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的思想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5日 15:54
鄧小平同志最近在視察我國南方時説,我們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資本主義發展幾百年了,我們幹社會主義才多長時間!何況我們自己還耽誤了二十年。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
這番話,多麼情真意切,多麼語重心長!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説,這番話正是鄧小平同志這次視察南方時全部談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這裡,鄧小平同志再一次強烈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即到下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這一戰略目標。這是一個要用“一百年”走過“幾百年”路程的偉大戰略目標。
由鄧小平同志於1979年底首先提出,爾後反復論證,已為黨的十二大、十三大確立的我國從本世紀八十年代到下世紀中葉共七十年的三步發展戰略目標,即到八十年代末實現翻一番基本解決溫飽、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進入小康社會、到下世紀中葉再翻兩番建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這樣一個“三部曲”的目標,是激勵著十一億中國人民奮發努力的偉大目標。十多年來,圍繞著這一目標,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認真地學習和領會這些思想,特別是聯絡學習鄧小平同志最近的重要談話,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和指導當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宏偉的目標:
要使中國徹底擺脫貧困
要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
一位外國評論家指出,中國提出七十年的發展戰略,這樣長期的目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這樣長期的一個戰略目標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簡略地回顧一下歷史。
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所為之奮鬥的,無非是要完成兩大任務。一個是結束中國四分五裂狀況,爭取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另一個是徹底擺脫貧困,使中國強盛起來。這兩大任務都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産黨人的肩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第一個任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當國家有了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之後,毛主席、周總理又及時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實現第二個偉大的任務。由於歷史的曲折,這一任務被耽擱了二十年的時間。當我們結束“文革”,惡夢醒來之時,突然發現,我國與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加拉大了。現實是嚴峻的,時間再也不能耽擱了。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鄧小平同志的提議下,全黨堅決果斷地實現了工作重點的根本轉移,下決心排除任何干擾,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完成歷史的重托,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鄧小平同志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地分析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上的差距,及時切實地提出了從八十年代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實現現代化任務的戰略設想和戰略目標。
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就有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之團結奮鬥的基點和前進方向。同時,一個明確具體的長期發展戰略,也為我們制訂中短期經濟發展計劃提供了依據。黨中央在制定“六五”計劃時,就是與本世紀末的小康目標聯絡起來考慮的。1985年在制定“七五”計劃時,又考慮到下世紀的發展目標。英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古德曼曾評論説,“七五”計劃是中國第一個詳細具體和明確的計劃,這顯然與中國有了一個長期發展戰略有關。去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八五”計劃與“十年規劃”,更加體現了這一特點。
有些人説,用這麼長的時間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現在有的國家人均已超過一萬美元了,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太渺小了?
究竟這是一個渺小的目標,還是一個宏偉的目標?正確認識實現這一目標的意義,對於增強信心,至關重要。對此,鄧小平同志作了充分的論述。
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擁有一切條件,一定能夠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基礎落後。要消除同發達國家兩三個世紀至少一個多世紀形成的差距,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必須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下長期奮鬥的決心。對這一點,我們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本世紀末實現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這個數字確實不高,同發達國家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真正達到也並不容易。他認為,八百美元雖然不多,但是,由於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財富不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裏,沒有大的貧富差別,所以一般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他舉了蘇州的例子。1982年蘇州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了四百美元,人們的飲食、服裝、住房、教育文化狀況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蘇州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才達到小康目標的一半,就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鄧小平同志説,如果全國都達到人均一千美元的國民生産總值,那麼中國將發生多麼大的變化啊。對於這一點,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同樣的人均收入,國情不同,狀況大不一樣。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就曾説過,人均收入的統計對中國有意義,對我國就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希臘的人均收入雖然高,但差距實在太大了。鄧小平同志説,我們的優點就在這個問題上。
據國外經濟學家的觀察和定量分析,與中國人均收入相同而制度不同的國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與中國比差距較大,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實際上超過估算的人均收入水平。黨中央在關於“八五”計劃的説明中也指出,小康目標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不僅僅是八百美元的數字,應該全面理解實現翻兩番的意義。所以,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既要實事求是地承認我國經濟上落後,但也不能妄自菲薄,還要看到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才是比較客觀的態度。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徹底擺脫貧困落後的狀況,真正達到人人豐衣足食的小康水平,那麼我們國家就對人類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我國人均收入數字低,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這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一個相當沉重的包袱。但是,反過來看,由於人口多,人均收入數加起來,總值就很可觀。這個因素也不可小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鄧小平同志曾説,他過去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後來看了一份材料,説一個搞霸權主義的鄰國認為,中國人均收入雖然少,但總值高,國力並不弱,所以不可小看。這份材料提醒了鄧小平同志。他説,現在我們還很窮,與我們這個大國的地位不相稱。我們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就是經濟上落後。如果我們達到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十二億多人口,總值就是一萬多億美元。這就很了不起。現在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超過一萬億美元。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很多事。拿出百分之一來搞國防、搞教育,就是一百億美元。如果在下世紀中葉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十五億人口總值就是六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在世界上肯定是數得著的。這樣,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會大大提高,就會對世界和平和第三世界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鄧小平同志看來,實現三步發展戰略目標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就是證明社會主義的成功。有些人總是把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落後歸結為制度的原因,其實,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戰後選擇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至今仍然十分貧困的為數也不少,而中國在那樣落後的基礎上,四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這十幾年來走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已為世界上許多持客觀態度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所承認。現在,國際上經濟競爭十分激烈,市場被佔得滿滿的。北方發達國家愈來愈富,而南方不發達國家,不管是何種社會制度,大多相對地愈來愈窮。鄧小平同志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在這樣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這不但是給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第23頁)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鄧小平同志堅信,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是一個渺小的目標,而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也正因為如此,他從來不把這一目標僅僅看作一個單純的經濟目標,而是將其看作一個意義重大的政治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