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940年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9日 15:15
1904年
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取名鄧先聖。
1909年
進私塾讀書,學名鄧希賢。
1910年
入協興鄉初級小學學習。
1915年
入廣安縣高等小學學習。
1918年
入廣安縣立中學學習。
1919年
5月4日,北京爆發學生群眾反帝愛國運動。
秋,考入重慶留法預備學校,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抵制日貨、聲討賣國賊活動。
1920年
10月,抵達法國,不久入諾曼底區巴耶男子中學學習。
1921年
4月,到克魯梭市施奈德鋼鐵總廠當軋鋼工。月底,辭去工作赴巴黎。
7月下旬,中國共産黨成立。
10月,進香布朗工廠做工,兩個星期後被解雇。
1922年
2月,進哈金森橡膠廠做工。
夏,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次年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也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1923年
夏,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
參加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赤光》的編輯工作。
7月,當選為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局委員,同時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1925年
春,任中共旅歐支部里昂地區特派員。
6月至9月,參與組織旅法華人多次舉行的聲援國內五卅反帝運動的大規模示威和集會。
11月,進雷諾汽車廠做鉗工。
1926年
1月,赴蘇聯,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
春,離蘇回國,受中共派遣,到馮玉祥的國民聯軍所屬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工作,任政治處處長、學校中共組織的書記。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收繳工人糾察隊武器,屠殺共産黨員和進步人士。
7月,到武漢,任中共中央秘書,更名鄧小平。
8月7日,列席中共中央緊急會議。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12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28年
年初,和張錫瑗結婚。張于1930年病逝。
1929年
夏,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廣西,領導黨的工作,準備武裝起義,化名鄧斌。
10月,任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書記。
12月,同張雲逸、韋拔群等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任紅七軍政治委員、前委書記。
1930年
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發動龍州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兼任紅八軍政治委員。李明瑞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
在廣西右江地區11個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1931年
2月,同李明瑞率紅七軍轉戰到江西崇義後,根據前委決定,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彙報工作。
4月,在上海寫出《七軍工作報告》,詳述了紅七軍、紅八軍的戰鬥歷程。
8月,到達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
1932年
7月,任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支持毛澤東打破國民黨軍事“圍剿”的戰略戰術和正確的土地政策,反對“左”傾路線。
1933年
春,任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長。
5月,遭“左”傾路線打擊,被撤銷職務,受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到樂安縣南村當巡視員。不久,調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8月,主編紅軍總政治部主辦的《紅星》報。
1934年
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
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35年
1月,參加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
6月,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
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
1936年
5月,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後任主任。
1937年
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國全民族的抗日戰爭爆發。隨後,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8月,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赴南京參加國民黨政府召開的國防會議。
8月25日,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
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與師長劉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區開闢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
9月至11月,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全會確定,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重申黨的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在會上作關於地方工作的報告。
1939年
7月3日,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9月,同卓琳結婚,後一起回到太行山。
1940年
8月至12月,參與指揮百團大戰。這是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帶有戰略性的對日軍的進攻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