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二集 築起新的長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4日 15:42 來源:CCTV.com

  解説: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逐步佔領了東北三省,張學良的東北軍盡數撤進關內。日軍一路跟進,1933年元旦之前,他們的戰車已經開到山海關下。


山海關

  山海關是長城最東邊的一個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在當時的熱河省境內,是東北通向華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為軍事要塞。

  日軍對華北覬覦已久,但是必須打通山海關這一關。

  1933年元旦夜11時,日軍突然發起進攻,負責駐守山海關的東北軍獨立第9旅626團在旅長何柱國率領下奮起反擊,長城抗戰拉開序幕。第二天上午,日軍第8師團2000多人以重炮和飛機為掩護,再次向中國守軍發起猛攻。

  此時的蔣介石正在南方"剿共"前線,他調集數十萬大軍,準備對紅軍發動第五次大"圍剿"。因南京政府不予支援,山海關千余守城官兵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與日軍浴血拼殺三晝夜,全部陣亡。

  1月3日,山海關失陷,日軍轉攻熱河,3月4日,省會承德失守。

  3月5日,日軍在空軍的配合下開始分兵進犯長城各隘口。南京國民政府迫於國內外輿論壓力調動了包括東北軍、西北軍、晉軍在內的17個軍30多個師,總兵力約20萬人,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張家口等100多個長城關口,長達1000多裏的戰線上與日軍展開陣地爭奪戰。中國軍隊在武器遠不如日軍的情況下,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何柱國

  長城抗戰之慘烈,印證了何柱國旅長的誓言:"……願與我忠勇將士共灑最後一滴血。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

  主持人:古老的長城和中國守軍的熱血,沒能擋住日軍的進攻。1933年5月,堅守了三個月的長城各口均被日軍攻佔。在這前一年,日本已經在東北製造了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國",現在它得寸進尺,要侵吞華北了。而國民政府當時的對日政策,仍舊是"妥協"。華北局勢異常危急。


中國軍隊在長城上

  解説:1933年5月,長城抗戰將士的鮮血最終換來的是一紙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國民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塘沽協定",默認了日本對東北三省和熱河的佔領。

  1934年4月,日本外務省官員發表《天羽聲明》,聲稱"日本與中國有特殊關係,故日本應與各國不同。

  1935年2月,蔣介石聲明"中國不但無排日之行動與思想,亦無排日之必要";汪精衛發佈"禁止抵制日貨"等政府令。

  5月,日本政府指控杜重遠主辦的《新生週刊》發表的文章《閒話皇帝》"侮辱天皇"。中國法院以誹謗罪判處杜重遠有期徒刑1年零2個月,不準上訴。

  6月,南京政府頒布《敦睦邦交令》,要求國人對日本人的所作所為保持沉默。

  中日簽訂"秦土協定",日軍借此控制了察北地區。

  7月,"何梅協定"正式達成,日本攫取河北省、察哈爾省和平津兩市的大部分主權。


前排正中為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多田駿

  9月,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發表聲明,宣稱:"必須對組織華北五省聯合自治團體的工作予以指導。"

  臧運祜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日本為什麼要攻華北呢,主要是因為華北的資源,日本人當時講的叫"三白兩黑"。"三白"就是羊毛、棉花和鹽。這"兩黑"一個是煤,再一個是鐵。日本在侵略華北的同時,就是要獲得對它有利的國防資源,所以它對華北必欲取之。


汪精衛

  解説:1935年11月1日,這一天是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召開的日子。上午9點35分,開幕式剛一結束,一個身著西裝的青年人突然跨出人群,高呼打倒賣國賊,向站在第一排的汪精衛連開三槍,汪應聲倒下。

  行刺者孫鳳鳴,曾任19路軍排長,刺汪前身份是南京晨光通訊社記者。在審訊中他滿懷激情地説道:"請你們看看地圖,整個東北和華北那半個中國還是我們的嗎?再不打,要亡國,做亡國奴了!"


