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訣
訪問人:毛澤東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既有輝煌的成功,也有他晚年遺憾的失誤。在您看來,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失誤的原因又出在哪?
逄先知:這個問題很大,也很重要,先談他的成功,如果一般他講,可以舉出很多條,但最主要的是什麼?就不能泛泛地羅列了。我認為有這麼幾條:
第一,是他能堅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是比較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領導而顯出的最突出的特點。應當説,這幾位早期領導人都曾是中國共産黨的優秀分子。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就出了名,是中國共産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瞿秋白、李立三也是優秀的。他們為什麼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其他原因,主要是他們不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是囿于一般經驗,就是從本本出發。王明更是如此,你們知道黨的歷史,在黨的二大上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策,還提出了革命分兩步走。但確定了革命目標,並不等於就找到了革命道路,提出並解決中國革命道路問題是毛澤東完成的。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注意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他思考問題的角度總是立足於中國,特別是當他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之後,更使他的這種個性特質發生了一個飛躍,這就是紮根中國實際,靠調查研究,了解中國社會,了解中國國情。
訪問人:對毛澤東來説,他作調查研究比他接受馬列主義還要早。
逄先知:如果論讀馬列著作, 好多人都比他讀得早、讀得多,李大釗、陳獨秀是最早的一批,瞿秋白、惲代英、鄧中夏讀馬列的書,翻譯馬列的書也比較早、比較多。但論對中國社會、中國國情的了解、毛澤東是優於他們的。早在長沙求學時期他就利用暑期出去遊學、通過和各階層的人民交談,了解中國的社會,這一條他比誰都早。可以説,是他開了中國共産黨調查研究事業之先河,開創了中國共産黨調查研究的一代新風。我記得60年代初有一位外國共産黨領導人來訪,當時《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剛剛出版,他問《毛選》第四卷有些什麼內容,毛澤東回答:就是一條,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政策。這就是從實際出發。這是毛澤東提出和倡導的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王明、博古也有一條思想路線,是一條完全相反的思想路線。博古在七大發言作自我批評時曾説,他們遇到革命中的實際問題,不是先考慮實際情況如何,而是先考慮馬恩列斯在什麼地方怎麼説的,或者在歐洲在俄國革命史上有過什麼類似的情況,用過什麼樣的口號和策略,並且把它們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來。博古的這個自我解剖是很有代表性的。從兩條思想路線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高明之處, 小平同志説:我“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這個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善於聽取黨內外各種意見,擇善而從之,也就是毛澤東的民主作風。在毛澤東身上的確充分體現了民主作風,或者説大部分時間是民主的。最顯著的表現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只用了3年多一點的時間就打敗了比我們的兵力強大得多的蔣介石,除了人心的向背等因素而外,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是關鍵。而他的正確領導同他的民主作風是分不開的。毛澤東善於吸收正確的意見,更善於根據各種不同的意見作出正確的決斷。他的很多正確決策,包括一些重大決策,是吸收了下面指揮員的意見。比如,1946年解放戰爭剛剛打響,那時栗裕帶領的部隊在蘇中地區,毛澤東從保存我軍的有生力量出發,指示他們打到外線,打到淮北去。接到這個指示,陳毅主張堅決執行,粟裕對於留在蘇中內線作戰和打到淮北外線作戰的利弊得失,作了比較,主張繼續留在蘇中作戰,來來回回的電報反映出不同意見的討論。最後,毛澤東吸收了粟裕的意見,改變了他原來的主張,於是有了蘇中戰場的七戰七捷。1948年初,為了調動中原敵軍回防江南,便於我軍各個殲滅江北之敵,毛澤東決定由粟裕率三個縱隊渡江南下,打倒京滬杭地區。粟裕提出不同意見,毛澤東和中央吸收了他的意見,仍留在中原作戰。然後,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打了豫東戰役,後來又打了濟南戰役,為淮海戰役的大決戰創造了條件。打淮海戰役,毛澤東也是吸收了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人一些意見,由小到大,取得了基本消滅蔣軍主力於江北的大勝利。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期間寫的一些電報中,經常詢問下面的情況,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往往要徵詢下面的意見。
訪問人:軍事民主就是他概括和提出來的,這恐怕也是反映一個高明的軍事統帥的基本素質,就像楚漢相爭時的劉邦,他不僅能吸收下面人士的各種意見,而且能判斷哪種意見對。那麼,對錯誤的意見和主意,毛澤東是如何對待呢?
