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陳雲誕辰百年 > 正文

論陳雲的計劃思想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1日 19:05)

  陳雲是我國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是黨和國家第一代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的傑出領導人,對發展我國經濟所作的豐功偉績彪炳史冊。鄧小平曾經高度評價陳雲經濟思想。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重要講話,從基本國情到改革開放,從歷史經驗教訓到當前的具體經濟政策,從按經濟規律辦事到進行國家干預,一共講了14條,可以説是陳雲積數十年從事經濟領導工作的深切體會,對新時期我國經濟建設的大政方針指明了方向。鄧小平在那次會上説:“我完全同意陳雲同志的講話。這個講話在一系列問題上正確地總結了我國三十一年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是我們今後長期的指導方針。”(1)

  陳雲在我國歷史上幾個關鍵時期擔負領導經濟工作的重任。如陳雲自己説的,“我是老北京,一開國就在中央工作(2)”。建國初期,陳雲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負責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領導。面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經過艱巨努力,穩定了市場物價,消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僅用3年多的時間,就實現了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使我國進入了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與此同時,陳雲從1951年起即為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運籌規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50年代的“大躍進”,加上天災和蘇聯的背信棄義,使我國國民經濟陷入了困境。在1961年開始的調整時期,陳雲所領導的中央財經小組,認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他在討論1962年調整計劃時發表重要講話,所闡述的基本思想、觀點和辦法,實際上被中央接受並成為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的指導方針。由於措施得當和貫徹有力,到1965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為“三五”計劃的實施準備了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性轉折。在這前後,陳雲發表幾次重要講話,強調克服經濟工作中“左”的思想,提出用3年時間調整,克服比例失調。1979年3月,國務院成立以陳雲為主任的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這是研究制訂財經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定財經工作中的大事的決策機關,對調整國民經濟起了重要作用,使我國的經濟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陳雲的計劃思想,是陳雲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雲計劃思想的淵源是馬克思主義。他説過“計劃工作的規則:有計劃按比例。這一論點來之於馬克思(3)。”前幾年我國理論界有一種説法,認為馬克思從來沒有説過有計劃按比例。我認為,陳雲講的“來之於馬克思”是有根據的。的確,馬克思沒有寫過專門論述社會主義經濟的著作,但他在分析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首先是《資本論》中,對比資本主義生産的無政府狀態,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將是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4)”。例如,《資本論》第一章從分析商品開始,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存在種種矛盾,然後掉轉筆頭説:“最後,讓我們換一個方面,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産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産品是社會的産品。這些産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産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産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産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5)。”由此可見,馬克思十分明確的闡述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的。馬克思還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有計劃地發展經濟,才能揭穿商品拜物教。他説:“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産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産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6)。”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經濟,還可見之於其它許多著作。如在《論土地國有化》一文中指出:“生産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産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産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7)。”以上這些引證説明,陳雲所説社會主義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來之於馬克思”,是準確無誤的。

  陳雲正確的計劃思想,還來之於我國的實踐。他結合長期領導我國經濟建設的體會,總結了蘇聯和中國計劃工作的經驗,指出兩國“都是按照馬克思所説的有計劃按比例辦事的。”“當時蘇聯和中國這樣做是完全對的,但沒有根據已經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經驗和本國生産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對馬克思的原理(有計劃按比例)加以發展,這就導致現在計劃經濟中出現的缺點。六十年來,無論蘇聯或中國的計劃工作制度中出現的主要缺點: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二條,沒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所謂市場調節,就是按價值規律調節,在經濟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無政府’、‘盲目’,生産的辦法來加以調節(8)。”陳雲在這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在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的同時,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其實,只要我們追溯陳雲過去的著作就可發現,這是他一貫的思想,只不過以前沒有提得這麼高、這麼鮮明罷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總的趨勢,是逐步縮小經濟中的計劃調節部分,擴大市場調節部分,這與陳雲的《計劃與市場問題》提綱中的論斷大體上是一致的。但當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理論界有人以為,陳雲是主張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現在已經過時了。其實,仔細琢磨就會看到,陳雲的思想與十四大的提法雖然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因為:

  第一,十四大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的這種作用,也就是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而這正是陳雲所特別強調的。他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能只有計劃經濟部分,還必須有市場調節,就是要在經濟生活的某些方面由價值規律來調節。