殷汝耕

  然而,集軍事與行政大權于一身的蔣介石,面對日本蠶食華北的企圖,繼續推行他的妥協政策。此時,日軍也在加緊策動華北自治。1935年11月,在日軍的扶植下,漢奸殷汝耕在通縣宣佈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12月7日,國民政府迫於日本人的壓力,著手解散北平軍分會,決定成立名義上主權屬於中國的半自治地方政府"冀察政務委員會"。第三天,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爆發了。


北平一二九運動

  陸璀 時為清華大學四年級學生

  那天一早,天還濛濛亮,我們就集合了,整隊出發,一路步行。到了西直門呢,才發現西直門的門已經完全關閉了。城樓上、城門旁邊都有軍警在看守,就是不讓我們進城和城裏的同學會合。那怎麼辦呢,我們當時決定,就在西直門城墻旁邊召開了一個群眾大會。很巧的,那個城墻旁邊有個老百姓搭的唱戲的一個臺,我們就把它用來當主席臺,借來了一個小方凳,就放在那個臺上。同學們臨時推舉我代表北平學聯,向群眾講講話。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當時就站在了那個凳子上。事先也沒有準備,但是這種悲憤的心情是大家共有的。所以當我説,北平是我們中國人的北平,現在呢,中國人不能進去,反而日本人在城裏頭橫行霸道,欺負我們的老百姓,請問今日之北平,究竟是誰家的天下呢?説到這裡,我自己也禁不住聲淚俱下了。那麼,臺上台下的同學們就舉起拳頭喊,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當時這個場面是很動人的。


北平一二九運動中的陸璀

  解説:於是有人當場拍下了兩張照片,後來發表在鄒韜奮先生主編的《大眾生活》雜誌上。它是當時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也使這位正在演講的女學生陸璀的形象成為這場運動的一種象徵。陸璀當時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的學生,也是清華學生救國委員會的委員。

  陸璀 時為清華大學四年級學生

  國民黨政府那個時候,還採取一種"對日不抵抗,對內進行反共"這樣一種政策,準備拱手讓出華北。我們北平的各大學,像清華、燕京、北大這些大學都已經奉命南遷,要搬到南邊去了。正像我們清華學生救國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告民眾書》,説的是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所以我們已經沒法安心讀書了。那時候我們都悲憤極了,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在同學手中秘密傳遞的中國共産黨為抗日救國告民眾書,也就是有名的《八一宣言》。《宣言》指出來,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所以號召全體人民起來,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那麼這個等於是給我們一個指路明燈,所以我們就響應中國共産黨的號召,就起來行動了。

  主持人:1935年,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共産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後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它是當時的一盞指路明燈。它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它標誌著中國共産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基本形成。


斯諾

  解説:此時的中共中央和紅軍,正在漫漫的長征途中。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後來在《西行漫記》一書中這樣寫道:長征途中,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總共有15個整天用在打大決戰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軍上,18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剩下來的100天--其中有許多天打遭遇戰--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總長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近24英里,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説近乎奇跡。

  斯諾在去陜北之前,作為《倫敦每日先驅報》駐遠東的記者,親眼目睹了"一二九"運動的爆發。並且為我們留下了這段珍貴的影像。也就在這時候,他見到了被抓到警察所裏的清華女學生陸璀。


陸璀

  陸璀 時為清華大學四年級學生

  那斯諾就問了,你們為什麼要上街?你們是手無寸鐵的學生,你們認為你們能達到目的嗎?那我當然就跟他講,我們不願意做亡國奴,我們相信人民大眾,只要把人民大眾喚醒了,那我們中國就不會滅亡。

  解説:這次採訪使斯諾完成了一篇獨家報道--《中國的貞德被捕了》。1936年9月,陸璀被全國學聯派往日內瓦出席首屆世界青年大會,把中國學生的抗戰呼聲帶到了世界講壇。此後,她一直活躍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舞臺上。


續范亭

  1935年12月的南京,寒風凜冽,陰雨連綿。26日中午時分,時任國民新編第一軍中將總參議的續范亭獨自來到中山陵前,他的穿著十分隆重:一件乾淨的藍色細布棉袍,外面罩著黑色的呢大衣,頭戴禮帽,手裏拿著一根嶄新的手杖,如同會見貴賓一樣。

