等一律拆除重建。懾于嚴苛的封建宗法禮制,慈禧陵寢的建築格局和規模保持不變,但在用料和裝修上,則極盡奢華之能事。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木料使用名貴稀少的木中珍品—黃花梨木;梁枋上的金龍和璽彩畫全部貼金;寓意“萬福萬壽”、“福壽萬代”的內壁磚雕圖案全部篩掃紅黃金粉。在裝修上,慈禧也全然不顧祖宗規矩和禮法,太和殿作為封建王朝最高規格的宮殿才用了6根金柱,但她在隆恩殿和東西配殿裏總共用了64根金柱,其上還盤繞半立體的鎦金銅龍;大殿周圍的石欄杆雕刻著各種形式的龍鳳呈祥圖案;殿前的丹陛石以透雕加高浮雕手法把丹鳳淩空、蛟龍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當然,耗費也就可想而知了,僅享殿和配殿內壁磚雕和柱梁、天花板貼金就耗用黃金近5000兩。這些精美裝飾把慈禧陵三殿裝點得金碧輝煌,精美絕倫。這種精美豪華的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的皇陵中獨一無二,就是在紫禁城中也難以見到。

  慈禧太后改建的陵寢直到她去世前一年才完工。生前過分的奢華,給她招來了身後的大禍。1928年,孫殿英東陵盜寶,使慈禧苦心經營的天國之夢化成了泡影。

  而樣式雷世家,為了慈禧的天國夢,也是盡心竭力,除了承擔相應的建築設計外,還負責大量的裝修、陳設等的設計。相傳第六代“樣式雷”雷思起就是因慈禧陵寢工程耗盡心血而勞累致死。

  雖然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朱啟鈐為首的中國營造學社就已對樣式雷家族及其圖檔展開研究,但是,七十年多過去了,當前我國的學術界對樣式雷的研究,包括對圖檔的價值、建築思想和理念等等的認識,還是遠遠不夠。值得慶倖的是,昔日密藏于深宮的樣式雷圖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源源不斷地為設計師們提供靈感和精神食糧。走出深閨的樣式雷圖檔,期待著新的輝煌┅┅ (來源:《中華遺産》)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