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箋證》的八大學術特點
三,訪求、採錄地面遺留的各種古代遺跡,諸如城垣、關塞、樓臺、陵墓、碑碣等可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相互印證者,以資博覽,以廣異聞。
1,《周本紀》:“帝紂乃囚西伯于羑裏。”“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裏,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羑(you)裏:又作“牖裏”,古邑名,在今河南湯陰縣北四公里,其地今存高出地面五米,面積大約一萬平方米的土臺,為殷朝的監獄遺址。 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蓋:大概,疑似之辭,此段前後連用四“蓋”字,皆著疑以傳疑之意。《易》:《周易》的簡稱,也稱《易經》,是我國古代最古老的一部卜筮書。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畫案,即 乾、坤、坎、震、巽、離、艮、兌,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八種物質相互作用,産生世界萬物。六十四卦:《周易》中的八卦,兩兩重復排列,組成六十四卦。《易係辭》曰:“《易》之興也其當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崔述曰:“《易傳》但言其作于文王時,不言文王所自作也;但言其有憂患,不言憂患為何事也。且曰‘其當’,曰‘其有’,曰‘耶’,曰‘乎’,皆為疑辭而不敢決,則是作《傳》者但就其文推度之,尚不敢決其時世,況能決知其為何人之書乎?至司馬遷作《史記》,因傳此文遂附會之以為文王拘羑裏所演,是以《周本紀》雲‘文王之囚羑裏,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自序》亦云‘西伯拘羑裏演《周易》’,自是遂以《易卦》為文王所重。”李學勤曰:“周人甲骨上,發現有與《易》卦有關的數字。由此看來文王演卦之説也許有所根據。”(《大百科全書》之“周文王”條。按:羑裏在今河南湯陰縣城北四公里處,是當年紂王囚禁周文王的地方,其遺址是一個正方形的土臺,高約五米,面積約一萬平方米。臺上原有文王廟,早已毀去,今存西樓、正門“演易坊”、六十四卦石碑和後來建築的一部分屋舍。
2,《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載始皇帝東封泰山,“刻所立石,其辭曰……”
瀧川引聶劍光曰:“秦篆刻石,先在岳頂玉女池上,後移置碧霞元君祠之東廡。石高四尺,四面廣狹不等,載始皇銘辭及二世詔書,世傳李斯篆,字徑二寸五分。近年摹本僅存‘臣斯’以下二十九字。”陳直曰:“《山左金志》雲:‘宋時《泰山刻石》存二百二十三字,絳帖刻有全文。至清初存二十九字,乾隆五年毀於火。蔣因培後在玉女池檢得殘石,今存十字。”按:今泰山頂石壁上有此十個字的倣刻文,而這塊僅存十個字的刻石現在保存于山前岱岳廟內。其介紹文字稱:“‘秦刻石’為泰山現存最早的刻石,原立於泰山頂玉女池旁,計有二百二十二字,由李斯篆書。宋代劉岐曾摹其文可讀者尚有一百四十六字。明嘉靖年間移于碧霞祠東廡,存二世詔書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又毀於火。僅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十字。‘秦刻石為研究泰山封禪與我國碑刻、文字、書法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3,《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按:此即秦朝之所謂“直道”。主持此役者為蒙恬,過程見《蒙恬列傳》。徐衛民引史念海曰:“秦直道起由秦林光宮,沿子午嶺主脈北行,經旬邑縣石門關、蓼陵縣艾蒿店、陜甘兩省交界的五里墩,至黃陵縣的興隆關(沮源關)後,沿子午嶺西側的甘肅省華池縣東至鐵角城、張家崾峴,又直北經陜西省定邊縣東南,復折東北方向達內蒙烏審旗紅慶河、東勝縣西、昭君墳東,至內蒙包頭市西,至秦九原郡治九原縣。”按:今陜西富縣之張家灣鄉、甘泉縣之橋鎮鄉以及志丹縣都留有秦時之直道遺址,平均寬度為三十米,最寬處五十八米,最窄處十余米。
4,《高祖本紀》:“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
廣武之間:即廣武澗,王叔岷曰:“《禦覽》引此無‘之’字,《項羽本紀》《漢書 項籍傳》《漢紀》《通鑒》皆同。”王先謙引《西征記》曰:“山上有二城,東者曰東廣武,西者曰西廣武,各在山一頭,相去二百餘步。其間隔深澗,漢祖與項籍語處。”按:今河南滎陽市北之廣武山上有東、西廣武城,當地稱“二王城”,即劉邦、項羽當年所對峙處。西城為劉邦所建,曰“漢王城”;東城為項羽所建,曰“霸王城”。中間隔大溝,即“廣武澗”,也稱“鴻溝”。溝寬八百多米,深二百米。今“二王城”的北部都已被黃河水沖刷掉,僅南部尚存。漢王城東西長一千二百米,南北僅存三百米;霸王城東西長一千米,南北尚存四百米,城厚二十六米。
5,《外戚世家》:“漢王坐河南宮成皋臺,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
河南宮成皋臺:《索隱》曰:“是河南宮之成皋臺。”按:據《索隱》説則此臺應在當時洛陽城內的“河南宮”內。而《漢書》寫此事作“河南成皋靈臺”,若此則臺在當時的成皋,劉邦之納薄氏蓋在與項羽滎陽對峙之時。成皋故城在今滎陽市西北之大伾山上,其北城墻已淪于黃河,東城墻已淪于汜水,西城墻與南城墻尚保存一千五百餘米,傲然矗立。本文所説的“成皋臺”即《漢書》所説的“靈臺”。關於靈臺的位置,舊《汜水縣誌》認為在汜水西北,也正好與古成皋城的方位相近。今成皋遺址之最高處有巨大的夯土臺,滎陽文管所陳萬卿先生推測或即當年之成皋臺。據此則“河南宮成皋臺”一句中的“宮”字或有訛誤;又或者當時之成皋臺是否一度被漢人稱作“河南宮”,亦未可知。
6,《田單列傳》:“齊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
莒城:即今山東莒縣,當時為齊國南部的重要都邑。按:莒邑故城在今山東莒縣城區,規模宏大,為今莒縣縣城之六倍。《水經注 沭水》稱“其城三重,並悉崇峻,惟南開一門,內城方十二里,郭週四十許裏。”今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一帶尚有殘垣,東西各長二百米,高三米;東南角與西南角之間也有斷續的殘垣,高者八九米。
7,《田單列傳》:“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東保即墨。”
即墨:齊國東部的重要都邑,在今山東省平度東南。《山東風物志》:“即墨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的古峴鄉大朱毛一帶,俗名朱毛城。又因西漢膠東康王劉寄都此,故也稱‘康王城’。故城分內外兩城,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現存城垣千余米,基四十米全為夯土版築,十分堅固。直到東漢時期,才逐漸廢棄。”
|
本篇文章共有 8 頁,當前為第 3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