  穆欣 《續范亭傳》作者

  據當時的記載,他先在那背誦總理遺囑,然後哭了很長時間,最後用匕首來刺自己的腹部,但是那個匕首不夠鋒利,結果沒有刺到要害。後來看守中山陵的警察,把他找到救出來,救出來就進了中央醫院。

  解説:人們還發現了續范亭親筆寫下的《敦促抗日絕命書》:"革命三十載,半生頗自愛。……慨乎國已不國,……憂憤交並,拔劍穿胸。……願同胞精誠團結,奮起殺敵。"

  續范亭是一個月前特地從蘭州趕到南京的。他想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勸諫國民黨要員,陳述抗日之志,然而他絕望了,於是他決心用鮮血向政府表白,並喚醒更多的同胞。

  1935年底,面對華北危亡和國內抗日形勢的發展,中國共産黨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會議正式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策略,決定團結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和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隨後,為實現西北地區抗日力量的聯合,中共中央派人與新疆、陜北、甘肅、寧夏的上層實力派人絡,呼籲他們物聯與紅軍合作,共赴國難。


薄一波

  薄一波,山西人,1925年在太原山西國民師範讀書時加入共産黨。1931年他在北平被捕,此時被關押在草嵐子監獄裏。正在中共準備營救薄一波出獄之時,一位來自山西的神秘使者也找到了薄一波。這個人帶來了山西頭面人物閻錫山的一封信,邀請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晉大業"。

  閻錫山自從辛亥革命之後開始控制山西,奉行所謂"保境安民"的策略。1935年日軍進入綏東,閻錫山提出"守土抗戰"的口號。但是,他覺得只靠自己的力量抗日沒有把握,對蔣介石又有戒心,於是想到共産黨,希望借助共産黨的力量發動群眾,抵抗日本侵略。閻錫山喜歡任用親戚和老鄉,薄一波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閻錫山

  但是薄一波拒絕了閻錫山的邀請,並向共産黨北方局代表劉少奇作了彙報。劉少奇剛接到毛澤東的一封電報。毛澤東明確指示:閻錫山等華北六省軍政負責人處,"一有機會,即須接洽。統一戰線以各派軍隊為第一位,千萬注意。"所以劉少奇批評了薄一波的態度。

  劉少奇聽了這個事情,説這樣好的事情,我們找都找不到門路,現在人家請上你,請上門來了,讓你去,你又不去,我看你還是有些教條主義,還有些過去的老毛病,劉少奇那時候……拍桌,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呢,我就不得不去了。

  解説:1936年11月,薄一波和閻錫山談判成功,閻錫山同意薄一波按照共産黨的抗日主張開展工作,薄一波的正式身份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辦公室秘書,具體負責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工作。

  1936年秋天,全國抗日風潮迭起,山西一些進步青年提出成立"抗日救國同盟會",但此時國民政府不允許提"抗日"一詞,閻錫山將名稱改為"犧牲救國同盟會",犧盟會于九一八事變5週年紀念之際成立,閻錫山自任會長。

  薄一波到任不久,中共北方局又派楊獻珍、董天知、韓鈞、周仲英與薄一波共同組成中共山西公開工作委員會,專做公開、合法的工作。隨後,山西公開工委接辦犧盟會,同閻錫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統一戰線。中國共産黨利用這一合法形式,發展大量青年知識分子和群眾入會。薄一波還提出了一個培訓新型軍政幹部的計劃,犧盟會通過主辦"軍政訓練班"、"民訓幹部教練團"培養抗日力量,許多苦於報國無門的愛國青年紛紛涌向山西。

  黎穎 時為北京大學一年級學生

  過山洞,一個山洞接一個山洞,一臉黑,閉眼都來不及。過了多少山洞也沒數過,數不清啊。到太原一下車,一齣車站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都是土路,一直到首義門,到新南門,還有城墻啊,還有城門啊,進來以後乾乾淨淨的,兩邊的鋪面都非常整齊的,兩邊的標語"犧牲救國,守土抗戰",都是這類的口號,看了以後非常興奮。

