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大麥地岩畫 > 正文

寧夏荒漠8000多幅岩畫究竟為何而作?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1日 15:23)


兩個人面,人首上部有兩個直立的頭飾,像羊角,似是動物崇拜的表現。

  大麥地,很美的名字,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寧北山深處的一片荒漠,了無人煙,稀稀落落生長著酸棗、駱駝蓬等一些植物。但是荒蕪的大麥地卻靈動不凡,因為岩畫--那些在一道道山樑上熱鬧了幾千年的神秘圖形。

  在大麥地約15平方公里的區域裏,已經發現了岩石上密集刻畫的3000多組、8000多幅岩畫,平均每平方公里達到200多組,超出世界公認的岩畫“主要分佈區”密度標準的20倍,數量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屬罕見。

  尋找大麥地岩畫

  很少有人進入這片荒漠,也很少有人能夠領略這些岩畫。

  大麥地所處的衛寧北山,大致形成于3億年前,西臨騰格裏沙漠,向東流淌的黃河在山南轉向北流。傳統上認為,衛寧北山是賀蘭山南端余脈,所以大麥地岩畫常常被説成是賀蘭山岩畫的一部分。不過大麥地岩畫研究者提出,衛寧北山與賀蘭山形成時代不一,山體結構不一。賀蘭山形成于約17億年前,是拉張型地壘式斷塊山地,衛寧北山是一種晚古生代碎屑岩褶皺構造,形成于3億年前,所以衛寧北山是獨立的山體。他們認為大麥地岩畫是和賀蘭山岩畫既有聯絡又自成體系的獨立岩畫群。

  大麥地是一種盆地狀的山地,其中橫亙著東西走向的山梁,四週高山環繞,只有幾個山口可以通行。山樑上的岩石排列有序,表面比較平整,成了古代先民的天然畫板。很多年以前的大麥地曾經氣候濕潤,水草茂盛,先民們在這裡捕獵動物,畜養牛羊。這裡還有大量堅硬的原生鐵礦石,提供了創作岩畫的工具。豐富的生活題材,合適的岩壁畫板,方便易得的刻畫工具,加上先民的智慧,産生了今天被人們重新發現的大麥地岩畫。

  1988年,一位地質工作者在野外調查中偶遇大麥地岩畫。消息被寧夏考古所得知,引起了注意。考古所就開始尋找這位發現者,希望讓他來帶路。幾經週折,終於有了消息,可這個地質工作者已經調到河南安陽工作。寧夏考古所人員只好進山自己尋找,用了一個星期時間終於找到了大麥地岩畫,遂將進入大麥地的道路作為一個秘密。1989年4月,曾經發現了賀蘭口岩畫的李祥石,憑著考古所一個司機透露的“向西”兩個字和對岩畫的熱愛,與弟弟一同走進荒漠,開始一次尋找大麥地岩畫的冒險之旅。當第一眼看到那裏的岩畫時,興奮的李祥石不停的拍照,第一次駐守大麥地。1990年10月李祥石再次帶人進入大麥地,對岩畫進行線描圖整理。從那時到現在,大麥地岩畫已經成為岩畫研究者的新寵。

  群集荒漠的精靈們


上面兩人在舞蹈,下面一人騎馬執韁,畫面生動優美,充滿了勞動的歡樂。

  大麥地的岩畫就像一群群精靈。山梁的岩石上,刻著各種各樣的圖畫。這些精靈令每一個來訪者震驚和興奮,其中有人、動物、佛塔、日月、天地神靈、怪異符號等等。

  精靈部落中有各種動物,羊、馬、鹿、牛、狗、虎等,最多的是羊。岩畫中有簡單幾筆勾勒成的單個的羊,也有眾多大場面的羊群及圍獵場景,還有羊與其他動物共處的畫面,以及各種帶著羊角形象的圖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羊的崇拜,可見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恢宏的場面是大麥地岩畫的一大特徵,有眾人攜手圍獵,也有寺塔祭拜。大麥地最大的一組岩畫,被研究人員命名為“遊牧長卷”,長達9米,高約1.2米。這組巨幅岩畫裏有近百個圖形,描繪了遊牧、狩獵、舞蹈各種場景,表現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還有上百隻動物和各種符號。顯然,從內容上可以看出,這些岩畫的創作年代不一,有的比較晚,例如有關佛教的圖形,就大大晚于那些原始遊獵場面的圖形。

  在這麼荒蕪的地方,怎麼會有如此鮮活的人類印記?這些刻在石頭上的作品是什麼人留下的?他們究竟在表達什麼?為什麼而作?又是怎麼創作的呢?

