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釋
〔1〕 見本書第一卷《實踐論》注〔6〕。
〔2〕 見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列寧在這篇論文中説:“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因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寫作隊伍中來的,不是私利貪慾,也不是名譽地位,而是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因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它要用社會主義無産階級的經驗和生氣勃勃的工作去豐富人類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過去的經驗(從原始空想的社會主義發展而成的科學社會主義)和現在的經驗(工人同志們當前的鬥爭)之間經常發生相互作用。”(《列寧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97頁)
〔3〕 梁實秋(一九○三——一九八七),北京人。新月社主要成員。先後在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曾寫過一些文藝評論,長時期致力於文學翻譯工作和散文的寫作。魯迅對梁實秋的批評,見《三閒集 新月社批評家的任務》、《二心集 “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等文。(《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195—212頁)
〔4〕 周作人(一八八五——一九六七),浙江紹興人。曾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校任教。五四運動時從事新文學寫作。他的著述很多,有大量的散文集、文學專著和翻譯作品。張資平(一八九三——一九五九),廣東梅縣人。他寫過很多小説,曾在暨南大學、大夏大學兼任教職。周作人、張資平于一九三八年和一九三九年先後在北平、上海依附侵略中國的日本佔領者。
〔5〕 見魯迅《二心集 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37—238頁)。
〔6〕 參見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 附集 死》(《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612頁)。
〔7〕 “小放牛”是中國一齣傳統的小歌舞劇。全劇只有兩個角色,男角是牧童,女角是鄉村小姑娘,以互相對唱的方式錶現劇的內容。抗日戰爭初期,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利用這個歌舞劇的形式,變動其原來的詞句,宣傳抗日,一時頗為流行。
〔8〕 “人、手、口、刀、牛、羊”是筆畫比較簡單的漢字,舊時一些小學國語讀本把這幾個字編在第一冊的最初幾課裏。
〔9〕 “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都是公元前三世紀楚國的歌曲。“陽春白雪”是供少數人欣賞的較高級的歌曲;“下裏巴人”是流傳很廣的民間歌曲。《文選 宋玉對楚王問》記載一個故事,説有人在楚都唱歌,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屬而和者(跟著唱的),不過數十人”;但唱“下裏巴人”時,“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10〕 見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列寧在這篇論文中説:“寫作事業應當成為整個無産階級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列寧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頁)
〔11〕 亭子間是上海里弄房子中的一種小房間,位置在房子後部的樓梯中側,狹小黑暗,因此租金比較低廉。解放以前,貧苦的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和機關小職員,多半租這種房間居住。
〔12〕 見本書第二卷《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注〔3〕。
〔13〕 法捷耶夫(一九○一——一九五六),蘇聯名作家。他所作的小説《毀滅》于一九二七年出版,內容是描寫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由蘇聯遠東濱海邊區工人、農民和革命知識分子所組成的一支遊擊隊同國內反革命白衛軍以及日本武裝干涉軍進行鬥爭的故事。這部小説曾由魯迅譯為漢文。
〔14〕 見魯迅《集外集 自嘲》(《魯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 頁。
|