逄先知:對錯誤的意見,毛澤東主張也要聽。你們都讀過《黨委會的工作方法》,那裏面有一段話是這樣説的:“下面幹部的話,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聽了以後要加以分析。對正確的意見,必須聽,並且照它做。……對下面來的錯誤意見也要聽,根本不聽是不對的;不過聽了而不照它做,並且要給以批評。”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提一下,就是毛澤東還善於從群眾的不滿言論中吸取合理的內容,著名的例子,就是延安時期有雷擊打死人的故事。當時一個農民發怨言,説“雷公為什麼不打死毛澤東”。毛澤東沒有怪罪這個農民,反而從這裡發現問題———農民的公糧負擔過重,於是發動機關、部隊搞生産,叫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小平同志非常稱讚毛主席這一點,幾十年後還用這個例子教育幹部。
訪問人:最近我們學習《鄧選》第三卷,特別注意到小平同志的這段話,他是這樣説的“對群眾的議論,毛澤東同志是非常注意的。同志們總記得,在延安的時候,生産運動是怎麼搞起來的。為什麼提倡生産運動呢?原因之一就是當時徵糧徵多了,群眾有怨言。我們好多共産黨員聽了心裏非常不舒服。毛澤東同志看法不同,他説,講得有道理,群眾的呼聲嘛!毛澤東同志就是偉大,就是同我們不同,他善於從群眾這些議論當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
逄先知:講得多好!成功的領袖必須有這一條,有這個氣度,沒有這一條就不會成為成功的領袖。
第三:是他善於團結人,包括團結那些反對他而反對錯了的人。中國共産黨長期處在分散的農村遊擊戰爭的環境,形成了許多山頭。要把各個山頭的人都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堅如鋼鐵,團結一致的黨,是很不容易的。毛澤東做到了,做得非常出色。之所以能夠如此,除了靠他的正確的思想,理論、政策作為統一全黨思想的基礎而外,在處理黨內關係方面,他提出並實行了一整套正確的原則和方法,如團結———批評———團結,對犯錯誤的同志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等。經過延安整風,到黨的七大,全黨都緊密地團結在毛澤東的周圍,真是像第一個歷史決議所説的那樣,“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毛澤東不但善於團結黨內的同志,也善於團結黨外人士,作為共産黨的領袖,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個人,而把最主要的敵人最大限度地孤立起來。毛澤東具有寬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氣度,這是他善於團結人,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重要的個人氣質。
第四,是他具有科學遠見。“預則立,不預則廢”。毛澤東比別人高明的一點就是,他每走一步棋,還要看到第二步棋、第三步棋,甚至看得更遠。軍事上如此,政治上更是如此。抗日戰爭要勝利了,他就想到城市工作問題,為籌劃下一步開闢的工作局面做準備,1945年1月,他在《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一文中説:“我們要打擊日本侵略者,並且還要準備攻入城市,收復失地。…… 將來從城市趕跑敵人,我們也會做城市工作了。”
訪問人:看來1944年8月他給秦邦憲的信不是偶然的,在那封信中,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這個問題。
逄先知:絕不是偶然的,他還説:“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的任務。這些話講得多好,多麼富有遠見,其理論價值也是很高的。1948年的九月會議,他就開始籌劃新中國的藍圖,提出了關於國家體制、政治制度、經濟形態等等問題。這是很不簡單的,因為這時三大戰役還沒有開始。到七屆二中全會進一步把建國綱領提出來了,還提出了工作重心轉移問題、經濟政策問題以及幹部作風問題等等。所以我們在建國後的各項工作是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因為我們的建國綱領上都有了,從大政方針到具體政策,規定得很具體。這種科學的預見性,在毛澤東身上是很突出的。
訪問人:你覺得,毛澤東的這個特點,是能學得來的嗎?