  麗石黃衣揭示年代

  岩畫的年代斷定,是解密岩畫的關鍵,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大麥地岩畫的斷代,專家們採用了地衣測年法,具體利用的地衣是麗石黃衣。

  麗石黃衣是一種鱗殼狀的地衣,表面呈黃色或銹紅色,對環境適應性強,廣泛分佈我國北方地區。這種地衣附著在岩石上,靠空中落下的塵埃提供營養,所以不會嚴重腐蝕岩石表面。它的面積形狀規則,一般為橢圓或圓形,長短軸或直徑的增長與時間成正比關係,因此只要測量地衣附著面積的長軸、短軸或直徑,代入公式,就可算出地衣的年齡。如果岩畫上附著有這種地衣,那麼這幅岩畫的年齡至少和地衣等同。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李祥石利用麗石黃衣計算出,大麥地岩畫的創作年代約為距今800年到7000年之間,相當於從中國的宋遼時期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大麥地的岩畫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陸續留下的。李祥石已經測出的最古老的大麥地岩畫年齡是7331年,不過他説也許這不是最後的結果。

  岩畫的年代確定後,結合其他學科已有的知識,比如地質歷史知識和社會發展知識,就能對畫面內容做進一步研究,逐步揭開這些畫面裏的一個個秘密。

   究竟為什麼而作


人在羊群中,均為下蹲式,並有發飾、尾飾,可以看到人的生殖器被刻畫得較突出,反映先人的生殖崇拜。羊群中有狗,由多重動物組合成一幅精彩的牧場情景。

  根據這些岩畫展現的大量人騎、圍獵場面,結合斷代研究結果,研究者相信原始的狩獵遊牧民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大麥地繁衍生息。

  先民們為什麼在岩石上作畫?現在的研究者沒有一個能和當時的畫家對話,他們各有不同的説法。

  關於鑿刻岩畫的動機,國內外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説,古代的羊倌看著羊群,長晝漫漫,百無聊賴,順手揀起堅硬的石頭,在岩石上敲鑿出羊的形象。這是典型的娛樂説。但是這個説法不為多數岩畫研究者認同,因為創作這些作品要花費相當大的力氣,尤其是規模比較大的作品,不會是一時興起所致,一定有特定的創作目的。

  我國的岩畫研究者比較普遍地接受巫術説的解釋,即岩畫是巫術儀禮的産物,目的是與神溝通。憑藉這些岩刻形象,表達人們的情感、願望、祈求。比如手印和羊同時出現,可能表達的是對牲畜的擁有。對北方狩獵遊牧民族來説,牛羊是他們的衣食來源,擁有肥碩的牛羊是當時的人夢寐以求的。但是,自然條件很惡劣,人們僅憑自己的力量不能保障生活,就希望借助巫術通神,保祐人畜兩旺。那些弓箭下的動物形象的作用也是如此。大麥地岩畫裏能看到許多人手持弓箭,射向獵物。研究者認為,原始人打獵之前,總要向神靈祈禱能夠捕獵到豐美的獵物,他們把想要狩獵的動物刻在石頭上,再將人持弓箭射向獵物的場景也刻在那裏,讓巫師作法,期望神靈保祐狩獵成功。岩畫裏的男女交媾圖形,表達的是種族繁育的重要性。有些類似人面的圖形,則可能是對神靈的描畫。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認為種種事物表面的背後都隱藏著神秘的操控力。巫師刻畫出某個神靈的形象,然後對之施法,奉獻祭品,就算是對著神靈説話。遠古的美術作品,特別是肖像,不管是人的還是動物的,通常有符咒作用,表達作者或好之或惡之的情感和期望。

  不管怎麼樣,這些岩畫記錄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和人們的存在狀態,為現代人走進歷史隧道提供了一條通路。