  解説:犧盟會在山西迅猛發展,短短幾個月,會員發展到60萬。1936年,山西各縣幾乎沒有共産黨組織,成立犧盟會之後,通過犧盟會特派員的形式,各縣共産黨組織被迅速建立起來,不少縣的犧盟會領導機關就是中共縣委機關,犧盟會特派員就是中共縣委書記,為八路軍進入山西和共産黨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青年抗敵決死隊

  後來,薄一波又向閻錫山提議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這是一支在統一戰線基礎上建立的新式軍隊。新軍至1939年冬發展到50個團和支隊,成為抗日戰場上的生力軍。

  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見到薄一波時説:犧盟會是統一戰線的一個範例。

  1936年初,由日本統制派軍閥全面控制了政局。隨後上臺的廣田弘毅內閣,積極推進侵略戰爭的政策。

  臧運祜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第一個國策文件就是在1936年8月7日,日本決定的《國策基準》。日本在《國策基準》這個文件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日本大陸政策的目標和日本的海洋政策的目標,就是不但要"北進",還要"南下"。那麼按照日本的這個國策的目標,日本在8月11日,決定了它的對華政策和華北政策。華北政策就叫做《第二次處理華北綱要》。那麼按照這個政策,日本明確提出修改了以前的華北五省自治的政策,明確提出要實行華北五省分治,就是要華北五省獨立於或脫離中國的中央政府。


張學良和蔣介石

  解説:但是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仍舊一意孤行。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第二次飛抵西安,再次迫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將軍隊全部開赴陜北"剿共"前線,否則就要把東北軍調往福建,第17路軍調往安徽,由中央軍在陜北"剿共"。

  其實早在半年前,西北"剿共"副總司令張學良就曾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秘密會談,他們連夜達成了雙方休戰、共同抗日的協議。周恩來和張學良個人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那麼蔣介石的最後通牒式的方案,既同張學良、楊虎城聯共抗日、不再打內戰的決心相矛盾,也危及到張、楊部隊的生存。

  12月7日,張學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向蔣介石進行了"哭諫"。他慷慨陳詞,聲淚俱下,但蔣介石毫無所動,嚴厲斥責他"幼稚"。

  12月9日,西安城內1萬餘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運動一週年,前往臨潼華清池蔣介石住地請願,蔣介石命令"格殺勿論"。

  張學良趕到灞橋勸阻學生。面對手無寸鐵、只是要求抗日的學生,張學良無法執行蔣介石的命令。這時,遊行隊伍中一曲《松花江上》的歌聲響起。

  李岩 《中國音樂年鑒》主編

  《松花江上》這個曲子出來以後呢,開始流傳的過程之中,大家都不知道它的作者,寫的是佚名,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肯定是一個東北人寫的。但是實際上它的作者張寒暉是河北人,河北定縣人。他在生活之中也遇到過日本人殺害他的同鄉、家人的這樣一些經歷。另一件事對他的刺激也非常大。他來到西安以後,1936年他看到了《東望》這個雜誌,王以哲軍長三句親筆題詞:"我們何時能返那美麗的田園;我們何時能慰我們祖宗于地下;又何時能救我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于水火之中。"


張寒暉

  解説:這段痛徹心肺的話激起了張寒暉的創作靈感。此時,東北同胞背井離鄉、失落故土的哀痛已是中國人共同的心聲,抗日救亡成為全國人民不可壓制的民意。於是,《松花江上》的旋律從他胸中噴涌而出。

  在《松花江上》的歌聲中,學生們哭成一片,東北軍官兵們淚流滿面,張學良的眼眶也濕潤了。這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一直被國人責罵的少帥,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大聲對學生們説:一週之內我一定用事實答覆你們!