逄先知:這裡確有他個人的天分甚至説是天才的原因,但也不能把這個問題絕對化,那就陷入歷史唯心主義了。我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做到,主要與他的馬克思主義的修養和掌握的豐富的歷史知識、革命經驗有關。比如,提出防止驕傲自滿、警惕“糖衣炮彈”,不當李自成,這是從中國歷史中汲取的經驗,他對各個朝代的興衰成敗的歷史非常熟悉。當然對這些經驗,別人或許也知道,也懂得它的對與錯,但提出的時機和表達的方法會有大的不同,這又是他比常人高明的地方。“文化大革命”儘管根本錯了,但他預見到社會主義國家會有和平演變,提出資本主義還有復辟的可能,這一點是很有歷史眼光的。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也曾講到法國的歷史,復辟反復辟,搞了幾百年,新的制度才定下來,毛澤東的這個預見現在應驗了,蘇聯解體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演變了,而他講這些話的時候蘇聯還那麼強大,社會主義制度看起來還比較鞏固。他還是看到了歷史的反復,預見到了這種反復。
訪問人:對和平演變問題,毛澤東在晚年警惕性是非常高的。
逄先知:胡繩同志主編的《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在講到這個問題時,使用了“偉大的預見”這個詞,我是贊成的。就是説,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在它還不是完全鞏固的時候,有可能還會出現反復,甚至變回去。如何防止和平演變,毛澤東進行了嘗試,但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他在“左”的指導思想下,又把國內形勢估計得過於嚴重,結果走到“文革”中去了。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確總結了這個教訓,一方面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又指出他發動“文革”的動機“是為鞏固無産階級專政所必需”,這是“他的悲劇所在”。
第五,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提出行動綱領和口號。一個政黨,一個領袖,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正確的綱領和口號,不然就沒有號召力,沒有凝聚力,沒有團結力。每到一個歷史關頭,毛澤東總能及時提出吸引全黨奮鬥的口號,如大革命剛剛失敗,提出“槍桿子裏面出政權”,後來又提出“工農武裝割據”、“工農革命”。抗戰一開始,就提出“持久戰”,他論述的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幾乎像自然科學家進行計算一樣準確,為鼓舞全國人民團結抗戰起了重大作用。在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進行鬥爭中,及時地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給人們指明了方向。抗戰接近勝利的時候,提出“聯合政府”的口號,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對於聯合中間力量,孤立國民黨主要當權派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時期,什麼時候提打倒蔣介石也是一個非常策略的問題,提早了,由於人民特別是中間力量對蔣介石的真面目還不清楚也會脫離群眾,到1947年10且才明確提出這個口號,時機抓得非常好,對於團結人民、動員人民起了很大的作用。
訪問人,像“軍隊向前進,生産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這樣的口號,不僅內容深刻、明確,而且形式也很好,至今還常常為人們所傳誦。
逄先知:他使用的語言是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很容易記。內容則概括得非常準確、科學。
建國以後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任務,提出過許多很好很正確的口號和概念。我這裡只舉一個例子,是我親身感受的。1961年毛澤東組織三個調查組,分別到浙江、湖南、廣東作農村調查,我也參加了。毛澤東根據大家提供的大量調查材料,在廣州會議上概括出反對兩個平均主義(即反對人與人之間、隊與隊之間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使人們的思路豁然開朗。當時,那麼多人到農村調查,誰也沒有提出這個問題。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我們看問題不能離開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毛澤東確有這個本領,一下子就能抓到問題的實質,打開人們的思想。他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善於抓住問題本質的洞察能力不能不使人欽佩。
訪問人:前面我們在討論他的科學預見性時,您談到天分問題,他的這種高度概括能力和洞察能力,也不應僅僅看作是天分。
逄先知:這就涉及我要説的第六點,毛澤東的刻苦勤奮精神。從青年時代起,一直到他的晚年,他工作起來常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問題不解決總是放不下。刻苦的讀書生活也伴隨了他的一生。他不但勤於學習,更勤於思索。他常説“多想出智慧”。古語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是又學又思。他的刻苦精神一般人比不上。而且他還會讀書,會用腦筋。讀文件累了,就換本書讀,當作休息。他説,從腦力勞動到體力活動是休息,從讀這本書到讀另一本書也是休息。他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就是從勤於讀書,特別是讀哲學書,從勤於思考鍛鍊出來的。所以不要簡單地認為毛澤東就是天才,豈不知他的淵博學識和智慧是從刻苦勤奮中得來的。
訪問人:就是説,他有天分,再加上後天的勤奮努力,包括在革命實踐中的磨煉,才成就了毛澤東。
逄先知:應該這樣看。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有體會,他的記憶力是驚人的。有一次,周恩來在延安幹部大會上作報告,陳賡坐在邊上,當周副主席講到毛主席對馬列主義的貢獻時,陳賡插話,問“毛主席記憶力那麼好的秘密是什麼?”這時全場鴉雀無聲,大家都想聽周恩來的回答。停了停,周恩來説了兩個字:“死記”。我想,這就是勤奮。毛澤東的超人的記憶力,既有先天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後天努力的結果。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所謂毛澤東成功的秘訣,這六點也不一定概括的完全、準確,各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會有不同的角度。總之我相信鄧小平的話:“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澤東的成功,不應簡單地看作他個人事業的成功,而是全黨和全國人民事業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