  第二,十四大認為,市場既有對各种經濟信號反映比較靈敏的優點,有利於促進産需協調,但市場也有其弱點和消極方面,因此需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這就是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那種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陳雲也指出過,市場調節即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進行生産,是“無政府”的、“盲目”性的調節。“因此,在許多方面,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干預是必要的(9)。”1982年,陳雲把市場調節和國家計劃比作“鳥”和“籠子”的關係,就是強調國民經濟要在宏觀控制下把微觀搞活。1985年,陳雲在黨的代表會議上進一步明確提出宏觀控制的問題。他説:“計劃是宏觀控制的主要依據。搞好宏觀控制,才有利於搞活微觀,做到活而不亂。”(10)

  第三,十四大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在宏觀調控上,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陳雲也曾指出:“我們國家現在進行的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11)。”1985年,他在黨代會上甚至進一步明確和強調:“我們是共産黨,共産黨是搞社會主義的。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12)

  第四,十四大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的範圍、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可以有所不同。陳雲也曾經指出:“問題的關鍵是,直到現在我們還不是有意識地認識到這兩种經濟(指計劃經濟部分和市場調節部分——引者)同時並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還沒有弄清這兩种經濟在不同部門應佔的不同比例。”還説:“在今後經濟的調整和體制的改革中,實際上計劃和市場這兩种經濟的比例的調整將佔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計劃經濟部分愈增加,市場經濟部分所佔絕對數額就愈縮小,可能是都相應地增加。”(13)

  總之,十四大精神與陳雲思想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則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陳雲的計劃思想在總體上堅持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一系列重要觀點上至今仍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輝,對當前的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關於經濟建設要重視國情的問題

  我國理論界有的同志認為,過去我們搞計劃經濟,照搬蘇聯的模式,現在搞市場經濟,可以模倣美國的模式,或者亞洲“四小龍”的模式。而陳雲一貫主張,我國的經濟建設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外國經驗同我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的原則。50年代學蘇聯,“即使那時,我們的經濟工作也是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辦事的,沒有完全套用蘇聯的做法(14)。”80年代陳雲再次明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重視我國的國情。他特別強調我國這樣一個基本國情:“一方面我們還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二十年,即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個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現代化用人少,就業難。我們只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四化。這個現實的情況,是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點(15)。”他又説:“我們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香港、新加坡、南朝鮮等地區沒有八億農民這個大問題。歐美日本各自也沒有八億農民這個大問題。我們必須認識這一點,看到這種困難。現在真正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的還不很多。”(16)

  (二)關於綜合平衡的問題

  我國理論界有的同志以為我們過去搞計劃工作,從體制到方法都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其實,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的。過去我們在學蘇聯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創造。例如,“綜合平衡”一詞就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是“俄國人的本本”所沒有的。在陳雲的著作中,綜合平衡有著豐富的內容。

  首先,“所謂綜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觀規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搞經濟不講綜合平衡,就寸步難移(17)。”這是符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列寧説過:“經常的、自覺地保持的平衡,實際上就是計劃性……(18)。”毛主席也説過:在整個經濟工作中,綜合平衡是個根本問題。大躍進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沒有搞好綜合平衡。由於“大躍進”造成比例關係嚴重失調,經過5年調整,才重新建立被打破了的平衡。

  陳雲所説的綜合平衡,不是指一個部門或一個地區的平衡,而是指全國總體的平衡。他在1957年《經濟體制改進以後應該注意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擴大地方的職權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須加強全國的平衡工作。因為經濟單位是分散的,沒有全局、整體的平衡,就不是有計劃的經濟(19)。”後來他又提出“全國一盤棋”的著名觀點,説:“國家建設必須全國一盤棋,按計劃辦事。”(20)

  陳雲在1957年就提出了“要重視研究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21)”的要求。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很多,通常應當抓住哪幾個主要比例呢?首先要抓住消費和積累的比例。用陳雲的話説,就是吃飯和建設的比例。“從全局看,第一是吃飯,第二要建設。吃光用光,國家沒有希望。吃了之後,還有餘力搞生産建設,國家才有希望。只要把握住這一條就好。”(22)

  另一個重要比例是農業和工業的比例。陳雲曾經指出:“搞建設,必須把農業考慮進去。”所謂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這個比例。這是一個根本問題。許多辦工業、辦商業的同志不大考慮這個問題(23)。他以對我國國情的深刻理解和銳敏的觀察力,在“一五”期間就多次指出:“農業已經成為建設中的弱點(24)”,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是農業生産,“農業生産同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相比,即使完成計劃,也是很緊張的(25)。”農業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糧食供不應求,這是國家的大規模工業建設同落後的小農經濟之間的矛盾的反映。因此,他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經過反復考慮,向中央提出對糧食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統購統銷)的建議,並由中央作了決策。這一決策加上隨後的花紗布和食油的統購統銷,對穩定市場物價,保證“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由於農業經濟的再生産與自然的再生産交錯在一起,因此,農業和工業按比例發展,與其説取決於工業,不如説取決於農業。陳雲深刻地指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發展農業仍然是頭等大事。”“農業發展不起來,工業就很難發展(26)。”陳雲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提出了發展農業的許多具體政策措施,有的至今仍有指導意義。特別是陳雲高度評價毛主席在1959年提出的按農輕重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原則,避免工農業比例失調,認為“農輕重的排列,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27)

