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歷史頻道 >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回憶懷念 > 正文

李先念:和人民一起紀念周恩來同志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9日 16:32

  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已經12個年頭了。再過一個月,即3月5日,是他的90誕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為了表達中國共産黨人、非黨人士和人民群眾對恩來同志的懷念,邀請聶榮臻、薄一波等老同志和古耕虞、程思遠等老朋友撰寫了回憶文章;鄧穎超同志也寫了懷念文章。在幾十篇文稿聚集之後,文獻研究室的同志要我為這本集子寫篇短文,作為序言。恩來同志是我的老戰友、老領導,素來為我所敬重,我自然樂於接受這一任務。

  恩來同志是值得人們永遠懷念的堅貞的共産主義者。他從1919年參加著名的五四愛國運動開始,經歷了許多艱難複雜而又光榮偉大的鬥爭:中國共産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北伐,上海工人武裝鬥爭,南昌武裝起義,白色恐怖下的地下鬥爭,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抗日大後方的統戰工作,日本投降後國共兩黨和平談判,人民解放戰爭直至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恢複國民經濟,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克服“大躍進”後的經濟困難,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而後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恩來同志終因心力交瘁,病重不治,于1976年1月8日逝世。這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正是被剝削、被壓迫、被欺淩的中國人民進行翻天覆地鬥爭的年代,正是羸弱、貧窮、落後的中國開始走向強盛、富裕、文明的時代,恩來同志不僅從未間斷地參加了由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領導的這些偉大而艱難的鬥爭,而且毫無保留地把全部精力獻給了革命和建設的光榮事業,直到最後一息。

  恩來同志在長期鬥爭中,同黨內黨外的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尤其在十年動亂時期,環境複雜而又艱險,他如同“在荊棘中潛行,在泥濘中苦戰”,幾乎耗盡了所有精力,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減少政治損失,維持經濟生活,保護廣大幹部,支持正義群眾,改善對外關係,等等。恩來同志這種為共産主義理想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在廣大幹部和群眾中,以至在國際人士中,樹立了忠誠、親切、勤奮、堅毅、無私、無畏的崇高形象。當他逝世的消息傳出以後,數以億計的人痛哭失聲,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連續幾天自發出現前所未有的悼念人潮。1976年1月15日,首都百萬以上的青年和老幼婦孺佇立在凜冽的寒風中幾個小時,向他們最敬愛的人的靈車最後告別。有這麼多的人民群眾,自動走向街頭,以最深沉的悲痛,來悼念一位共産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這是沒有先例的。這不禁使我想到,對於一個政黨來説,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才是遠比鋼鐵還堅固的基座。有無這樣的基座,關係著黨的興衰存亡。對無産階級革命家來説,也是如此。

  在這篇短文中,沒有必要重復闡述周恩來同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作為無産階級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建設領導人、外交家等在各個方面所建立的巨大功績。歷史將記載這些功績傳之後世。我在這裡只説幾點我的深切感受,也是值得我和大家一起學習的幾個方面。

  周恩來同志是一位既有革命膽略又有求實精神的共産主義者。他在每一重大鬥爭中,善於把兩者結合起來。他是非常務實的人,時刻不忘實事求是這一原則。每件工作,他都要弄清實際情況,考慮到前後左右,正反兩面,以及當前和長遠、國內和國際的種種條件及實際效果。他考慮問題的週密和細緻是出了名的。我認為,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處理重大問題,即使是自己負責的日常工作,謹慎一點,週到一點,多花些時間和精力作調查研究,反復醞釀和討論,是必要和值得的。恩來同志的這種認真處事的踏實作風,來之於他對黨、國家、人民的事業絕對負責的態度。共産黨人,首先是領導者,對人民的事業要負責任,這是根本的一條。恩來同志的這種求實作風,與他的謙遜也有很大關係。即使在工作很順利很成功的時候,他也沒有一點驕氣。這確實不是容易做到的。有豐功偉績的偉大人物,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現在,我們的任務更重了,工作更複雜了,也就更應象恩來同志那樣,堅持求實態度和謙虛謹慎的作風。

  周恩來同志另一個突出的長處是善於團結人。他確實能夠做到團結一切應該團結和可以團結的人。他的這個特點,在黨內早被承認,在黨外更為著名。同他在一起工作,很自然有一種安定團結的親切氣氛。長期以來,他並不贊成那種事事鬥爭、處處鬥爭的“鬥爭哲學”,有時還加以抵制。當然,恩來同志所以團結最大多數,是為了同極少數敵人作鬥爭,並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因此這種團結是有原則的團結,有利於事業成功的團結。而那種動不動就鬥爭、一斗又無邊無沿擴大化的做法,則是無原則的鬥爭,有害的鬥爭。這種“鬥爭哲學”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毫無共同之點,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任吉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