  岩畫資料的整理方法


人騎馬飛奔,馬匹吐舌卷尾,滿身花點,線條流暢,形象飄逸。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是整理大麥地岩畫資料的主力。以往十多年間做了大量工作。因為大麥地沒有人煙,交通不便,加上荒漠中惡劣的自然條件,野外工作非常艱苦。今年64歲的李祥石被同事們尊稱為“老爺子”,他帶領助手多次進入大麥地,僅2003年就分別於5月、6月、10月三次進入,總共野外工作56天,整理出3147組岩畫的8000多幅線描圖。2004年酷暑7月,他再次進入大麥地,歷時半個月,帶領攝影師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已于9月下旬集冊出版,這是大麥地岩畫的第一本畫冊,收進835幅彩色照片,印數只有200冊,供專業研究人員和圖書館使用。

  就在我10月中旬在銀川採訪李祥石後沒有幾天,他帶著助手又一次前往大麥地。

  談到關於這些岩畫的研究成果,李祥石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束錫紅一再説,目前已做的工作主要是記錄和整理。岩畫的收集整理使用以下四種方法:線描圖、拓片、照片和錄像。

  線描圖是用時最長、最艱苦、最費功夫的整理方法,但也是最普遍適用、準確清楚的方法。在大麥地,研究者先用硫酸紙(比玻璃紙厚,但很透明)覆蓋在岩畫上,用記號筆把岩畫的形狀臨摹下來,然後回去再用宣紙臨摹硫酸紙上的圖形,最後用毛筆填黑宣紙。下面一些圖是線描圖。


  拓片也是整理岩畫的主要方法。但並不是每一幅岩畫都可以做拓片,只有那些刻痕清楚的岩畫可以使用。

  接在《大麥地岩畫》第一卷(彩色照片輯)之後,大麥地岩畫的黑白照片、線描圖及拓片輯也將要出版。研究者説,像《大麥地岩畫》這樣完整的資料記錄,在岩畫學領域內是史無前例的,並且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大麥地岩畫搶救保護工作。

  地岩畫遠離城市,遠離人群,進入大麥地的道路,只有少數研究者和附近居民知道,總體上保持著原始狀態。但是,暴露在野外的大麥地岩畫自然風化嚴重,許多寶貴作品最終變成粉末。環境的惡化更加速了這一過程。但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效的保護辦法。有人提出把岩畫搬遷到博物館等地方,或者在岩畫原地建造保護建築,但對於大量密集的大麥地岩畫,這個辦法缺乏可行性。


在裸露的自然環境下,很多珍貴的岩畫已經風化、脫落。

  研究者提出,應當儘量減少對大麥地岩畫的人為直接破壞;對岩畫的宣傳宜採取慎重的態度;不僅保護大麥地岩畫本身,還要保護岩畫區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近幾年大麥地岩畫遭到盜竊的現象也非常令人痛心。有的岩畫,李祥石和助手在做過線描圖記錄以後沒幾天,等他們再轉回來的時候,就已經被盜賊掘走了。

  大麥地岩畫和賀蘭山岩畫都面臨加強保護工作的重要課題。大麥地以北200多公里的賀蘭口岩畫區已經在1996年成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仍然沒能很好地實現保護。一方面,當地農民似乎並不很在意這些世世代代看慣了的東西;另一方面,隨著近20年間寧夏岩畫研究的大力開展,僅90年代就有兩次國際岩畫研究會在寧夏召開,岩畫原件也成了文物販子的搖錢樹。李祥石老爺子帶人對大麥地岩畫所作的搶救性記錄和整理特別重要。他們在這些岩畫還處於自然狀態的情況下,全力蒐集和製作大麥地岩畫的線描圖、拓片、圖片、書籍刊物、錄像等資料,並且還準備建立岩畫的電腦資料庫,成立岩畫博物館。

  大麥地的所謂岩畫,其實是岩刻。在英文裏,把岩石上古代留下的畫和刻兩種藝術統稱為rock art。我刊2004年4月號介紹的墨西哥巴哈大岩畫是真正的“畫”,是使用紅、黃、白、黑色顏料繪成的。中國雲南、廣西也有不少岩畫,亦稱崖畫,多用紅色顏料;而中國北方的“岩畫”多半是岩刻。

  國際岩畫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兆復答記者問


下部幾隻羊,有動態感,形象逼真,上部似人面,面部有“十”字形符號,也許是族徽號,也可能是類似路標的標記。

  記者:古人為什麼會在岩石上作畫?

