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0日 15:12
這是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對黨內的指示。一九四五年《雙十協定》簽訂後蔣介石就不斷地破壞這個協定,但是當時他對全面內戰還沒有準備好,主要是大批國民黨軍隊還沒有運到內戰前線。因此,在一九四六年一月,國民黨政府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壓力下,仍然不能不召集有中國共産黨和其他民主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這個會議上通過一系列有利於和平民主的決議,並且在一月十日發佈停戰令。蔣介石不願意遵守政治協商會議的決議和停戰令。在一九四六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隊繼續在許多地方向解放區進攻,在東北進攻的規模更大,形成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同時美國用極大力量運輸和裝備國民黨軍隊。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底,蔣介石和他的美國主子認為已經有了充分準備,認為可以在三個月至六個月的時間內消滅全部人民解放軍,就以六月二十六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從七月起到九月止,國民黨軍隊先後向蘇皖解放區、山東解放區、晉冀魯豫解放區、晉察冀解放區、晉綏解放區大舉進攻。十月,對東北解放區再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同時,繼續以大軍包圍陜甘寧解放區。在全國規模內戰爆發的時候,國民黨用於進攻解放區的兵力,正規軍共達一百九十三個旅(師),約一百六十萬人,佔其總兵力正規軍二百四十八個旅(師)二百萬人的百分之八十。各解放區軍民,在中共中央和各中央局、分局的領導下,英勇地抗擊了蔣介石軍隊的進攻。當時,解放區共有六個大的作戰區域。這六個作戰區域和在這些區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是:晉冀魯豫解放區,在那裏作戰的是由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的人民解放軍;華東解放區(包括山東解放區和蘇皖解放區),在那裏作戰的是由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東北解放區,在那裏作戰的是由林彪、羅榮桓等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解放區,在那裏作戰的是由聶榮臻等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晉綏解放區,在那裏作戰的是由賀龍等領導的人民解放軍;中原解放區,在那裏作戰的是由李先念、鄭位三等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當時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約為一百二十萬人,較之敵人的兵力,在數量上居於劣勢。人民解放軍正確地執行了毛澤東所制定的作戰方針,不斷地給進犯的敵人以有力的打擊。經過約八個月的時間,在消滅了敵人正規軍六十六個旅,加上非正規軍,共七十一萬多人以後,便停止了敵人的全面進攻。接著,人民解放軍又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逐步地展開了戰略性的反攻。
(一)蔣介石破壞停戰協定一,破壞政協決議二,在東北佔我四平、長春等地後,現在又在華東、華北向我大舉進攻,將來亦有可能再向東北進攻。只有在自衛戰爭中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之後,中國人民才能恢復和平。
(二)我黨我軍正準備一切,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借此以爭取和平。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全黨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
(三)戰勝蔣介石的作戰方法,一般地是運動戰。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暫時放棄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後勝利,否則就不能取得最後勝利。此點,應使全黨和全解放區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準備。
(四)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在農村中,一方面應堅定地解決土地問題,緊緊依靠雇農、貧農,團結中農;另方面在進行解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決土地問題時,應將一般富農、中小地主分子和漢奸、豪紳、惡霸分子,加以區別。對待漢奸、豪紳、惡霸要放嚴些,對待富農、中小地主要放寬些。在一切土地問題已經解決的地方,除少數反動分子外,應對整個地主階級改取緩和態度。對一切生活困難的地主給以幫助,對逃亡地主招引其回來,給以生活出路,藉以減少敵對分子,使解放區得到鞏固。在城市中,除團結工人階級、小資産階級和一切進步分子外,應注意團結一切中間分子,孤立反動派。在國民黨軍隊中,應爭取一切可能反對內戰的人,孤立好戰分子。
(五)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作持久打算。必須十分節省地使用我們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力戒浪費。必須檢查和糾正各地已經發生的貪污現象。必須努力生産,使一切必需品,首先是糧食和布匹,完全自給。必須提倡普遍植棉,家家紡紗,村村織布。即在東北亦應開始提倡。在財政供給上,必須使自衛戰爭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同時又必須使人民負擔較前減輕,使我解放區人民雖然處在戰爭環境,而其生活仍能有所改善。總之,我們是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於不敗之地,和蔣介石的一切依靠外國,完全相反。我們是艱苦奮鬥,軍民兼顧,和蔣介石統治區的上面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是一定要勝利的。
(六)我們面前存在著困難,但是這些困難能夠克服和必須克服。全黨同志和全解放區軍民,必須團結一致,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建立獨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