楊虎城

  兩天之後,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西安事變爆發。

  事變當天,國民黨在南京緊急召開中央常務委員會,以何應欽為首的一派極力主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甚至準備轟炸西安,中央軍做好了進攻西安的準備,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代表乘張學良的專機飛抵西安。蔣介石是中共多年的仇敵,讓人意外的是,周恩來卻力勸張學良、楊虎城和平解決並釋放蔣介石,因為中國共産黨從民族大義出發,捐棄前嫌,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不希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再陷入內戰漩渦。

  12月23日,張學良、楊虎城同到達西安的國民黨代表宋子文、宋美齡進行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參加了談判。

  三方達成包括改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釋放一切政治犯,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項條件。在得到蔣介石的承諾後,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周恩來回到延安

  邵銘璜 台灣國民黨黨史館主任

  西安事變是影響整個中國現代史發展的一個大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國民政府原來的一個政策,就是"安內攘外",也做了一個調整。也就是説,"軍事剿共"的這個階段已經結束。然後進行的是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國共關係,一個新的局面開始。

  解説:西安事變使蔣介石意識到必須制定新的對內對外政策。於是國民黨決定在1937年2月召開五屆三中全會。

  主持人: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共産黨審時度勢,及時調整了對國民黨政府的策略:

  1935年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提出的是"反蔣抗日"的方針;

  1936年9月中國共産黨黨內通知,提出的是"逼蔣抗日"的方針;

  西安事變後,提出的則是"聯蔣抗日"的方針。

  方針策略上的調整,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懈努力,以民族大義為己任,中國共産黨更加成熟了,它必將成為肩負民族希望、挽救祖國危亡的中流砥柱。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代表

  解説:1937年2月10日,中國共産黨致電即將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五項要求是:一、停止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二、保障言論、結社、集會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四、迅速完成對日抗戰之一切準備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在此基礎上的四項保證是:一、在全國範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二、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三、在特區政府區域內,實施普選的徹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共同綱領。

  這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公開向國民黨提出兩黨合作的基本條件,成為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談判的政治基礎。國民黨的這次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實際上接受了中國共産黨關於國共合作抗日的條件,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

  1937年4月5日,清明時節,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國共兩黨派出張繼、顧祝同和林伯渠等人,各自攜帶祭文共祭黃帝陵。毛澤東為此手書《祭黃帝陵文》:"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備曆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黃帝陵一直是炎黃子孫五千年血脈相承的象徵。這是國共兩黨首次共祭黃帝陵,在外敵入侵、山河破碎之際,這次的共祭黃帝陵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激憤已久的中國軍人衝上戰場,一吐九一八事變以來積壓在胸中的悶氣,憑著簡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軀,揭開了八年全國抗戰的序幕!

  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一步步的侵略,國人也一天天在覺醒,中國內戰不斷、軍閥割據、一盤散沙的局面已經改觀。不僅國共兩黨,所有黨派和各階層民眾都意識到只有團結抗日,才能不當亡國奴!沉睡的獅子終於醒來。中華民族開始凝聚成一道新的長城,這道長城堅不可摧!

  7月8日,中國共産黨發出通電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蔣介石在廬山講話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的演講,他説:"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正在延安訪問的西方女記者海倫斯諾報道説,"紅軍一直處於動員狀態,五分鐘之內就能作好開往前線的一切準備,自七七事變後,他們更是心急如焚,整裝待發。"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洛川會議是在全國抗戰剛剛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制定的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把實行全民族抗戰與爭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把反對外敵入侵與推進社會進步統一起來,正確處理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係。會議通過併發表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只要真能組織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無疑義的。"


八路軍

  8月25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紅軍主力從即日起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會議還決定立即出動紅軍進入山西參加抗戰,並通過了《中國共産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指明了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的具體道路。

  近一個月後,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國民政府正式承認中國共産黨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了。

  8月下旬,八路軍第115師、第120師先後開赴山西抗日前線。9月5日,八路軍129師在陜西涇縣雲陽鎮舉行抗日誓師大會。滂沱大雨中,站在主席臺上的劉伯承師長第一個摘下綴著五角星的紅軍帽,他説:"讓我們暫時告別紅軍帽吧,但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隨著一聲令下,全師官兵一起戴上了八路軍軍帽。

  9月6日,朱德總司令在八路軍總部的出師抗日誓師大會上,帶領八路軍官兵宣讀《八路軍出師抗日誓詞》:日本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死敵,它要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殺害我們父母兄弟,姦淫我們母親姊妹,燒我們的莊稼房屋,毀我們的耕具牲口,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子孫,我們只有抗戰到底!

  在震天動地的莊嚴誓言中,八路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奔赴抗日前線。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