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在萬隆的“黑天白夜”
——新華社記者記憶中的萬隆會議報道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11:08)
|
|
|
新華社老記者劉茂儉展示他的萬隆會議採訪證件 |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李忠發)“一翻開這本記者證,我就會想起1955年的萬隆會議和‘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它承載著一段歷史記憶,我將永遠保存它。”一頭銀發的72歲老人劉茂儉拿著已經泛黃的記者證,感慨萬千。
記者證封面上的“亞非會議 萬隆”字樣依舊清晰,只不過證件持有人已從當年的青年變成古稀老人。正值紀念亞非會議50週年之際,當年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倖免于難的新華社記者劉茂儉和錢嗣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把這段歷史重現在人們面前。
|
|
|
新華社老記者錢嗣傑講述50年前他參加萬隆會議報道的經歷 |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召開之前,國際反動勢力和台灣當局策劃了“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致使中國代表團部分工作人員和中外記者11人遇難。“我們聽到飛機爆炸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心裏非常難過。”回憶起當年的往事,77歲的錢嗣傑仍然難以掩飾心中的憤怒和哀傷。
錢嗣傑和劉茂儉都是當年赴萬隆記者團成員,錢嗣傑是攝影記者,劉茂儉是譯電員。兩人于4月1日提前抵達香港,採購一些攝影器材和記者團所需物品。由於工作安排,他們陪同兩名外交部信使乘船先期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我倆也準備搭乘那架飛機的,後來在香港臨時改變計劃,結果倖免于難。”劉茂儉説。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當時震驚了全世界,也為萬隆會議籠罩了一層陰影。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總理表現出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偉大風範,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周總理抵達萬隆時,在機場受到印尼群眾熱烈歡迎。因為人很多,我根本就擠不進去拍照片。”錢嗣傑還清楚記得周總理當時受歡迎的熱烈場面。
|
|
|
新華社記者錢嗣傑(站立者右二)在採訪萬隆會議開幕式後和外國記者在會場外休息時合影。 |
周總理在會議中力挽狂瀾的表現讓錢嗣傑由衷欽佩。會議開始時出現了打著反共旗號向中國挑釁的聲音,引起了許多人的憂慮。周總理在第二天的會議上臨時決定,把原來的發言稿改用書面散發,並當即親自起草稿子,發表了18分鐘的即席講話。
“周總理宣佈:‘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周總理講話剛一停,會場上立刻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聲。”錢嗣傑説。
“周總理一番講話驅散了會場上的烏雲,扭轉了會議的方向,使會議得以順利進行,也得到了廣大代表的好評。”錢嗣傑説。
由於包括新華社記者在內的多位新聞工作者遇難,萬隆會議的報道任務變得更加繁重。這是第一次亞非會議,共有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
為增加報道力量,新華社緊急調整萬隆會議報道工作。臨時抽調駐印度新德里分社首席記者張維冷參與報道,並要求雅加達分社首席記者彭迪等記者既負責會外報道,又承擔會議報道部分任務。
回首當年在特殊環境下忘我工作的日日夜夜,錢嗣傑記憶猶新。作為會議報道的唯一一名攝影記者,錢嗣傑承擔著旁人無法想像的工作壓力。在萬隆會議召開的7天裏,錢嗣傑要負責周恩來總理平均每天6場活動的拍攝任務。一天活動一結束,他立刻鑽進悶熱潮濕的“暗房”,沖洗照片、寫圖片説明。而所謂“暗房”,也只不過是一個不透風、不透光的衛生間。由於沒有圖片傳真機,天亮後,他還要抽空到郵局把照片郵寄到國內,然後再回到會場繼續採訪。
7天的會議,錢嗣傑有5天都沒有合眼,也記不清7天裏共吃了幾頓飯。“那時候我們沒有先進設備,文字記者只有舊式的英文打字機。由於很多攝影器材在飛機爆炸時損失了,攝影器材很緊張。我的照相機比較落後,閃光燈用的還是閃光燈泡。採訪時,我口袋裏裝滿了小燈泡,拍一張照片換一個燈泡,不小心就會把手燙得起泡。”
中國的正義立場通過錢嗣傑等中國記者的出色報道,及時向國內和世界傳遞。“這是我比較滿意的一幅照片,當時在國內外廣為採用。”錢嗣傑拿著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作精彩演講的照片説。
錢嗣傑説,因為“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謀害目標直指周恩來總理,所以大家都很緊張。當時,陳毅副總理要求全體代表團成員,人人都要對總理的安全負責。
“我們當時沒有恐懼心理,沒有個人的考慮,就是希望把工作做好。新華社記者化悲痛為力量,齊心協力,日夜奮戰,最終完成了會議的報道任務。”錢嗣傑説。
至今讓劉茂儉和錢嗣傑難忘的是周總理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萬隆會議結束後,中國代表團的留守工作人員和記者團本來買了5月5日的船票回國。後來出於安全考慮,代表團5月2日臨時改變計劃,改乘周總理派來的專機回國。“周總理處處想著大家的安危。”劉茂儉説。(完)
責編:李菁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