  與比例關係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經濟發展速度問題。陳雲一貫主張,按比例發展是最快的速度,反對不切實際的高速度。他在1982年春節對國家計委的負責同志説:“搞建設,真正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於求成反而慢,這是多年來的經驗教訓(28)。”他還在1985年黨代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還是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穩步前進,這樣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則,造成種種緊張和失控,難免出現反復,結果反而會慢,‘欲速則不達’”(29)

  怎樣才能搞好綜合平衡,陳雲有許多經驗之談。他指出,中長期計劃必須從當前的年度計劃、從開步走就要搞綜合平衡。“再説按什麼‘線’搞綜合平衡,無非是長線、短線。過去幾年(按:指“大躍進”時期),基本上是按長線搞平衡。這樣做,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能平衡。結果,建設項目長期拖延,工廠半成品大量積壓,造成嚴重浪費。在這方面,這幾年教訓已經夠多了。按短線搞綜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綜合平衡。所謂按短線平衡,就是當年能夠生産的東西,加上動用必要的庫存,再加上切實可靠的進口,使供求相適應。”(30)

  陳雲還指出,搞好綜合平衡,在思想方法上,“既要保證重點又要照顧一般……否則,不僅國民經濟各部門不能互相協調地向前發展,而且重點本身的發展也難以得到可靠的保證。”搞好綜合平衡,還要瞻前顧後,留有餘地。這就是年度計劃。既要照顧明年又要照顧長遠。當前的生産和建設是重要的,決不能忽視。但是,也不能只顧眼前,不顧將來(31)。”“總之,計劃指標必須可靠,而且必須留有餘地。只要綜合平衡了,指標低一點,也不怕。看起來指標低一點,但是比不切實際的高指標要好得多,可以掌握主動,避免被動。”(32)

  (三)關於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問題

  陳雲早在1957年就深刻地指出:“建設規模的大小必須和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適應還是不適應,這是經濟穩定或不穩定的界限。像我們這樣一個有六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穩定極為重要。建設的規模超過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會出現經濟混亂;兩者合適,經濟就穩定。當然,如果保守了,妨礙了建設應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糾正保守比糾正冒進要容易些。因為物資多了,增加建設規模是比較容易的;而財力物力不夠,把建設規模搞大了,要壓縮下來就不是那麼容易,還會造成嚴重浪費。”(33)

  怎樣才能防止建設規模超過國力的危險呢?陳雲指出,一是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都必須平衡,並略有結余;二是物資要合理分配,貫徹執行先生産、後建設的原則;三是人民的購買力必須同能夠供應的消費物資相適應;四是基本建設規模和財力物力(指投資、機器設備和原材料、消費物資、外匯四個方面)之間的平衡,不單要看當年,而且必須瞻前顧後,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損失;五是農業對經濟建設的規模有很大的約束力。往往上年農業歉收,下年工業生産、財政收入和基建投資都下降。

  1979年,陳雲又提出:“經濟建設要腳踏實地。”“基建投資年年有赤字是不行的,因為年年用發票子來搞基建,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爆炸’。(34)

  陳雲計劃思想的重要觀點,除以上所述外,還有計劃機關要考慮大問題、考慮戰略性問題,經濟計劃體制要改革,穩定物價、抑制通貨膨脹才能促進經濟順利發展,等等。陳雲的計劃思想豐富而深刻,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寶貴理論財富。認真學習和掌握陳雲的這些重要理論觀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運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

  (作者:國家計劃委員會研究中心 劉日新)

  注 釋:

  (1)《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54頁。

  (2)(3)(4)(8)(9)(10)(11)(12)(13)(14)(15)(16)(17)(19)(20)(21)(22)(23)(24)(27)(28)(29)(30)(31)(32)(33)(34)《陳雲文選》第3卷,第308、244、244、244和245、278、350、347、350、245—247、337、250、281、211、75、307、56、309、251、78、246、311、351、211、137、212、52、264—265頁。

  (5)(6)《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95—96、97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454頁。

  (18)《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66頁。

  (25)(26)《陳雲文選》第2卷,第237、140—143頁。

責編:李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