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釋
〔1〕 關於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三次反共高潮的經過,見本書第三卷《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
〔2〕這裡所説的“山”,即峨眉山,實際上是泛指中國西南、西北部的山區。自一九三八年武漢被日軍侵佔以後,蔣介石自己和他所指揮的很大一部分部隊就躲在這些山區裏,坐觀解放區軍民在敵後同日本侵略者作艱苦的鬥爭。
〔3〕抗日戰爭以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大多數建立在山區。當時,蔣介石的統治中心是在沿江、沿海的大城市。所以毛澤東説一在“山上”,一在“水邊”。
〔4〕 見本書第二卷《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注〔3〕。
〔5〕 見本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4〕。
〔6〕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胡宗南所部國民黨軍暫編第五十九師突向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淳化縣的爺臺山發起攻擊。隨後又以預備第三師和暫編第十五師加入進攻。邊區部隊于七月二十七日主動撤出爺臺山及其以西四十一個村莊。國民黨軍佔領上述地區後,繼續向邊區腹地進犯。邊區部隊于八月八日對進犯的國民黨軍隊發起自衛反擊,收復了爺臺山地區。
〔7〕國民黨的聯絡參謀,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派到延安做聯絡工作的人員。“何”,指何應欽。一九四○年十月十九日和十二月八日,蔣介石曾經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和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的名義先後發出“皓”“齊”兩電,對堅持敵後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大肆誣衊,強迫命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限期撤至黃河以北。接著,國民黨反動派即製造了襲擊新四軍北移部隊的皖南事變。中國共産黨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毛澤東在這裡指何應欽為發動反共高潮的國民黨反動派的代表,實際上就是指蔣介石。
〔8〕國民參政會是一九三八年國民黨政府成立的一個僅屬諮詢性質的機關,對國民黨政府的政策措施沒有任何約束權力。參政員都是由國民黨政府指定的,雖也包含了一些各抗日黨派的代表,但是國民黨員佔大多數。國民黨政府不承認各抗日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也不讓它們的代表以黨派代表的身份參加國民參政會。國民黨政府一九三八年四月頒布的《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第三條中規定:“曾在各重要文化團體或經濟團體服務三年以上,著有信望,或努力國事,信望久著之人員”,得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當時國民黨就是按照這項規定,指定了中國共産黨的參政員。
〔9〕 見本卷《蔣介石在挑動內戰》。
〔10〕 白晉,指當時山西省東南部由祁縣的白圭到晉城的一條未完成的鐵路。
〔11〕察哈爾,原來是一個省,一九五二年撤銷,原轄地區劃歸河北、山西兩省。熱河,原來也是一個省,一九五五年撤銷,原轄地區劃歸河北、遼寧兩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12〕這裡所説的二十一個縣城,是指江西省的瑞金、會昌、尋烏、安遠、信豐、于都、興國、寧都、廣昌、石城、黎川和福建省的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龍岩、長汀、連城、上杭、永定。
〔13〕 保安是當時陜西省西北部的一個縣,即現在的志丹縣。中共中央從一九三六年七月初至一九三七年一月上旬駐在保安。以後遷往延安。
〔14〕這裡説的土圍子,是指保安縣西南的旦八寨。該寨有二百餘戶人家,地形極為險要。當地地主豪紳兼民團團總曹俊章率反動武裝百餘人,長期盤據該寨。紅軍多次圍攻未能打下。一九三六年八月,紅軍一面用地方武裝圍困,一面爭取寨內基本群眾,瓦解寨內敵軍。同年十二月,曹俊章率少數人員逃跑,旦八寨獲得解放。
〔15〕 見明末清初人朱柏廬所著《治家格言》。
〔16〕這裡所説的“美國人”,是指美軍在延安的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這個觀察組是當時參加對日作戰的美國軍隊在一九四四年取得中國共産黨同意後派往延安的。赫爾利,參見本書第三卷《愚公移山》注〔3〕。
〔17〕蒙巴頓(一九○○——一九七九),當時擔任東南亞盟軍最高指揮官。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他發表談話,歡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並説:“認為原子彈會停止遠東戰爭是一個最大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