  陳兆復:為了交流。比如先民出去捕獵捕捉到一隻羊,回來後把這只羊的形象刻在石頭上,為了告訴其他人,我今天打到的這只羊是這樣的。也可能是狩獵的場景或者祭祀的場景。這種交流會發生在氏族內部或者氏族之間,也可能是向下一代傳授生活技能。交流是一個很廣泛的範疇,比如巫術,是人類和神靈之間的交流。

  記者:岩畫研究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陳兆復:岩畫的斷代問題。斷代有自然科學的方法和人文歷史的方法。我們儘量使用自然科學方法,然後再是人文歷史的方法。南方崖畫多使用顏料,含有有機物,可以使用碳14測定法等,北方的岩刻現在還沒有很好的斷代方法。大家的推測比較多,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都是一家之言。大麥地岩畫使用的麗石黃衣測年法,我們沒有使用過,不太了解。關於岩畫斷代的研究方法,全國岩畫各顯神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交流和學術討論。

  記者:大麥地岩畫研究者認為那裏最早的岩畫有7000多年曆史,您怎麼看?

  陳兆復:大麥地岩畫反映的是一種狩獵文化,我們認為大多是匈奴時期的,不會那麼早。我們認為這樣的岩畫有3000多年。當然這還需要自然科學方法論證。我們是比較謹慎的。

  相關鏈結——摘自陳兆復:《古代岩畫》


上部似人形符號,下部似“日”字。

  1,岩畫的分佈遍及五大洲,它把人們帶到了人類的童年時代,讓我們週游人類的史前世界,並幫助我們尋找失落了的文明。

  20世紀是岩畫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岩畫研究現在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躋身於學術界了。岩畫學,人們可以這樣稱呼它,即使與史前學有著某種聯絡,但已不再只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了。岩畫研究緊密聯絡著許多其他的領域,諸如藝術史家們就已在史前藝術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如地貌學、宗教學等,也都對這門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

  2,由於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原始時代起,中國就存在北方和西北草原民族的遊牧文化,黃河流域以粟、黍為代表的旱地農業文化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以稻穀為代表的水田農業文化,以及東南沿海的以漁撈業為代表的海洋文化,

  中國岩畫的分佈大體與上述的多種民族傳統文化一致。根據岩畫作品的內容和風格,以及其所處的文化地區,大致可以劃分為北方、西南、東南三個系統:

  北方系統的岩畫主要分佈于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內容以動物為主,風格較寫實,技法大都是鑿刻,它是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狩獵、遊牧民族的作品。西南系統的岩畫,主要分佈在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題材以人物為主,宗教活動是其主要表現的內容,表現技法則以涂繪為主。西藏地區的岩畫,基本屬於北方系統,內容以反映狩獵與畜牧的生活為主。由於它與中國雲南地區的一些省份毗鄰,某些作品又帶有西南系統岩畫的風格,有部分岩畫也是由紅色顏料繪製的。鋻於其地理位置,這裡把它放在西南系統中敘述。東南沿海地區的岩畫,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台灣和港澳等地,內容大都與古代先民們的出海活動有關。其以抽象的圖案為主,並採用鑿刻的技法。以上三個系統岩畫的分佈範圍和數量,都是很不相同的。北方系統的岩畫分佈範圍最大,數量也最多。東南沿海地區岩畫雖不能與之相比,但不管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卻能自成體系。


方框內有一叉,四週有點,如“※”符號,似棋盤,下方有一個羊。陳兆復説,這很可能是路標,指示這裡可以狩獵或牧獵。

  3,在全世界範圍內,分析岩畫的文化內涵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在文字出現以前的社會裏,岩畫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的生産與生活、思想與意識。

  岩畫的分佈遍及五大洲,它把人們帶到了人類的童年時代,讓我們週游人類的史前世界,並幫助我們尋找失落了的文明。它以其全球性的廣度和歷史性的深度,已成為世界性的一門嶄新的學科。

  4,岩畫的分佈遍及五大洲,它把人們帶到了人類的童年時代,讓我們週游人類的史前世界,並幫助我們尋找失落了的文明。

  20世紀是岩畫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岩畫研究現在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躋身於學術界了。岩畫學,人們可以這樣稱呼它,即使與史前學有著某種聯絡,但已不再只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了。岩畫研究緊密聯絡著許多其他的領域,諸如藝術史家們就已在史前藝術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如地貌學、宗教學等,也都對這門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來源:《中國科技縱橫》雜誌 )

責編:李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